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sitory logo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All of DSpace
  • English
  • العربية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spañol
  • Suomi
  • Français
  • Gàidhlig
  • हिंदी
  • Magyar
  • Italiano
  • Қазақ
  • Latviešu
  • Nederlands
  • Polski
  • Português
  • Português do Brasil
  • Srpski (lat)
  • Српски
  • Svenska
  • Türkçe
  • Yкраї́нська
  • Tiếng Việt
Log In
New user? Click here to register.Have you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1. Home
  2. Browse by Author

Browsing by Author "王永慈"

Filter results by typing the first few letters
Now showing 1 - 20 of 166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Government Policy and Social Assistance
    (2000/09/06-08) 戴台馨; 王永慈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Jim Ife, Human Rights and Social Work
    (中華民國社會工作專業人員協會, 2003-01-01) 王永慈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三鶯橋下的「天堂」~恩加在三鶯部落的服務軌跡
    (2010) 屠冠瑜
    三鶯部落的出現可追溯至1960年代台灣採取以出口加工導向的經濟政策。為了找尋更多的就業機會、更大的經濟收入,原住民離開原鄉來到都市。卻因無法負擔高額的房屋租賃費用等種種因素,只能在都會邊緣覓地築屋,自成一個居住品質較差的小型聚落。「恩加貧困家庭協會」看到了三鶯橋下這群阿美族的困境,從「街頭圖書館」開始,持續不斷的對這群弱勢的三鶯部落居民付出關心、提供服務,瞭解他們的生活困境,滿足他們的生活需求。 本研究即是探討結合恩加執行長訪視第四世界運動理念感受過去在快樂兒童中心服務經驗,與三鶯部落共同工作的歷程,並納入多元文化的觀點,不僅只是表面上的尊重差異、理解文化差異,更重視造成差異的權利關係,揭露權利不當的壓制,而從承認弱勢族群的內涵與尊嚴,提升弱勢族群的地位。本文以深度訪談法為主,針對恩加的工作人員、志工,以及參與這些方案活動的三鶯部落居民用他們自己的語言詮釋恩加對於三鶯部落原住民這十幾年來付諸的心力。並輔以參與觀察法,直接親身經驗恩加的服務如何存在於三鶯部落居民的生活中。儘可能呈現以漢人工作者為主體的機構如何在沒有刻意強調多元文化社會工作,卻憑藉服務提供的過程中發展出一套屬於恩加與三鶯部落居民獨特的服務提供模式。 研究發現服務方案之所以能有今天穩定的發展,歸功於恩加堅持「愛與付出」和「陪伴」的信念,強調兒童的受教權,免於剝削與忽略與重視族群文化差異,透過個案服務、團體服務與社區服務的方法,與原住民的成人與兒童建立信任與友善的關係,不僅提供物質生活使其免於飢寒交迫,同時給予愛與關懷,讓缺乏照顧與關愛的孩子們能體會被愛的感受,進而培養愛人的能力,也是恩加在三鶯部落服務方案最初與最終的價值與目的。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世界各國社會工作專業制度之比較及國內社工人力需求、運用、困境因應之調查評估研究
    (2003-01-01) 王永慈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中低收入家庭飲食不安全現象的初探
    (2014-05-15) 王永慈; 盧立卿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中國大陸非專業背景社工投入社工工作經驗之初探
    (2023) 張鵠; Zhang, Hu
