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sitory logo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All of DSpace
  • English
  • العربية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spañol
  • Suomi
  • Français
  • Gàidhlig
  • हिंदी
  • Magyar
  • Italiano
  • Қазақ
  • Latviešu
  • Nederlands
  • Polski
  • Português
  • Português do Brasil
  • Srpski (lat)
  • Српски
  • Svenska
  • Türkçe
  • Yкраї́нська
  • Tiếng Việt
Log In
New user? Click here to register.Have you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1. Home
  2. Browse by Author

Browsing by Author "蘇雅君"

Filter results by typing the first few letter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服務學習在國中童軍社團推動與學生學習效果之研究
    (2003) 蘇雅君
    本研究之目的在結合服務學習與童軍教育,並探究服務學習在國中童軍社團推動與學生學習效果之影響。採準實驗研究與質性資料分析進行,以探討服務學習理念並發展一服務學習方案,並探究服務學習對國中童軍社團學生之學習效果,同時瞭解社區參與服務學習之回饋與反應,以及服務學習方案設計與推動過程之問題。 本研究依據相關文獻設計有效服務學習實驗方案,以研究者自編之「國中童軍社團學生服務學習效果量表」,作為量性研究工具,並以學生記錄之服務日誌、綜合反思回饋表、服務社區之回饋表,以及研究者自身之反思做質性資料之分析。以台北縣自強國民中學91學年度參加童軍社團學生為研究對象,依個人意願分為參與服務學習實驗方案活動之服務組與不參與之對照組,兩組於服務前後進行前後測,測驗其於服務知能、童軍知能、自我效能、人際包容與多元尊重、社會關懷五方面之改變,並以質性資料作為推動過程及學習效果分析之輔助。 本研究之主要發現如下: 一、 服務學習對國中童軍社團學生學習效果之影響效果 量化測驗部分,服務學習對增進國中童軍社團學生之「童軍知能」、「服務知能」、「自我效能」、「人際尊重與多元包容」、「社會關懷」並無達統計上之顯著,但於成員自陳回饋之質性資料部分發現:1.成員表示增進許多自身之學習,如童軍技能、溝通協調、自信等,並增加對他人的包容,學會感恩。 2.於服務中會產生挫折與掙扎,但對服務的期待反而使其更有責任感,並產生快樂及充實等成就。3.服務學習讓成員與社區居民互動並拉近距離,從中互相學習且互惠,並發現社區問題。 二、 社區成員之回饋分析 服務學習活動對社區有幫助且符合其所需,社區居民從中獲得技能、生活、情感等多方面之學習與成長,且對社區服務活動及參與學生之表現持肯定正面之態度。 三、服務方案推動者(研究者)的反思 本研究驗證服務學習相關理念,協助建立本土服務學習方案,並以童軍服務活動結合服務學習,為童軍運動之推展提供一新方向,研究者自身雖於過程中遭遇若干問題,但亦藉此更瞭解服務學習,並增進與社區及參與成員之瞭解與溝通,並從中獲得成長。 根據研究結果,本研究分別針對服務學習活動設計與帶領者、有關單位(包含學校、教育行政單位、童軍相關單位、及社區)、未來研究等方面提出多項具體建議。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概念教學模式在歷史教學上的應用-以高中「中國歷史的起源」教學單元為例
    (2003) 蘇雅君
    本研究基於歷史知識的浩瀚,希望提出一套執簡御繁、減輕學生負擔的教學方式。因此,本文首先針對歷史學科知識的本質與結構進行探討,發現知識結構中「概念」具有承上啟下的功能,在歷史學科中,歷史概念尤其是歷史知識的核心,以「概念」來當作教材選擇組織的基準,將能收系統與理解之成效。 在教材選擇與組織的理念上,本研究提出「學科取向」、「學生取向」與「社會取向」的理念。在學科取向部分,強調歷史學科自有其學科知識的特徵、研究法、邏輯思考、基本語言與知識結構;在學生取向部分,強調教材必須與學生現有的認知結構結合、強化理解性的教材以滿足學生需求的層次、加強學科間「橫」的聯繫與統合、以及加強表徵符號的應用;在社會取向部分,認為教材必須與社會的實際需要和時代的動脈接軌。教材設計以「學科取向」、「學生取向」與「社會取向」為基準,才能達到「合理性」、「合價值性」、「合志願性」的教育規準。 教材是為教學而存在,因此本研究歸納學生歷史概念的學習應包含概念的形成、概念的發展與概念的運用,並針對學生概念學習的歷程,進行歷史科概念教學模式的建構,且建議以「發現式教學法」與「講解式教學法」並用,才能達到知識鞏固,又能激發學生歷史思考的能力,同時也要妥善的運用「歸納法」與「演繹法」。 本研究在建構歷史科概念教學模式的過程中,發現「概念的形成」必須經由一定的程序進行始能奏功,即:(一)分析教材內容,選定重要概念;(二)喚起舊經驗;(三)命名與定義;(四)分析綜合;(五)比較異同;(六)總括。而在「概念的發展與運用」上,則可以採用概念圖、教導類推、與史料運用等策略來達成。 為求了解在概念教學模式下,學生的學習是否能達成預期的教學目標?學生對概念教學模式的觀感與態度如何?本研究也以實證方式進行教學實驗,獲得如下的結論: (一)在學科單元概念總結性測驗方面,實驗組得分顯著高於對照組。 (二)在歷史科定期考查部分,實驗組得分略高於對照組。 (三)在概念學習反應調查中,學生也普遍認為概念教學對其概念的形成、概念的清晰、學科的考查有幫助,但在實施概念教學上,也期望教師能以講義、有趣的方式呈現。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美國Jump$tart理財教育課綱「風險管理與保險」主題之層級分析─以臺灣師範大學學生與保險從業人員為例
    (2022) 蘇雅君; Su, Ya-Chun
    本研究以美國Jump$tart聯盟「K-12個人理財教育國家標準」(Jump$tart理財教育課綱)內的「風險管理與保險」(Risk Management and Insurance)主題為主軸脈絡,透過層級分析法(AHP)及問卷分析法,探討臺灣師範大學學生與保險從業人員就該內容於重要性程度上的排序,以期建構對我國「風險管理與保險」之課綱發展與保險業主管機關之業務推展提供具體建議。依據研究資料,本研究之結果如下:一、不同背景變項的師大學生與就業人員,就課綱中三項課程標準與各項能力指標所做之重要性排序,未達顯著差異。二、就三項課程標準之重要性,師大學生認最重要者為「(Ⅰ)會分析:一般風險類型、基本風險管理方法」;其次是「(Ⅲ)會合理說明:規劃健康險、傷殘險、長照險和壽險的原因」;最不重要是「(Ⅱ)會合理說明:規劃產險、責任險的原因」。從業人員認最重要者、次重要者恰與師大學生相反。而就最不重要者,雙方所持看法相同。三、就整體能力指標之重要性,師大學生與從業人員分別所認前五重要者有三項重複,且多是第Ⅰ項課程標準和第Ⅲ項課程標準的能力指標,並無第Ⅱ項課程標準的能力指標。研究結果顯示,師大學生與從業人員對課程標準與能力指標之重要性排序,未因背景變項不同而呈現明顯不同結果。並顯示,臺灣民眾重視壽險更甚於產險。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25 LYRASIS

  • Privacy policy
  • End User Agreement
  • Se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