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sitory logo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All of DSpace
  • English
  • العربية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spañol
  • Suomi
  • Français
  • Gàidhlig
  • हिंदी
  • Magyar
  • Italiano
  • Қазақ
  • Latviešu
  • Nederlands
  • Polski
  • Português
  • Português do Brasil
  • Srpski (lat)
  • Српски
  • Svenska
  • Türkçe
  • Yкраї́нська
  • Tiếng Việt
Log In
New user? Click here to register.Have you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1. Home
  2. Browse by Author

Browsing by Author "張肯銘"

Filter results by typing the first few letter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從認識到認同:晚清中國朝野對德國軍事能力的認知(1861-1890)
    (2011) 張肯銘; Chang Ken-Ming
    中國對德國起先的印象是從一個「歐洲弱小國家」開始,1861年,當普魯士也想與中國簽約,以取得和英國、法國等的同樣權力時,中國其實並不想,因為她認為普魯士只不過是個歐洲小國,憑什麼與其他歐洲強權相提並論。然而,普魯士對外戰爭的獲勝,讓中國開始轉變對普的態度。加上當時普魯士對中國使節團表現出相當友好的一面,讓中國對普魯士的印象已經是非常深刻。 1871年,普法戰爭後,由普魯士一手建立出來的德國,一夕之間轉變成歐洲強國,這帶給了中國非常大的衝擊。中國剛好處於同光自強運動時期,故她對於這種國力「竄升」的國家就有著相當濃厚的興趣。而這一道濃厚的興趣,也就告訴我們,中國對德國的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軍事」,這是因為他的統一過程,主要是由三場對外戰爭獲勝取得。 中國對德國的軍事印象之深厚,也促成了她無論在武器方面,或是在軍事人員方面,都大量使用「德國貨」。原因如下: (一)客觀角度論。如克魯卜火砲(Krupp)及毛瑟火槍(Mauser)等,就品質而論,是各國武器中,精品中的精品,中國採用乃是無庸置疑。 (二)德國的態度。德國對華的態度一直相較於其他強權都是比較友善的,這或許是因為德國首相俾斯麥(Otto von Bismarck)知道中國市場對德國的重要性,而他也想利用中國牽制法國的力量或分散法國在歐洲的注意力。 (三)中國的態度。晚清不少人都對德國武器讚譽有加,也為德國武器打響知名度。而軍事人員的交流,則以李鴻章為主要討論者。李鴻章對於德國的軍事能力也是讚不絕口,他大量聘請德國人在華工作,甚至在光緒年間,兩次派遣學生到德國作軍事留學。應該注意的是,雖然李鴻章對於兩國間的軍事交流很重要,但是若沒有「德國的主動性」(德國態度與駐華公使作用),及其他華人在幕後的推動,中德間的軍事交流也不會如此頻繁。 不過,在所有的軍事交流中,比較特殊的個案是「海軍」。世界各國都認為,英國一定是海軍最強國家。但光緒年間,中國向德國購買的軍艦數量,竟然遠超過向英國購買的數量。一部份原因是英國在華的矛盾政策,這致使德國有機可趁。加上中國在李鴻章主導下,軍艦多半都向德國購買。不過,多數的晚清人士還是認為英國的海軍能力比較好,故中國在海軍方面的親德,只能算是李鴻章的主導。這裡也延伸出英國與德國在中國的軍事市場三方角力之局面問題。 最後,對德國的軍事印象是可以相當廣闊地延伸,例如在外交層面,他促成一種「親德」政策的可能性。中國確實曾在光緒年間想拉攏德國去對付其他國家。不過,中法戰爭後,中國對德國不理睬態度相當失望,致使在外交走向上也傾向不再與德親密。但需注意的是,這並不影響中德的軍事交流。意即,軍事印象與外交想像,是「相關聯又獨立」的兩個個體。 教育與政治是由軍事印象延伸最明顯的個案。在教育層面,中國看到德國的軍事教育之成功,也聯想到學校教育之提倡。不過,光緒末年雖然頒佈了教育章程,但其教育體制並未依照德制辦理。也因此,中國提倡德國的教育制度,其實也只是在書中討論而已。在政治方面,普法戰爭之獲勝,德國之強,統治者被認為是重要的關鍵,故威廉一世與俾斯麥的形象也在中國廣為流傳。顯然,中國對於國內出現威廉一世與俾斯麥,一直抱著希望。 這一連串的軍事印象及其延伸,也可說是德國軍事印象「塑造」之成功。就事實論,德國不僅對中國的軍事、國防影響甚鉅,連民國初年的政壇影響也很大,當時政壇人物,多半都是留德出身。其實不只是晚清,延續到民國,中國都在追求自立自強,這絕對仍與「軍事」脫離不了關係。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25 LYRASIS

  • Privacy policy
  • End User Agreement
  • Se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