    本研究以非專業背景的社工為主要研究對象,旨在探究非專業背景社工投入社工工作的原因、對於社工生涯的認同狀況以及在投入社工工作的過程中遇到哪些支持和挑戰,進而瞭解他們對於社工專業近年來的發展之看法以及後續的生涯規劃。本研究採質性研究的研究方法,預計以立意取樣及深度訪談的方式,訪問6位目前仍在社工專業領域工作的非專業背景社工,最後依據主題分析法整理逐字稿,並整理出相應的結論,期望以此可以為社工行業的長期發展以及社工的生涯規劃提供一些實際的建議與參考。本研究根據受訪者對自身生涯的敘述將非專業社工的工作經驗與生涯發展分為了七個主題,分別為:工作環境的適應、迷思與反思、成就感與認同感、服務對象的成長與改變、別樣的工作體驗、疫情的衝擊以及政策導向的影響。雖然每位受訪者在進入社工生涯之初對於社會工作的認知程度不一,但大多都能夠憑藉耐心與堅持去努力適應社工的工作角色。隨著對於社工專業的工作與學習更加深入、工作環境的改變、專業要求的升級、政策變遷與社會認同提升的共同影響下,非專業背景社工仍能夠從日常的工作中獲得成就感與歸屬感,進而逐漸形成專業認同感並認同社工的專業價值,構建出獨特的社工專業形象。此外,非專業背景社工可能會受到來自個人、家庭、社福機構以及政策層面的阻力與困境,例如:專業耗竭、工作壓力和薪酬制度不完善等問題。但在佈滿荊棘的發展道路上,他們同樣也收穫了來自家人的支持、機構督導的指導以及社工相關政策的扶持等。這些經歷都化作非專業背景社工成長與進步的養分,幫助他們找尋到自身生涯發展的目標與方向,也堅定了他們在社工行業繼續奮鬥的決心。最後,研究者依照研究結果對政府有關部門、社福機構以及非專業背景社工群體提出了相關建議,期望未來有更多的非專業背景社工願投身於社會工作生涯之中。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以充權與優勢觀點討論都市原住民社會工作直接服務之理念與操作
    (2003-01-22) 王永慈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以兒童經濟福祉為思考的家庭政策
    (2001/03/02-03) 王永慈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以社區網絡觀點檢視偏遠地區課後輔導班的運作—某案例分析
    (2022) 詹雅淳; Chan, Ya-Chun
    有鑑於城鄉差距與家庭解組的影響下,導致弱勢家庭兒童成為弱勢中的弱勢,近年在社會安全網的推動下,提倡發展「以家庭為核心,以社區為基礎」的社區支持系統。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討偏遠地區課後輔導服務社區資源網絡的建構與運用。本研究採質性研究方法,以個案協會為主要研究對象,訪談七位資源網絡中的重要關係人,並試著從個案協會課後輔導服務的發展脈絡中,勾勒出與不同類型資源單位的網絡互動過程。研究發現,「信任關係」是社區資源網絡建構的基礎;藉由課後輔導服務能有效帶動社區資源的整合;社區安全網絡的建構仰賴公、私部門協力撐起。因此期待未來政府能夠持續扶植民間單位在地經營與服務創生,以及發展教育與社政單位跨專業資源整合服務計畫。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促進生活扶助戶就業中長程計畫
    (2004-01-01) 王永慈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全球化下的勞工與社會保障
    (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 2002-01-01) 王永慈; 劉可屏; 謝邦昌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全球化對女性經濟與社會生活資源之影響
    (2003/03-2003/12) 林萬億; 王永慈; 周玟琪; 林青璇
    我國正面對全球化的影響,就女性的角度言,其所受到的影響有可能是正面,也可能負面,有待研究。本研究將透過二級資料的分析探討全球化對台灣女性的經濟與社會資源已經或即將產生何種影響,並檢視當前女性相關政策與措施是否足以因應全球化的挑戰,據以提出可行政策,作為因應之參考。研究的範圍包括勞動市場、照顧、教育、健康、貧窮、充權與意識型態等七個課題。本研究將以前後對照的方式,比較全球化前後,女性經濟與社會生活資源的差異,並找出哪些是受到全球化的影響。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兩岸三地的社會政策---理論與實務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 2007-06-01) 王永慈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凝聚台灣生命力
