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簡志剛"
Now showing 1 - 2 of 2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壓解與消散—簡志剛生命議題創作探討(2014) 簡志剛; Chien Chih-Kang生命是否是平等的?是否有價值?又是否生命的存在有任何的意義? 在生活當中總用本位、自我的角度去看待任何事物,從小在都市生活的我,對於水泥建築中常見到的所謂動之物多是螞蟻、蟑螂、老鼠等所謂「害蟲」,捏死一隻螞蟻或發現一群螞蟻而大肆殺戮時並不會連結起關於生命這個議題,也不會在心理有任何起伏,看到蚊子停於牆面,大部分的人也是伺機將其打死,毫不考慮的。打中後心中只是單純而完全的喜悅快感,甚至就將屍體一直留在牆面,毫不在意與理會,好似牠不曾存在或比無生命的物質更加沒有價值意義,我曾於住家門口看見一隻被車子輾死的老鼠,眼見牠從飽滿但變形扭曲的軀體狀態漸變為乾癟而重疊到後期變成如紙片一般只剩下薄薄一片外在形樣,最終形體與厚度皆消散至完全不見。 那段期間我開始時是以噁心與懼怕的心情經過,而隨時間演進,除了對其物質狀態改變感到好奇之外,也開始對生命價值存在的意義和人性與社會結構問題進一步思索。 原本創作動機起點是觀察到被輾扁動物及新聞所示之社會價值的種種個體現象等,後續進一步思考延伸到了萬事萬物的普遍現象,而我所觀察到的種種現象事實攤於眼前,迴盪在我的腦中,所感興趣的、想要探討的不單是對人性的批判,更是對實存現象的理性提問,作品就如發佈一個真實的假消息,展現一個經營造的事實,在發聲的同時、創作的過程裡,自然的透露出創作者從主題選擇、想像擬態及著手實作所歷經的思考波折和理路轉變。 關鍵字: 壓解、消散、存在、生命、擬態、水墨創作Item 探索伊莉莎白.畢夏詩作中之逾越策略(2006) 簡志剛; Chi-Kang Jian本文主在討論美國詩人伊莉莎白‧畢夏詩作中的逾越性和顛覆策略。畢夏詩作中的顛覆策略揭示詩中隨處可見的逾越性。這項特質使詩人的詩作充滿顛覆力量,也成為她在藝術上的追求和成就不可或缺的要素。有趣的是詩人的成長藍圖、生命歷程和主體意念本身就是顛覆性的展現。我們可以說詩人的生活經驗反映了詩作中隱含的逾越潛力。從這個觀點看來,詩人的生命途徑和她的藝術性彼此交融,相互激盪。本篇論文將深入探索詩人如何藉由不同顛覆性手段來達成逾越策略。例如,詩人利用自己身為旅者的特殊身份、詩作中的怪物性和俯拾即是的動物意象、詩作中處理女性主體和獨特性的呈現都是具有逾越性的顛覆策略之一。 全篇論文分為四章。序言主在探討詩人的獨特旅者身份、女性主體與詩作中展現的顛覆和逾越性之間的相互關係。詩作中的顛覆策略將可視為詩人替弱者發聲的利器。從此觀點看來,強權社會對弱勢的壓抑與控制將可被一覽無疑。第一章專注於詩人的兒時創傷如何影響她後來的追求。簡言之,詩人的創傷塑造詩人未來的旅者身份。而詩作中的旅者不僅逾越疆界的侷限,也展現旅者獨特的洞察力和見解。旅者藉由旅程中找尋靈感,並善加運用想像力,帶領讀者以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旅行因此成為踰越的策略之一。因為旅者獨特的觀點不僅打破了主流文化的思維建構,也深入探討旅者如何藉由旅行策略展開意義追尋和價值探索。第二章剖析詩作中所呈現的動物意象與踰越性的相互連結關係。詩人善用大量的動物意象以達成顛覆主流思維的手段。此外,本章前半部的動物意象也呈現深具踰越性質的「怪物性」。本章指出所謂的「怪物性」其實是詭蹫多變的文化建構,用以打壓異己的手段。後半部的動物意象雖不具「怪物性」,但本身的存在也是一種顛覆性的呈現。它們踰越了宗教教義、人本核心思想和地理環境的阻撓,帶領讀者體驗嶄新的視野和鴻觀。第三章探索詩人如何利用女性主體追尋為主題,達成顛覆策略。本章前部分著重於詩人如何女性化自然,以達成逾越效果。後部分將針對詩人如何利用女性和同性戀主體的追尋,反映自身,抗衡主流文化宰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