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與社會科學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9

宗旨-全球視野與在地實踐
在全球化的今天,臺灣身處亞太新興發展區域的樞紐地位,是東北亞及東南亞的節點, 也是傳統與創新兼具的活力島嶼。本院站在這些潮流之上,提供學生全球視野及在地實踐的學習。
目標-培養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
本院外籍生占全院學生之四分之一,已是全校外籍學生之二分之一,以提供學生全球視野及在地實踐的學習。全球國際的視野意味著學生要具備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係以美國外語教學學會認定的5C能力,包含:運用語言溝通的能力(Communication)、體認多元文化的能力(Cultures)、貫連其他學科的能力(Connections)、比較不同語言文化的能力(Comparisons)、及學以致用的能力(Communities)。

本院為外籍學生開設相當豐富的華語文化、社會政經、全球管理、跨文化合作、及社會實踐等課程,幫助外籍學生熟悉華人文化與社會,並透過與本地學生一起學習過程,共同建構國際全球視野。除了華語課程外,本院也提供在地學生多種語言的課程,包括英語、法語、德語、西語、日語、韓語及俄羅斯語等。學生亦可連結各獎學金與獎勵措施,申請赴外國知名大學交換或短期留學。

本院透過具「全球視野」特色的各種課程,開闊學生的視野與胸襟;也透過「在地實踐」的各種考察與實習活動,深耕台灣與世界的連結網絡,以達到培育具全球視野與在地實踐之國際人才。
特色-跨文化交織與跨領域學習
為確保學生畢業時具備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本院提供國際華語、東亞文化與政治經濟、歐洲文化與觀光、社會工作、大眾傳播、國際人力資源等多種學程與課程供學生修習,朝跨學科、跨語言、跨文化等多元學習邁進。本院強調跨領域的學習,並分為三個主軸:
華語文教育
培養各專業領域所需之國際華語人才,使其熟習海內外華人社會與文化,並具備跨文化素養與溝通能力,藉此促進區域間的文化交流,進而厚植全球華語文化的軟實力。
區域研究
聚焦東亞與歐洲研究,透過學生至業界或機構或歐洲合作學校的實習與參訪,培育具「文化思想與應用」、「政經與區域發展」 之跨文化教學及研究人才。鼓勵學生赴外交換與國際學術交流。
社會科學
國際人力資源以全英語授課,幫助學生具備全球化職場素養和人力資源專業知能。傳播則培育具新傳播科技產製、分析與決策能力之大眾傳播專業人才。社工以家庭與社會工作領域為主,培育專業社會工作人才,透過多元對話與學習,建構全球化與在地化專業社會工作視野。
學系
華語文教學系
結合數位科技與華語文相關資源進行跨領域研究,培養華語教學與研究人才、促進華語教學專業化與國際化。
東亞學系(政治學研究所)
聚焦東亞,培育「文化思想與應用」、「政經與區域發展」之教學及研究人才。
研究所
大眾傳播研究所
跨越科技、國界與文化之跨界人才。開創新媒體、新思維與新批判之新時代人才。掌握網路資訊社會脈動、領先趨勢思維之前瞻人才。
國際人力資源發展研究所
培育人力資源發展與管理之專業人才。培育國際化與跨文化管理之專業人才。
社會工作學研究所
培育以家庭與社會工作領域為主之專業社會工作人才。整合社會工作理論與實務方法,加強學術與實務互動,訓練具國際視野和多元文化能力專業社會工作人才,建構全球化與在地化專業社會工作實踐。
歐洲文化與觀光研究所
以歐洲文化為經,觀光研究為緯,對歐洲進行全新的通盤研究,培育兼具國際宏觀和深厚人文素養的文化研究與觀光專業人才。