    (巨流圖書, 2005-08-20) 關秉寅; 王永慈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原住民婦女就業之探討
    (2000/08-2001/07) 王永慈; 劉可屏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去除貧困社區的社會負面烙印---尋找其中隱藏的美麗珍寶
    (2010-03-06) 古玉華; 王永慈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友伴罹癌過世之同儕支持經歷
    (2021) 范潔汶; Fan, Chieh-Wen
    本研究為探討友伴罹癌過世之同儕支持經歷,發現到華人社會中很避諱談即死亡這個議題,不論在公領域或是私領域幾乎不會談論死亡,認為提及死亡議題是不好的甚至是禁忌,會比較傾向於迴避,且情緒不易表達的。因此,也更未能重視到青少年因面對同儕死亡後各種反應與適應歷程,而希望透過研究去瞭解到青少年同儕團體是如何面對死亡這樣的議題,如何發展出正向支持的能量。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以深度訪談的方式,受訪五位受訪者,藉由受訪內容,透過研究分析並與相關文獻進行對話,回應研究問題及目的,而得出之研究發現及結論項目分別為:一、經歷陪伴抗癌過程之心境反應。二、經歷友伴癌末到過世,友誼失落的歷程。三、經歷友伴罹癌過世,同儕關係中支持的力量。四、經歷友伴罹癌過世正式與非正式之支持體系。五、經歷友伴罹癌過世對青少年階段的意義。藉由上述五個部分可以去瞭解受訪者在面對友伴罹癌過世後,同儕團體如何因應及發展正向支持的力量,彼此如何支持及面對。本研究的受訪對象是針對面對罹癌過世的青少年之同儕,將焦點放在同儕上(還在世的青少年),可以從文獻中發現在青少年階段是相當重視同儕的時期,而在此階段面對同儕死亡這樣重大的事件,可能因為其家庭、環境、社會文化、年齡、與同儕的熟識程度、支持系統多寡而有不同反應。本研究著重在青少年面對友伴因罹患癌症過世的經歷,去發現到在青少年階段,他們在面對同儕罹癌以及面對死亡的看法,以及同儕團體間彼此的支持,和其他之資源的協助,讓他們可以從事件中學習、反思,對於承諾或是死亡的看法及態度,並且從中找到新的意義去面對悲傷,以及面對未來的人生。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口腔癌病患主要照顧者的社會支持之研究
    (2021) 詹佳芸; Chan, Chia-Yun
    本研究以五位照顧家中口腔癌病人,且曾接受過民間非醫療單位提供服務之主要照顧者為研究對象,進行深度訪談。從主要照顧者的照顧經驗出發,探受損及形象改變乃至自我封閉的歷程中,所擁有的正式與非正式社會支持系統。嘗試了解照顧者與支持系統互動的經驗、支持系統如何提供服務與協助,以及當家庭面臨重大事件時,支持系統所扮演的角色等。研究發現,口腔癌病人之主要照顧者所擁有的社會支持網絡,正式支持系統由醫療系統、民間非醫療單位(NGO)及政府單位構成,而非正式支持系統則來自家人、親友、雇主同事,以及同樣罹患口腔癌之病友或其照顧者等;所提供的支持內容,展現在經濟生活、醫療照護、情緒關懷、自我照顧及增進社會互動等方面。其中,民間非醫療單位的介入,能幫助增強主要照顧者及家庭與社會資源網絡的連結,緩衝主要照顧者面對各項重大事件時的壓力,增進其因應能力,同時,有機會增加非正式支持系統網絡的廣度,成為新的支持來源。然而,當正式支持系統提供協助的過程中,程序過於繁瑣、規則不清或限制較多、助人者不適當的建議及工作人員態度不夠溫暖等,都可能造成主要照顧者的困擾與不便;而來自非正式支持系統的支持協助更是如同兩面刃,過度的關注與不當的要求帶給主要照顧者更大的壓力與負荷。癌症病患的主要照顧者,是社會工作者及各社會福利資源體系較少關注的對象之一,希冀透過本研究,社會福利資源網絡能看見這群照顧者的需求,增加相關的支持服務,並教育社會大眾多給予照顧者正向鼓勵,友善的社會互動將適照顧者最重要的支持來源。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台北市八十七年度低收入戶總清查報告
    (1999-01-01) 王永慈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台北市八十五年度低收入戶總清查報告
    (1997-01-01) 王永慈
  • «
  • 1 (current)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25 LYRASIS

  • Privacy policy
  • End User Agreement
  • Se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