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李文彬"
Now showing 1 - 10 of 10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從二次戰後探討臺灣女性作曲家的創作發展(2012) 徐子甯臺灣音樂自西樂引進以來,歷經幾次政權移轉及融合。中國音樂及原住民種族音樂經葡萄牙、西班牙、日本等不同音樂類型的影響,戰後一批隨中央政府播遷來台的音樂家以及在日據時期赴日習樂的音樂家們共同努力耕耘之下,落實音樂教育、積極培育國內音樂風氣及建立可供音樂家們發表與展現之音樂環境。在二次戰後愈來愈開放的國內藝文環境下,在錯綜複雜的文化衝擊中,音樂、美術、戲劇、文學等藝文活動發展主軸隨著社會變化蓬勃發展,漸漸有女性作曲家自國外學成歸國嶄露頭角,各個獨樹一幟、懷有理想、擁有各種不同想法及風格,歐洲的現代化作曲也影響國內音樂至深,而這些作曲家們身處於此潮流環境,將中國、臺灣音樂與所學融合、內化。六位世代不同之女性作曲家,其作品涵括類型廣泛,本論文從其生平簡介及作品風格來探討分析,並在這多元的文化環境下以何種手法表達自我之意識、想法來進行創作現代音樂。Item 從五幕數位音樂舞劇《水鬼城隍爺》 探討結合舞蹈、音樂和數位互動的跨領域表演藝術集體創作(2010) 王偉丞本論文嘗試以深入淺出的方式,探討目前全球藝術潮流,如何廣泛應用數位理論與技術於表演藝術創作中。內容主要以「數位藝術」(Digital Art)為出發點,並以李和莆(文彬)教授製作的數位音樂舞劇《水鬼城隍爺/艋舺過水霞海城隍》(Water Ghost, City God/ Water Ghost, City God/Hsiahai City God Through Water of Mengjia) 為例,分析表演藝術的創作與數位藝術設計,並結合互動感應輔助系統,深入探討音樂劇場的創作,特別有關數位聲音、影像的設計製作與多媒體應用的設計理論與實務創作。而經由「電腦軟體」(Software)的應用與設計逐步解說,進一步探討數位藝術中的「視覺效果」(Visual Effects)和「聽覺效果」(Sound Effects)的素材與美學,並以多方面相關文獻資料之比較為基礎,探討《水鬼城隍爺》的作曲家對於跨領域藝術創作所應賦予不同的時代新義。筆者並在理論與實際作品分析中,將數位藝術創作的源流與發展,理論與實際應用作更清晰之剖析。其主要目的在於希冀提倡國內的數位創作能做多方位的跨領域結合,除了希望能提供表演藝術創意的實質內涵,並在「傳統創作」與「數位創作」手法之間,深入不同的美學角度探討,以提供各領域學者專家對於數位音樂舞劇有更透徹的認識並了解。Item 從台灣的作曲運動—探討林進祐在中西音樂文化撞擊下的創作觀(2008) 徐鳴駿; Ming-chun Hsu六○年代後的台灣,受到西方現代主義的影響,由文學界開始發聲,接著如繪畫、戲劇、舞蹈、建築、音樂等藝術領域,也掀起一股現代化風潮。然而台灣的作曲運動,自然也是這股風潮下的產物,藉由這股現代化潮流,也讓台灣作曲家的創作,開始邁入現代音樂作曲新技法的新紀元。作曲家林進祐教授出生於1948年,從師專時期開始嘗試創作,並於1984年舉行首次個人作品發表會後至今仍持續寫作,創作歷程長達三十多年。其作品包含有管弦樂作品、各種大小不同編制的室內樂曲、聲樂曲、合唱曲、鋼琴曲、電影與舞台劇配樂等。到目前為止,均保持每年有四到五首的作品發表,其作品數量之豐盛,在國內作曲家當中可算是屬於創作力旺盛的作曲家之一。 本篇論文主要是探討本土作曲家林進祐教授的作品,並分析其風格型態、創作語法與理念,及其在台灣作曲運動的浪潮下堅持創作,從台灣本土文化出發,融合中西方音樂技法,作自我創作之最佳詮釋。如此不只表現了時代風格,也凸顯自己在音樂創作中的自我特色。