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蔡志賢"
Now showing 1 - 4 of 4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IPA分析法導入大專校院學生社團評鑑指標之研究(2019) 吳鎮全; Wu, Cheng-Chuan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專校院社團評鑑指標對社團運作重要性與社團具備程度之現況,研究目的為:一、調查社團評鑑項目重要性之排序並分析不同背景研究對象對其之差異;二、調查社團評鑑項目社團之具備程度排序並分析不同背景研究對象對其之差異;三、交叉比較社團評鑑各項指標之重要性與社團具備程度;四、蒐集社團評鑑之意見。 本研究以我國157所大專校院課外活動組成員為研究對象,自編「大專校院學生社團評鑑指標調查問卷」為工具進行調查,總計回收有效問卷297份,樣本中有70名主管、120名社團評鑑業務承辦人。統計方法包括描述性統計、t檢定、變異數分析及IPA分析法。 本研究主要結果歸納如下: 一、社團評鑑項目重要性由高至低依序為經費控管、社團活動、組織章程、管理運作、產物保管、資料保存與資訊管理、年度計畫、活動特色與績效。 二、社團評鑑項目社團具備程度由高至低依序為組織章程、經費控管、資料保存與資訊管理、社團活動、管理運作、活動特色與績效、年度計畫、產物保管。 三、不同學校類型、職務、年資、業務課外活動組成員對社團評鑑指標之重要性及具備程度無顯著差異。 四、67個社團評鑑指標經過IPA分析結果,較為重要指標37個,其中28個較為具備,9個較不具備;較不重要指標30個,4個較為具備,26個較不具備。 研究結果提供教育主管機關及各大專校院課外活動組作為社團評鑑指標修訂及強化輔導機制之參考。Item 大學生參與學務方案對其課外學習核心能力之影響─以東吳大學為例(2023) 李宜穎; Lee, I-Ying本研究旨在探討東吳大學學生參與學務方案程度及課外學習核心能力提升之關係,採用問卷調查法,以「大學生課外學習核心能力問卷」作為研究工具,以了解大學生個人背景變相及學務方案參與程度與課外學習核心能力之差異狀況。研究對象為東吳大學大學部二至四年級(含以上)學生,共175人。統計方法包含: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皮爾森積差相關等方式所得知統計資料。本研究結果歸納如下:一、 大學生部分個人背景變相與課外學習核心能力具備程度有顯著差異:(一) 女性在人際關係能力上顯著優於男性。(二) 四年級以上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顯著優於二年級學生。(三) 擔任幹部之學生,其團隊合作能力顯著優於僅擔任社員之學生。(四) 具校外工讀經驗者之人際關係能力顯著優於校內工讀之學生。二、 大學生部分個人背景變相與學務方案參與程度有顯著差異:(一) 高年級參與學務方案程度顯著優於低年級。(二) 擔任幹部之學生參與學務方案程度顯著優於僅擔任社員學生。(三) 社團參與時數高者,學務方案參與程度顯著優於社團參與時數低者。三、 大學生學務方案參與程度各面向達顯著正相關。四、 大學生課外學習核心能力具備程度各面向達顯著正相關。 五、 大學生參與學務方案程度與課外學習核心能力具備程度部分達顯著正相關。Item 新冠疫情下東吳大學新生定向輔導服務方案對參與者課外學習核心能力影響之行動研究(2022) 曾國強; Tseng, Kuo-Chiang本研究旨在探討東吳大學學生服務員參與新生定向輔導服務方案前後,其課外學習核心能力變化情形,以110學年度新生定向輔導系列活動(以下簡稱第1哩活動)74位服務員為研究對象,施以量化統計分析與質性訪談歸納方式,運用的調查工具為「高等教育課外學習核心能力量表」及研究者設計的「訪談大綱」,依據得到的結果提出結論與建議。有關新生定向輔導研究近來已經有較多的相關研究論文呈現,故本研究以之前較少被提及的服務員做為研究對象。而研究者透過本研究希望藉由前後的問卷施測與服務員的質性訪談,達到:一、瞭解第1哩活動服務方案參與者其課外學習核心能力之增值情形。二、探討東吳大學實施第1哩活動其服務方案的成效。三、探討新冠疫情下實體與線上兩種模式之比較分析。同時,期待本研究所得之結論與建議能提供其他大學校院規劃新生定向輔導服務方案參考。