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89
Browse
2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國中學生歷史理解之研究(2010) 吳嘉琪本論文擬透過實證研究,探討國中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表現--對歷史的認知,以及歷史認知如何影響他們的歷史學習。然而,歷史思維的內涵,包括時序觀念、歷史理解、歷史解釋、史料證據等歷史學科概念;為免心有餘而力不足,本研究重點主要置於「歷史理解」的思維能力,冀望透過課程的規劃與實施,瞭解學生具備「歷史理解」的能力程度如何,以作為筆者日後調整教學策略、提高教學成效之依據。教師唯有瞭解學生的歷史理解情形,才能確實在學生學習歷史的過程中及時發現並澄清學生對歷史的誤解。 配合研究旨意,本研究採文獻分析法與綜合教學法來進行實證研究。文獻分析的部分,即參考國內歷史思維的相關文本資料。實證研究部分,參考我國九年一貫課程之分段能力指標、英美國家課程標準(綱要)的內涵,以及國內學者的研究成果,並援引新版布魯姆認知目標中的「瞭解」認知歷程作為教學之參考,以97學年度國一南一版社會教材單元三:「鄭氏治臺時期」為教學範疇,來擬定「歷史理解」的教學目標,進而以此教學目標作為課程規劃、實施與教學評量之根據。教學方法部分,運用直觀教學、問題探究以及講述等方式來進行,配合相關學習活動單的設計,將鄭氏治臺相關資料作一轉化及編寫,以「資料」配合「問題」的形式,擬定關乎歷史人物行動的動機等課題,冀由學生的回應來檢視他們在學習歷史過程中有無困難之處,並從中瞭解學生歷史理解的程度與其特徵。Item 「創造思考與情意教學」運用於高中歷史教學-以「羅馬共和政治」單元為例(2018) 謝庭蓁; Hsieh, Ting-Chen多年來台灣教育改革不斷尋找培養學生帶得走的能力,這也是目前教育改革的潮流。歷史為一門幾千年來數不盡「人、事、時」的「記憶」學科,這是大部份家長、學生或其他不了解的人士對歷史傳統刻板的印象。學生學習歷史仍以「背誦、死記」學習方式居多,因而學生無法真正了解學習歷史的意義與目的,學習歷史態度與興趣更是呈現低迷狀態,許多歷史教師在教學現場感到萬分無奈。近幾年台灣高中歷史課綱核心能力中,尤其強調培養學生思考分析的能力,然而即將在108學年度又要面臨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的精神,歷史老師們不斷面臨教學挑戰,也不得不思考歷史到底要培養學生什麼能力?如何培養?教師如何教?歷史教學方法要如何調整與改變?此為本研究思考的問題與動機。 傳統講述法雖仍有其不可取代的角色,然而現在「E世代」的學生,絕對能在任何各種網路上找到各種動態而非常有趣的歷史教學平台,各大書局也充斥著許多以漫畫形式敘述歷史的書藉,這些都遠比教科書中的內容有趣而生動。歷史教師在網路發達的時代,如何找到在教學上不被取代的地位與角色,筆者認為這不是只有傳統講述教學法就能改變或扭轉學生學習歷史的態度,學生也無法理解到底為何要學歷史。因此,為培養學生思考分析能力、自主學習、提升學習動機與興趣,以及改變學生對歷史傳統刻板形象為前提下,筆者嘗試以多元教學法進行「羅馬共和政治」為單元的教學活動。本研究教學對象為高二學生,以討論法、講述法、合作學習法、閱讀資料等教學方法,配合「創造思考與情意教學」的教學策略進行教學活動。本研究提出的問題有二點:第一,如何透過歷史理解培養學生的思考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第二,如何透過創造思考與情意教學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動力與興趣、有效學習、理性精神、溝通互動與團隊合作等能力?研究的目的有二點:第一,學生能透過歷史理解,具備探索、思考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第二,學生能透過創造思考與情意教學方式,提高學習歷史的動力與興趣、有效學習、理性精神、溝通互動與團隊合作等能力,了解過去歷史的重要性,能關心國際議題與日常生活事件,培養學生具備國際公民精神、國際觀與國際競爭能力。本研究在教學活動後進行質量分析,學生的表現反映了此次教學實驗有助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