另外,除了創作之外,音樂教育也是林教授另一個創作目標;他不僅要創作出具教育性,同時也深具藝術性的音樂作品,更試圖在作品中加入「台灣風格」(主觀的),讓更多具有台灣風格的作品能夠在國際間發光發熱。Item 從本土素材的應用概念探討李和莆的鹿港八景音樂創作美學觀(2010) 詹以敏; Chan,yi-min台灣近年來的藝術創作走向「台灣風格」,本土的文化素材被高度的重視。在音樂創作上也走向作品中加入本國文化元素。作曲家李和莆教授出生於1967 年,從就讀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時期就開始嘗試著不同風格的創作,1999年自美國波士頓大學取得音樂藝術博士學位歸國後,積極在台灣本土音樂中耕耘,所創作作品涵概了各種不同型式的編制,包括管絃樂作品、室內樂、鋼琴曲、合唱曲、舞台劇配樂、結合科技之跨領域音樂作品等。李和莆教授至今仍然定期舉辦作品發表,作品相當豐富,為國內重要的本土音樂作曲家之一。 本篇論文主要是探討本土作曲家李和莆教授的作品《鹿港八景》,並分析其作品型態、創作理念與美學觀點,以及受到了台灣傳統文化影響下的創作觀。李和莆博士不僅僅是堅持著自己本身的文化,也試圖將音樂的創作帶入音樂的教育中,將台灣音樂之美結合了音樂上的專業技術,讓下一代的音樂創作人更深的感受到自己文化傳統的重要性,並發揚光大台灣的本土音樂。Item 從獨幕劇之發展與形式探討《帆動?風動?心動?》之創作(2005) 林芹怡本研究是探討當代音樂獨幕劇之發展與形式探討,並且就獨幕劇創作-《帆動?風動?心動?》之探討分析。 本論文主要研究範圍涵蓋十九世紀末以來獨幕劇之發展,透過文獻資料分析歸納西方音樂劇之與台灣的音樂劇場之發展源流。另外,將前人的經驗歸納出本創作的手法與具有創意的內容意涵。承接前人的創作概念,作者亦欲將獨幕劇的創作意念延伸,期望能將器樂的演奏融入於表演型態之中、將聲樂融合在地語言的風格表現,並結合多媒體的應用呈現劇情氣氛。在理論與實際創作兼具的分析中,本論文呈現音樂劇場的範疇以及相關議題的研究與發展性。Item 從記譜法學門的觀點探討製譜軟體美學實踐(2010) 江欣諺; Chiang Hsin-Yen本篇論文針對由美國MakeMusic公司所開發的Finale樂譜製作譜軟體做出關於記譜上美學的研究,並製作常用選項的翻譯與操作手冊。在記譜法的研究方面, 透過多元文獻之分析,從最早發現記譜符號的文獻、西方音樂的搖籃—古希臘羅馬文明在音樂符號上的使用方式,歐洲黑暗時期的的中世紀期間教會在音樂記譜的貢獻、文藝復興時期的法國記譜法,到現代的琳瑯滿目的記譜法,以深入淺出的方式研究音樂記譜法的歷史與內容。在中國音樂的記譜方面,從上古時期如何從示意文字發展出豐富的音樂符號標示法,並由不同樂器演化成不同的門派。 在Finale製譜軟體方面,首先介紹軟體開發與演進。從最早使用在MAC上到與PC相容、增加掛載軟體音源、支援虛擬音樂室技術,新增爵士字體、百老匯抄寫員字體,樂譜掃瞄、轉存聲音檔、圖檔,與XML相容性等等。視覺上針對在排版的細節討論關於記譜的美學,說明如何在Finale中執行。最後將各種使用工具的選項進行翻譯及介紹基本的操作方式。並製作Finale的問卷,從使用者評量來觀點來觀察在使用中所遇到的瓶頸。Item 從電腦與音源技術的應用探討音樂創作結合數位的理念與實踐(2009) 羅元豪「數位」這個名詞在現今的文化、藝術以及各領域中,已是當代最為嶄新與代表性的技術,數位的發展便利了人類的生活,數位也滲透各種領域。在音樂藝術領域上數位可以結合表演、創作、也可使用在教學上,尤其在創作領域中透過數位更可以創作出與以往不同的音樂形式;音樂結合數位所產生的數位音樂是以另一種新穎的型態來「表現」音樂,數位音樂也大幅的改變了創作的方式,音樂作品不再像過去只能靠真人來演出,現今作品可透過軟硬體的音源來發聲,亦可創造出與傳統樂器所無法發出的聲響,透過強大的電腦軟體音源可以使作品滿足作曲家、演奏家的需求,也使得音樂有另一種風貌。 