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紀壽惠"
Now showing 1 - 4 of 4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從台華英俗諺對比分析探討台灣文化特質(2008-01-28) 曾金金; 盧廣誠; 吳自立; 陳思宇; 蔡蓉芝; 林秋芳; 紀壽惠; 葛偉立Item 漢字教學的設計研究-以歐美學生為例(2010) 紀壽惠; TU CHI SOU WHEI識字能力是獲取知識的一把鑰匙,尤其是在這知識經濟的時代,文字的功能更勝於有聲的語言。漢字認知是漢語能力發展的關鍵,學習漢語「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漢字認知能力是漢語學習者進入中國語文殿堂的最基礎工具,所以漢字教學是目前漢語教學研究中的重要課題。本文以歐美學生為研究對象,對初級、中級、高級三個階段的教學內容、學習目標、任務、方法等方面,提出一系列針對性強、高效可行的漢字輔助教學範例,以期提供華語文教學同好可茲參考的教材。 本論文的研究架構分為五個步驟進行:第一章是緒論說明研究動機、研究目的、研究背景。第二章是文獻探討,分成三個部分:第一小節介紹漢字本體理論;第二小節探討漢字認知的心理學;第三小節探討漢字教學理論。第三章是研究方法,首先以問卷調查學習者的學習動機;其次是蒐集初、中、高三個等級學生的偏誤語料,並加以分析統整發現結果;其後再從實務教學中觀察了解學習者的思維過程與困難點。在這一系列的探討中對漢字教學做全面性的反省。 本研究的主旨是要設計一個漢字教學的教材,經過行動研究的反省與修訂後,於第四章研擬教學範例及驗證成果。初級教學內容先讓學習者掌握語音、語義的聽覺認知,再以大量隨文識字建立字感,然後學習構字率高的獨體字的筆畫和書寫順序。中、高級是以認知心理學的圖式架構理論為主要教學策略,充分運用意符、音符之形素關係的聯系而進行系統化的教學,以形符類推字義,以聲符聚集字群,橫向發展字族及詞群的學習,同時辨析形似字、同音字、引申的字義,讓學生從語素了解漢語構詞的特點,由此逐層累進漢字的能力,同時也對漢字運用的整體認知(本義到引申義、成語、慣用語)有了更全方位的了解。最後根據羅伯特.加涅(1985)所提出的九大教學事件,設計一個初級教案,經過實驗性的施測後,於第五章檢討反省,並提出對未來教學的建議。Item 符合認知理論的部首教學設計(2008-11-02) 曾金金; 紀壽惠; 黃立己本研究的目的在於設計以部首教學為主體的漢字初學多媒體教材,希望能以寓教於樂的方式,袪除對繁難漢字的畏懼感,逐步引導學習者對漢字全面的認知。部首是從漢字字形中歸納出來的某一部類漢字所共同具有的結構單位和書寫單位(李俊紅,2005)。蔡信發(1985)提出台灣的漢字字典乃延用《字匯》的部首數──214個,本文主要依據華語教材視聽華語(一)(二)冊的614個生字所含之部首頻率進行統計,再對照台灣教育部常用字頻之部首頻率統計,並參酌黃沛榮 (2001) 從漢字的辨識、書寫與使用三個角度來評估該部首的學習價值,綜合列出100個具有優先學習價值的部首,作為部首多媒體教學設計之主要範圍,希望能達到以下的功能:(1).適性化學習(adaptive learning):依學習者個人對形符的感知能力,以及形音義的聯結建構,調整自我的學習時間以及學習次數。(2).建立漢字固有學習大綱及認知級數的系統(built-in syllabus&i+1):有效縮短學習者由整體圖像式的整字習得階段進入具備拆解整字的結構意識,以既有基礎認知i,進行i+1之教學設計,就能迅速連結、觸類旁通。(3).培養學習者自學漢字的能力:形符記憶是個人視覺感知的認知歷程,初級程度者可擷取以圖像觸動感知的學習策略,程度較高的學習者,可增強個人在漢字部首形符方面的區辨能力及語意網絡的延伸建構。本研究的教學是從部首中具有象形字的範疇出發,規劃為五個認知階段,一:直觀圖形,連結形符。二:解構字碼,凝聚概念。三:鞏固部首位置結構,加強形近辨識。四:語義彙整,加強義近區辨。五:綜合運用,融會貫通。Item 符合零起點漢語學習者認知模式之筆畫教學設計(2007-11-25) 曾金金; 紀壽惠; 黃立己; 張欣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