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89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從電影《戲夢人生》解析侯孝賢的歷史意識
    (2013) 徐玉蓮
    近三十年來,「影視史學」興起,電影開始被部份學者視為研究歷史的素材,以及詮釋歷史的媒介。本文以侯孝賢為掌中戲大師李天祿所製作的動態傳記─電影《戲夢人生》為例,試圖去探索「電影」與「歷史」結合的可能性,並且對導演的歷史意識進行解析。首先比較李天祿回憶錄與電影之間的差異,從導演省略與強調的環節切入,可以理解侯孝賢在替李天祿作傳的同時,也提供觀眾一段長期被忽略的日治臺灣歷史,並且挑戰官方論述中的日人刻板形象。其次從電影拍攝過程中的種種形式與敘事策略,解析侯孝賢如何有意識的呈現歷史,也能發現導演將電影維持著「寫實」、「理性」、「客觀」的基調,然後不斷強調電影的虛構性以阻礙觀眾入戲,希望達到「拆解」官方正統觀點的目的。最後,從大眾史學的視角,回顧侯孝賢的創作歷程與主題,以及檢視他在史料的收集、詮釋與歷史的表述,可以發現《戲夢人生》大致符合大眾史學書寫的原則,侯孝賢堪稱大眾史家的一員。 關鍵字:侯孝賢、戲夢人生、影視史學、大眾史學、口述歷史、歷史意識
  • Item
    電影導演即大眾史家:以克林‧伊斯烏德及其《硫磺島的英雄們》與《來自硫磺島的信》為研究對象
    (2018) 陳崇安; Chen, Chong-An
      本研究以電影導演克林‧伊斯烏德的《硫磺島的英雄們》與《來自硫磺島的信》兩部電影為研究對象,試圖從美國與臺灣大眾史學的理論和實踐,探討電影導演即大眾史家的概念。   大眾史學的發展到了二○○三年之後,與影視史學的關係更加密切,本研究以下面四點作為電影個案研究的重點:首先,大眾史學的表述若以史譜(spectrum)定位,劇情片電影則應屬於「虛中實」。其次,大眾史學的電影實踐應持多元的觀點。第三,須強調實踐工作中跨學科領域及團隊性的合作。最後,應觀察電影導演的思想與電影情節的關聯,並探查其歷史意識的實踐。本文據此學理分析架構,以伊斯烏德兩部有關硫磺島之役的電影為實踐個案,論證「電影導演即大眾史家」此一提議。
  • Item
    影視教材在臺灣史教學的運用:以紀錄片《牽阮的手》為中心
    (2016) 洪筱婷
    本論文探究如何在歷史課堂應用大眾史學與影視史學的概念,以影視文本結合教科書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透過生活經驗對歷史課程產生連結與同情的理解,使學生不僅在學校接觸歷史,還能將興趣帶入日常生活之中。 為達成研究目的,本文以紀錄片《牽阮的手》作為臺灣史民主化歷程教學的教材,藉此探討:一、臺灣紀錄片的發展脈絡與臺灣政治本土化、自由化之間的關聯,以及《牽阮的手》拍攝背景。二、導演拍攝《牽阮的手》的心路歷程,包含由公共電視委託創作的背景與導演理念。三、分析《牽阮的手》的敘事結構,理解導演如何以採訪對象的口述歷史與多元影像文本作為素材,透過大眾史觀描繪近代臺灣民主化社會建構過程。四、以教學實例探討國中生在觀看個人生命史文本論述後,是否能理解歷史視角的多元性,從而激發其歷史思維 能力。 本研究以高雄市工業區國中生作為樣本,結果呈現:一、透過影視文本的觀看,學生能對他人經歷感同身受,並對過往歷史記述產生興趣與同理心。二、國中學生在解讀影像訊息時,仍會產生謬誤,需教師細心引導。三、教學時數不足,教學者難以利用多方立場資料與文本,引導學生進一步磨練歷史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