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李崗"
Now showing 1 - 7 of 7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J.-F. Lyotard對I. Kant壯美觀的解構及其在情意教育上的省思(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06-09-??) 李崗本文旨在闡明Lyotard如何解構Kant的壯美觀,並探討其在情意教育上的省思。首先,分為四個部分加以說明:一、Kant壯美觀的背景與內涵;二、Lyotard衍異哲學的背景與內涵;三、Lyotard解構Kant壯美觀的論證;四、Lyotard對現代藝術的詮釋。其次,本文根據Kant與Lyotard的美學立場,針對國內推展情意教育所必須面對的問題,進行深入的省思:「語言能否表達情感?」、「情感能否加以轉化?」、「轉化能否建立規則?」。最後,一方面評述Kant與Lyotard壯美觀的特色與限制,另一方面為國內情意教育提出具體可行的四點建議。Item J.-F. Lyotard對I. Kant壯美觀的解構及其在情意教育上的省思(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06-09-??) 李崗本文旨在闡明Lyotard如何解構Kant的壯美觀,並探討其在情意教育上的省思。首先,分為四個部分加以說明:一、Kant壯美觀的背景與內涵;二、Lyotard衍異哲學的背景與內涵;三、Lyotard解構Kant壯美觀的論證;四、Lyotard對現代藝術的詮釋。其次,本文根據Kant與Lyotard的美學立場,針對國內推展情意教育所必須面對的問題,進行深入的省思:「語言能否表達情感?」、「情感能否加以轉化?」、「轉化能否建立規則?」。最後,一方面評述Kant與Lyotard壯美觀的特色與限制,另一方面為國內情意教育提出具體可行的四點建議。Item 兼容「有我」與「無我」的美感教育(師資培育與就業輔導處, 2006-08-??) 李崗; Lee, KangItem 尼采與莊子的壯美觀—臺灣美感教育的省思(2007) 李崗; Lee Kang本文旨在闡明尼采與莊子的壯美觀,並且藉此針對台灣美感教育的困境,嘗試提出「壯美教育」的相關論述,以作為一種超越之道。首先,回溯台灣美育政策的歷史發展,指出教育界長期忽略美育問題,並缺乏美學素養與理論思維的事實。其次,根據尼采與莊子的美學視野,重新建立一種新的「壯美觀」,可以清楚說明壯美這種感受,其實涉及生命動力和生命智慧兩項要素。進而,再綜合教育學的相關論述,將壯美教育的內涵,分成自由、體驗與創造等要素加以說明。最後,歸結壯美教育的目的,在於使學生產生壯美感受的生命經驗,並建立壯美觀念的美學素養,同時舉出《四百擊》的欣賞教學,作為具體實施的參考案例。Item 自由與紀律:Montessori的人格教育思想(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16-03-??) 李崗; 楊淑雅; Kang Lee, Shu-Ya Yang本研究旨在分析Montessori(1870-1952)的人格教育思想,主要運用詮釋學的研究方法:一方面聚焦於《吸收性心智》(The Absorbent Mind)、《童年的秘密》(The Secret of Childhood)、《發現兒童》(The Discovery of Child)及《了解你的孩子》(What You Should Know about Your Child)等文本的理解,二方面來回於個人經驗與文本脈絡之間的對話與省思。結果發現,可歸納為以下四點:一、人格是精神生命肉身化的結果,人格統整的關鍵是意志發展。二、人格教育的目標在於建立紀律,人格教育的原則是給予自由,人格教育的方法是透過工作。三、人格教育的歷程始於兒童的自由選擇,繼之以專注地自發性工作,透過意志發展逐漸樂於服從,最後形成內在紀律,表現出寧靜的心境。四、人格教育的實施,關鍵時期為零至三歲,可以運用靜默遊戲、走線練習、穿脫衣服、準備茶會、舉辦生日會等方式進行。最後,本文更針對其思想內涵,提出10點評析,以供參考。Item 自由與紀律:Montessori的人格教育思想(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16-03-??) 李崗; 楊淑雅; Kang Lee, Shu-Ya Yang本研究旨在分析Montessori(1870-1952)的人格教育思想,主要運用詮釋學的研究方法:一方面聚焦於《吸收性心智》(The Absorbent Mind)、《童年的秘密》(The Secret of Childhood)、《發現兒童》(The Discovery of Child)及《了解你的孩子》(What You Should Know about Your Child)等文本的理解,二方面來回於個人經驗與文本脈絡之間的對話與省思。結果發現,可歸納為以下四點:一、人格是精神生命肉身化的結果,人格統整的關鍵是意志發展。二、人格教育的目標在於建立紀律,人格教育的原則是給予自由,人格教育的方法是透過工作。三、人格教育的歷程始於兒童的自由選擇,繼之以專注地自發性工作,透過意志發展逐漸樂於服從,最後形成內在紀律,表現出寧靜的心境。四、人格教育的實施,關鍵時期為零至三歲,可以運用靜默遊戲、走線練習、穿脫衣服、準備茶會、舉辦生日會等方式進行。最後,本文更針對其思想內涵,提出10點評析,以供參考。Item 豐子愷童心觀的概念分析及其於教育上之應用(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 2011-09-??) 李崗; Kang Lee本文旨在透過概念分析的方法,釐清豐子愷先生的童心觀究竟所指為何,同時也從當代教育的角度,詮釋其思想之理論涵義與應用之道。主要的論證過程如下:首先,考察海峽兩岸的相關文獻,指出目前研究成果之間的論爭與矛盾。第一,童心有時被視為一種童年經驗,有時又被視為一種人生理想。第二,有人將童心解釋為順應自然,有人卻將童心解釋為抗拒社會。第三,有人認為好奇心就是童心,有人認為創造力才是童心。第四,有人主張童心是個性的展現,有人主張童心是佛心的狀態。其次,回歸豐氏著作原典的引述與分析,本文企圖證成豐子愷歌頌的童心,其實是人人皆可擁有的一種生命情調。兒童常常不待教化已渾然天成,成人則需放下偏見以反璞歸真。不過,問題的關鍵並不在於年齡,造成差異的主要原因是眼光與心態。總括來說,其童心觀蘊含四項規準:一是「率真」,指人願意公開顯露自然的本性;二是「同情」,指人願意對世間一切現象都感同身受;三是「健全」,指人願意一視同仁地觀看世間事物的真相;四是「大人」,指人顧意不為物誘且通達萬變地待人處事。進而,說明豐氏思想與西方當代教育思潮的關係,一方面指出其童心觀並非受到Rousseau或Dewey的影響,另一方面發現Nietzsche與Montessori的主張與豐氏之童心觀有其相似之處。最後,針對豐氏童心觀於教育上之應用,提出若干具體建議:就師資培育而言,應教導實習教師正視童心的教育涵義,並且藉由童話閱讀、絕緣、涵養趣味、全新的心等方式來培養自己的童心;就家庭教育而言,父母應避免兒童的成人化,包括態度、服裝、玩具、家庭生活等四大面向,才能妥善保留孩子的童心,以免在成長過程中消磨殆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