Repository logo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All of DSpace
  • English
  • العربية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spañol
  • Suomi
  • Français
  • Gàidhlig
  • हिंदी
  • Magyar
  • Italiano
  • Қазақ
  • Latviešu
  • Nederlands
  • Polski
  • Português
  • Português do Brasil
  • Srpski (lat)
  • Српски
  • Svenska
  • Türkçe
  • Yкраї́нська
  • Tiếng Việt
Log In
New user? Click here to register.Have you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1. Home
  2. Browse by Author

Browsing by Author "劉貽萍"

Filter results by typing the first few letter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劉永福形象研究----以乙未戰役為中心
    (2012) 劉貽萍
    本文透過分析各式描寫劉永福的文本,來解析劉永福「民族英雄」形象建構的過程與時代背景。 劉永福在臺灣民主國當中身居要員和日本對峙,也是後來民族英雄形象著墨最多的地方,也是形象建立之基礎,1895年當時與其後都有人著書描寫該事件。時人著述如《瀛海偕亡記》、《臺海思慟錄》、《割臺記》、《讓臺記》、《魂南記》等乙未割臺前後知識份子的紀錄便對劉永福產生兩種不同的評價。與此同時,通俗作品如《劉大將軍平倭戰記》、《劉大將軍臺戰實記》等民間文本則以誇張渲染的方式描寫劉永福攻克日軍的情況。其後歷史學者如羅香林、曾廼碩、梁華璜、黃秀政、吳密察、張守真等人對該段歷史展開研究。這些研究成果直接或間接成為每一代人對於劉永福的集體記憶,而劉永福的形象也在國族主義昂揚以及政府推展「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有意的操弄之下,從抗法禦日的將軍成為抗日民族英雄,僅呈現正面形象在世人眼前。隨著臺灣中心史觀逐漸確立且蔚為潮流,若以臺灣主體意識觀之,劉永福在臺灣無任何實際戰績,學者們對於劉永福開始有不同於過去的看法。 除了史學研究之外,教科書是形塑國人共同歷史記憶最佳的工具,影響力最普遍也最大。因此教科書的內容是經過一定標準與價值的篩選最後保留下來的,分析教科書的內文可以了解國家想要傳達的教育內涵,對於劉永福形象的形塑有極大的影響。劉永福在國中小教科書中一律以正面形象呈現,足見政府致力將大中國史觀植入教科書編寫並且打造社會集體記憶。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25 LYRASIS

  • Privacy policy
  • End User Agreement
  • Se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