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sitory logo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All of DSpace
  • English
  • العربية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spañol
  • Suomi
  • Français
  • Gàidhlig
  • हिंदी
  • Magyar
  • Italiano
  • Қазақ
  • Latviešu
  • Nederlands
  • Polski
  • Português
  • Português do Brasil
  • Srpski (lat)
  • Српски
  • Svenska
  • Türkçe
  • Yкраї́нська
  • Tiếng Việt
Log In
New user? Click here to register.Have you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1. Home
  2. Browse by Author

Browsing by Author "陳家祥"

Filter results by typing the first few letter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不同頻率及振幅之震動訓練對平衡及跳躍表現之影響
    (2010) 陳家祥; Chia-Hsiang CHEN,
    目的:探討相同震動刺激強度下,高頻率低振幅 (32 Hz, 1 mm)、低頻率高振幅 (18 Hz, 3 mm) 對運動表現之影響。方法:本實驗招收50位有運動習慣之大學生,透過動作分析系統、測力板及表面肌電儀擷取八周訓練前後,閉眼單足平衡及連續三次垂直跳之動作表現,並比較不同訓練方式的影響。本研究使用二因子混合設計進行統計分析,顯著水準定為α = .05。結果:經過八周高頻率低振幅震動訓練後,在平衡方面可增加肌肉平均收縮之頻率,降低股四頭肌的收縮,增加壓力中心 (Center of pressure; CoP) 之移動速度,減少CoP之移動面積;在跳躍表現上可提升主動及被動跳躍之跳躍高度,增加肌肉之平均功率頻率,減少股四頭肌在離心及向心收縮時的肌肉活化情形,並增加落地時的下肢勁度。經低頻率高振幅震動訓練後,在平衡方面可增加肌肉平均收縮之頻率,降低股四頭肌的收縮,減少CoP之移動面積,在跳躍表現上可提升主動跳躍及被動跳躍之跳躍高度,增加肌肉之平均功率頻率與股四頭肌在離心及向心收縮時的肌肉活化情形。控制組在訓練後,可提升主動跳躍高度及減少CoP 移動速度。結論:在相同震動加速度負荷下,經過八周震動訓練對跳躍與平衡能力均有顯著進步,高頻率低振幅的震動訓練方式可促使肌肉產生較低之肌電活化,提高平均功率頻率,並產生較佳之神經適應性,提升較佳的被動跳躍表現和增加平衡之控制能力,而低頻率高振幅震動訓練後,肌肉產生較高之肌電活化,提高平均功率頻率,進而提升較佳主動跳躍表現。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國民中學行政人員校園危機管理之研究-以新北市為例
    (2011) 陳家祥; Chen Chia-hsiang
    本研究旨在研究新北市國民中學行政人員對於校園危機管理的情形。本研究採取問卷調查法,針對新北市60所公立國民中學,依照學校大、小分為15班以下學校,共9所、16~64班學校共35所及65班以上共16所,合計60所學校。採取分層隨機抽樣取樣本數百分之四十,來推測母群體。共發出288份問卷,回收253份問卷,回收率87.84%,剔除無效問卷22份問卷,共有效問卷231份,回收率80.20%。所得資料以SPSS for Windows 12.0統計套裝軟體進行分析,透過平均數、標準差、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平均數最小顯著差異檢定分析,綜合歸納如下結論: 藉由第四章有關新北市國民中學行政人員對於校園危機管理認知情形的問卷研究結果,歸納如下結論: 一、新北市國民中學學校行政人員認為校園較常發生的校園危機類型為「兒少保護 事件」、「管教衝突事件」及「暴力事件與偏差行為」。 二、新北市國民中學學校行政人員對於學校在危機管理預防階段,認知屬於中上程度。 三、新北市國民中學學校行政人員對於學校在危機管理處理階段,認知屬於中上程度。 四、新北市國民中學學校行政人員對於學校在危機管理結束階段,認知屬於中等程度。 五、新北市國民中學學校行政人員對於學校在面對危機管理時,可能遭遇的困境 外部因素 認同度高於內部因素。 六、新北市國民中學學校行政人員在不同背景變項中,對於校園危機管理預防階段的認知, 部份有所差異。 七、新新北市國民中學學校行政人員在不同背景變項中,對於校園危機管理處理階段的認 知,部份有所差異。 八、新新北市國民中學學校行政人員在不同背景變項中,對於校園危機管理結束後階段的認 知,部份有所差異。 九、新北市國民中學學校行政人員在不同背景變項中,對於校園危機管理困境上的認知,部 份有所差異。 根據結論,本研究並分別對於主管教育機關、新北市國民中學及未來研究提出參考建議。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自行車座椅位置對下肢關節力學與運動表現之影響
    (2014) 陳家祥; Chia-Hsiang CHEN,
    正確的騎乘姿勢不但可以減少運動傷害,更可以提升運動表現,但在何種姿勢調整下,可以提供較好的運動表現或騎乘舒適性,仍缺乏實證性的科學證據。因此設計三個實驗進行探討。目的:實驗一:探討自行車不同坐墊位置對運動學、動力學及肌肉活化的影響;實驗二:探討疲勞介入後對不同坐墊位置騎乘姿勢的影響;實驗三:探討自行車不同坐墊位置騎乘姿勢調整前、後的運動表現。方法:本研究三個實驗之受試者(平均身高:176.5±5.5公分;平均體重:75.4±8.4 公斤;平均年齡:25.6±3.8 歲)均相同。實驗一與實驗二:為室內實驗,透過動作分析系統、測力計、肌電儀分別觀察自行車不同坐墊位置(前後、上下)對運動學、動力學及肌肉活化的影響及探討疲勞介入後對不同坐墊位置自行車騎乘姿勢的影響。實驗三:為戶外實驗,透過SRM 功率計計算實際騎乘之功率、時間與心跳。所有的統計結果均採用重複量數變異數分析,顯著水準訂為α=.05。結果:最有效率的騎乘位置為:髖關節角度為85度,膝關節角度為145 度 (35度),踝關節角度為90度 (下死點膝關節角度在30度,並向前移動5公分)。當坐墊位置向前移動,會有較大的平均髖、膝、踝關節及最大的踝關節關節力矩、股四頭肌及腓腸肌的肌肉活化,不同坐墊位置會使用不同的關節策略(5號使用髖關節策略與6號使用踝關節),增加固定騎乘下的時間及減少20公里的戶外騎乘的時間。當坐墊位置向前移動,可提高騎乘之運動表現及舒適性。結論:過去研究發現在最佳自行車踩踏位置為下死點膝關節角度在30度,然而本研究發現下死點膝關節角度在30度並向前移動5公分為最有效率得騎乘位置,當坐墊位置向前移動可透過踝關節產生較有效率的踩踏提升運動表現。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25 LYRASIS

  • Privacy policy
  • End User Agreement
  • Se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