針對110學年度參與第1哩活動服務員所做的量化統計與質性訪談後,得到結果如下:發現服務員在五項課外學習核心能力的前測及後測,平均得分分別為4.33分及4.38分(五分量表),瞭解在經過服務方案階段後,平均得分進步0.05分,其中以「團隊合作能力」表現情形最佳、「問題解決能力」則前後測平均值進步最多;而每項課外學習核心能力的平均差值均為正值,也顯現服務方案實對服務員課外學習核心能力達到增值的正面影響;另由訪談服務員實際參與經驗分享得知,對第1哩活動絕大多數的線上服務方案都持以肯定的態度,認為對其課外學習核心能力的提升是有幫助的,也驗證線上服務方案的有效性。本研究進一步歸納的結論與建議如下:一、各項核心能力前後測平均差值皆為正值,表示參與相關服務方案後,服務員課外學習核心能力項目都有達到增值成效;二、從規劃理念與服務員訪談、統計結果交叉印證服務方案成效顯著;三、第1哩活動服務方案較適合以實體模式舉辦;四、第1哩活動確實對大一新鮮人銜接學習助益良多。研究者確信學校如能將新生定向輔導做好、做到位,則對後續學生輔導業務的推展會順遂許多。已經舉辦經年的東吳大學新生第1哩活動,110學年度遇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干擾,促成第一次以線上模式舉辦,對承辦單位、服務員都是新的嚐試,相關的籌辦經驗,相信對學生服務員也是難得的學習與成長機會。Item 高等教育課外學習核心能力及其評量指標建構研究(2012) 蔡志賢本研究旨在建構高等教育課外學習核心能力及其評量指標,首先採用文獻分析法,整合分析「高教機構核心能力排序」與「校外機構核心能力排序」兩個面向,獲得核心能力之重要性排序。再透過量化研究,調查26所大專校院教師、學務人員、大學生對於高等教育課外學習核心能力重要性與成功情況的看法,施測樣本為911份發現: 一、大學校院教師、學務人員、大學生對30項與課外學習有關核心能力的重要性看法,六點量表其得分平均值介於4.20至5.56之間,顯示受試者認為具重要性;而對大學生具備程度之看法,其得分平均值介於3.10至4.28之間,顯示受試者認為具備程度偏低。 二、不同背景變項之受試者對30項課外學習核心能力重要性變異數分析中 ,在學校類型部分,計有5項有顯著差異;在身分別部分,計有14項有顯著差異;在教師學術背景部份,無顯著差異;在學務人員服務單位部份,計有3項有顯著差異;在學生參加社團與否部份,計有4項有顯著差異。 三、不同背景變項之受試者對30項課外學習有關核心能力大學生具備程度變異數分 析中,在學校類型部分,計有5項有顯著差異;在身分別部分,計有24項有顯著差異;在教師學術背景部份,計有2項有顯著差異;在學務人員服務單位部份,計有14項有顯著差異;在學生參加社團與否部份,計有4項有顯著差異。 經由重視程度-績效水準分析(Importance-Performance Analysis)課外學習核心能力,發現: 一、位於象限A區為「成功學習」之課外學習核心能力項目,計有創新創造能力、正向態度能力、溝通表達能力、規劃執行能力、團隊合作能力、道德判斷能力、人際關係能力7項。 二、位於象限D區為「亟需改善」之課外學習核心能力項目,計有終身學習能力、問題解決能力、獨立作業能力、時間管理能力、情緒管理能力、批判思考能力及國際視野能力7項。 三、優先選取作為本研究課外學習核心能力之共通性項目,為溝通表達能力、創新創造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終身學習能力、問題解決能力、正向態度能力、人際關係能力、批判思考能力及國際視野能力9項。 針對課外學習核心能力共通性項目9項,編制其評量指標54題,經德懷術(Delphi Technique)專家小組成員對上述54題評量指標提供意見,經過2次重複問卷調查後,本研究所建構課外學習核心能力之評量指標,每項各包含5至6題,共計48題。 本研究成果可提供,一、大學生自我檢核其課外學習成果,導引其自主學習並培養其核心能力;二、讓各大學有所參考,據此再延伸發展符合各校特色的課外學習核心能力及評量指標;三、政府運用此模式,進行全國性的大學生課外學習能力考核比較,以作為提升大學績效的重要依據。其次,可作為各校調整學生發展課程、修正方案及強化輔導的依據,並可以此作為課外學習成果的評量工具,及建立以證據為基礎的評量風氣,改善過去以經驗為主,無法以量化數據證明課外學習成效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