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sitory logo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All of DSpace
  • English
  • العربية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spañol
  • Suomi
  • Français
  • Gàidhlig
  • हिंदी
  • Magyar
  • Italiano
  • Қазақ
  • Latviešu
  • Nederlands
  • Polski
  • Português
  • Português do Brasil
  • Srpski (lat)
  • Српски
  • Svenska
  • Türkçe
  • Yкраї́нська
  • Tiếng Việt
Log In
New user? Click here to register.Have you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1. Home
  2. Browse by Author

Browsing by Author "盧宣妃"

Filter results by typing the first few letter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陳師曾的繪畫新貌與民初新式知識分子的文化實踐:以《北京風俗圖冊》為中心
    (2003) 盧宣妃; Lu, Hsuan-fei
    本文研究,以陳師曾《北京風俗圖冊》出發,拓展至民國初年中國新式知識分子的社群活動與文化實踐。 首先,本文將焦點放在《北京風俗圖冊》的原有狀況及其流傳過程的討論。透過對此套冊頁跋識者的所題的內容、落款年代,及《北京風俗圖冊》的相關出版與記載等,本文推側《北京風俗圖冊》的流傳,大抵經姚華、梁啟超、梁思成手,在抗戰時期曾流至上海,之後失落民間。直到1949年後由中國中央文化部收購,之後轉藏於北京中國美術館至今。《北京風俗圖冊》三十四張畫頁,依題材可區分為「街頭謀生」、「市井生活」二類,為北京街頭可見的小販、乞丐等。這些日常景像經陳師曾深入觀察之後,成為他的創作題材。透過對陳師曾《北京風俗圖冊》的風格分析發現,《北京風俗圖冊》乃在中國傳統寫意的筆法、色彩的基礎上,融入西方畫學的技法與觀念,足見西方畫學深受陳師曾所關注。 第貳章,即試圖將《北京風俗圖冊》與中國、西方之相關畫題、畫學傳統之間的關係,作一釐清。進而確定《北京風俗圖冊》在畫史之縱向、橫向中的定位。透過陳師曾之「北京風俗」在繼承傳統之外所透露出的種種矛盾,似乎與近代「民俗學」在中國建立的背景有關。亦即,陳師曾《北京風俗圖冊》的製作態度,與「民俗學」作為一門學科,重視以平等的態度,對各種民俗、文化加以「研究」、「記錄」,未有中央或地方,上位者或下位者,善良或粗鄙風俗之間的分別,極為接近。就風格表現來說,陳師曾融合中西畫學的風格,與過去宮廷畫家、職業畫家的工筆重彩不同,而接近於文人職業畫家的寫意風格。 第參章企圖進一步了解《北京風俗圖冊》是否為陳師曾作品中的特例,以及這件融合中西的作品與陳師曾畫論名篇〈文人畫之(的)價值〉之間的關係。透過本文對陳師曾所有畫作與畫論、畫史書寫的檢視發現,陳師曾的繪畫思想在1920年前後,有極為不同的立場。1920年前,陳師曾不論在畫論、畫史的書寫或繪畫作品中,皆極力主張透過對西方畫學的吸收,以豐富中國繪畫的創作,因此融合中西畫風的言論,充滿於陳師曾1920年前的書寫作品中。其1920年前的作品,也大抵可見其融合西方畫法與「地質學」、「漫畫」、「風俗」等西方新知的具體實諫。透過在技術面與思想面對西方知識的汲取,陳師曾的繪畫新貌為中國畫史開展出一片新境。透過本文第參章的研究,正揭示出民國初年中國畫壇一致關切的中、西畫學問題,在陳師曾1920年前的書寫與畫作中已試圖提出解決,並且不論就其繪畫新貌,如《北京風俗圖冊》之表現或品質,皆可為成功之典範。 在第肆章中,筆者即將焦點延伸至陳師曾的成長背景與他的求學過程,試圖為其參酌西學的態度,找尋根源。透過整體討論發現,陳師曾對新學的興趣與學習,實不脫其家學淵緣與他的日本經驗。此外,藉由對陳師曾所參與之社群活動,及同時新知識分子對民俗研究、「整理國故」等新知之參與、傳播等方面的了解,顯示陳師曾及其同時的新知識分子,皆處於傳統與西方交融的歷史背景中。 透過本文的討論顯示,陳師曾1920年前的繪畫新貌,如《北京風俗圖冊》,及其融合傳統與西方新學的主張,在中國畫史中具有承先啟後的地位。若就二十世紀初期,西方作為一優勢存在的世界局勢,與西方畫學進入中國,引起極大震撼的畫壇生態來看,陳師曾融合中西的畫風與言論,無疑是對此傳統的反省與對外在環境的回應。陳師曾所面臨傳統與西方之糾葛,乃是民初知識分子普遍遭遇的問題。但對陳師曾來說,這種糾葛,反而成就了陳師曾1920年前所創造出的繪畫新貌。尤其陳師曾之中、西繪畫的融合實踐,不僅延續了傳統對筆墨的講究與對畫面情感的追求,其透過西方的觀察、寫生、速寫等觀念的帶入,更強化了傳統的表現張力與意涵。而陳師曾結合西方速寫式簡筆與傳統寫意筆法,使西方因子隱現於傳統筆墨之中,不致使畫面產生突兀之感,乃是《北京風俗圖冊》等繪畫新貌的成功之處。 就目前對中國近現代畫史的認識,西學東漸與東方因應,乃為二十世紀初期中國學術界與畫壇最為關切的問題。但就過去對陳師曾作為北京「保守派」代表的了解,實與本文研究發現不甚相符。其原因,也許與陳師曾的文人畫理論廣受當時「保守派」陣營的推崇有關。尤其1949年後,國民政府來臺,維護正統成為臺灣主權所以成立的重要因素,在此前提下,中國傳統的文人畫在臺灣受到相當的重視,並加以傳承。可惜陳師曾1920年前的畫作與書寫,均在大陸,因此也未被重視。反觀1949年後的中國大陸,因極力於截段舊傳統,建立新中國,文人畫乃被視為毒蛇猛獸,不為人所重視,遑論作為文人畫代表的陳師曾,其1920年前的資料,也就未曾被人注意。反倒是陳師曾的《北京風俗圖冊》因其於1949年後已被收入中國文化部,畫上描寫風俗的主題,正好符合左派藝術史觀的需要,因而頗受重視,也影響了王羽儀、侯長春等人之風俗圖創作。但也在此前提下,陳師曾《北京風俗圖冊》長年以來,一直作為左派史觀之詮釋評憑,反而無法彰顯出陳師曾及其作品在民初美術史上的特殊地位。 透過本文的研究,除修正過去對陳師曾藝術成就的片面觀點,並給予重新定位之外,也重新思考民初新知識分子面對傳統與西方之糾結的應對,實非從「現代」裏「驅除」古代,而是藉「古代」,「發展」現代。陳師曾1920年前的繪畫新貌及融合中西的理論,無非為民初新知識分子之努力的具體代表。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25 LYRASIS

  • Privacy policy
  • End User Agreement
  • Se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