本論文將從電腦音樂的概說、音源技術的理論發展之沿革論述,從歷史發展的軌跡演變至現今常用的技術作為其主要論述,並將其可行的技術實踐在個人的創作作品。Item 我在職棒的歲月(2017) 李文彬; Lee, Wen-Pin本研究以自我民族誌研究方法,撰寫我參與了中華職棒的開始,走過職棒的風光熱潮、經歷職棒賭博案的低彌,享受二十幾年工作與興趣結合,樂趣的職棒工作人員的生命故事。在本研究中,我以回憶的方式寫下自己的生命故事,描寫從1989年(我進入中華職棒聯盟)到現在西元2016年(我離開中信兄弟)所發生在自身身上的重要事件,包含所遇見的人與發生的事情,以及我自己與球團或其他相關單位的互動,其中著重描寫我在處理重大事件的過程與心路歷程,及「我」在面對這些事件處理過程所獲得的經驗。經歷中華職棒聯盟的成立、兩聯盟的競爭、兩聯盟的合併、職棒賭博事件及電視轉播授權爭議等過程,及相關制度建立之參與;當中多多少少藏著難以說出口的故事,當時的時空背景之考量,或是職務立場之所限,不能主動言說或公開的。透過自我民族誌來敘說、書寫自己在中華職棒發展過程中的生命故事,是一種自我的行動,是一種對外開放的告解,同時也是種反覆自我探索、療癒及復原的歷程。透過這些生命故事,讓社會大眾了解臺灣的中華職棒在二十幾年的時間經歷美國職棒與日本職棒經歷的問題與狀況,作為今後推動職棒或其他體育運動發展的參考。並將自身經驗投射到閱讀者身上,讓他們成為知識生產者,近一步創作自己的價值,就是主要的目的。 關鍵字:中華職棒聯盟、自我民族誌、兩聯盟合併Item 紅外線浮水印應用於音樂節目單之音訊互動研究(2010) 梁鳳儒; FengJu, Liang本研究目的是設計具有資料隱藏功能的音訊互動節目單,於可見光下目視為音樂會節目單外,並在紅外線偵測下,透過攝影機讀取節目單上之隱藏二維條碼浮水印,聽到音樂會曲目中具有代表性的音符,讓觀眾藉著翻閱節目單以產生互動。研究方法是將音訊編碼成二維條碼(2D barcode),並利用紅外線浮水印技術將二維條碼隱藏。紅外線浮水印是由數位半色調技術所設計,其半色調網點以調幅網點(AM)與調頻網點(FM)所組成的。藉由紅外光對不同色墨之穿透性差異,以紅外線攝影裝置抽取浮水印,經影像處理後解密產生音訊,以驗證加密效果。研究結果顯示此互動系統,在紅外線偵測音樂節目單時,可成功地辨認二維條碼並同時發出音訊;本研究製作出兼具可正常閱讀並產生音訊互動的音樂會節目單,未來可以應用在各種音樂會,讓觀眾不只能從節目單得到展演資訊,並可藉由互動聽到該音樂會的部份音訊內容,讓觀眾回味無窮,賦予節目單新的意義。此音訊互動系統可擴展應用在紙張播放聲音,並對於互動藝術、數位學習、遊戲研發與防偽技術有許多潛在的應用前景。Item 電子音樂的互動元素(2007) 張哲瑋「數位」與「互動」是當今文化、藝術發展中的顯學:前者是當代最為嶄新與代表性的技術,後者則象徵溝通或是表達行為中的新思潮。 在音樂創作中,與數位技術結合所產生的電子音樂,成為了自二十世紀以降,最具有創新特性的音樂類型,在音樂歷史的進程中,以其「類型」與其他時期分庭抗禮;另一方面,互動的概念早已存在於音樂的創作與表演中。然而,電子音樂卻因為其時間性的精確有著表演形式上的疑慮,牽制藝術性的發展,可能導致作品倒向科技技術性的失衡天平。順著歷史發展的軌跡,筆者認為具有互動性的電子音樂作品為上述疑慮提出解套-互動技術將使精確固定的時間性得以獲得紓解,使作品滿足作曲家、演奏家的雙方需求。 本論文將從電子音樂的發展、互動與音樂的連結等角度建構互動性電子音樂作品的理論論述,並以此為奠基創作與分析個人作品-數位互動音樂故事《小寶寶的異想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