研究中心
全球客家文化研究中心
著重三大方向的研究發展:臺灣客家研究、中國大陸客家研究、東南亞(全球)地區客家研究。
原住民族發展中心
致力於建立原住民族研究知識論,融合及傳承原住民族知識文化之原住民族教育,謀求原住民族與文化之永續發展。
東亞文化與漢學研究中心
努力邁入全球的漢學與文化研究以及與歐美兩洲漢學機構的交流和合作。
社會工作與家庭研究中心
致力於社會工作在家庭相關議題之跨界及跨領域的交流與合作。以及建構社會工作與家庭相關領域之國際視野與本土化專業發展。
僑務政策研究中心
針對我國與其他國家的僑務政策、僑務組織進行研究,提供政府有關僑務工作發展之意見,並與國際上相關學術機構進行合作。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泰國的第三語言政策與社會經濟階層 —以私人學校六年級學生的華語學習為例
    (2024) 劉恩慈; PHEANGPHROMMA, NATCHANOK
    泰國和中國的歷史悠久,而且近期中國也正在通過HANBAN(教育部中外語言交流合作中心)推廣中國的語言和文化到全世界。因此,中文如今就變成許多國家需要學習的語言之一,包括泰國。在2014年,泰國的教育部推動「中文教學改革政策」,導致中文課變成國小4年級以上的必修課,使泰國國小生不得不同時學習三種語言,泰文、英文和中文。許多針對泰國學生學習中文的研究都指出泰國學生對學習中文之問題的各方面,也建議出許多解決這些問題的教學方案。但是針對可能是泰國學生學習中文之問題的原因如社會經濟階層因素的研究還是非常少。爲了探討泰國2014年「中文教學改革政策」對泰國國小生的影響和瞭解可能導致泰國國小生學習中文的問題之原因,本研究使用多元收集資料之方法,以兩所不同社會經濟階層的學校之國小六年級的學生、家長與中文教師爲研究對象。研究發現, 社會經濟階層跟研究對象學習中文的能力與對中文的態度有關。社會經濟階層高組不僅比社會經濟階層低組高有更高的中文能力,而且也更意識到中文的重要性和接受中文為國小生的必修課。至於在2014年「中文教學改革政策」下所受到的困難,社會經濟階層高組所受到的困難都是短期的問題,例如上課前擔心會聽不懂教師的話、考試前擔心會不及格等。但是社會經濟階層低組所受到的困難會存在得更長期,例如因爲家長不會中文,所以只能在課堂内學習中文、功課根本就多,但目前還要找時間自己復習中文等。學校和課室的方面,社會經濟階層高組的教學設備因爲比社會經濟階層低組更多元,所以在上學時之表現就會更輕鬆和開心。因爲除了學習課本上的内容之外,還可以通過網絡電視看文化視頻、玩游戲等活動。但是社會經濟階層低組只有白板和課本,所以許多活動就沒辦法做到。
  • Item
    從語言定位看越南華人的華語文教育之演變--以胡志明市啟秀華文中心為例
    (2023) 阮氏幸; Nguyen, Thi Hanh
    最早越南華人可以追溯到明代,甚至更早以前就已來到越南,成為現在越南公民的一部份, 但在一定程度上仍然保留著自己的語言以及文化習俗。 另外, 隨著越南政治的開放、經濟的發展趨勢,越來越多世界華人到越南投資。 華語文教學在越南的興起不僅滿足華人民族的文化傳承需求,也能滿足經濟發展的實際需求。 本研究之目的為從多元面向瞭解越南華人的華語文教育之演變。 先以文獻分析瞭解越南華人的人文關係及越南華人的華語文教育之發展史,了解越南華人華語文教育的語言定位,再以觀察市和訪問越南華人華語文教育機構,本研究就以胡志明市啟秀華文為例,考察華語文教學的現場。 華語作為民族語言的課本,目前只有正式的小學課本,到了中學只能依賴漢語做為外語的教材,或者在華文中心以試讀教材繼續修習。 同時也欠缺語言學習教材的教師手冊或輔助聽力技巧的材料。另外華文師資對現代化的數位教學技巧及教學設備不足,也給越南華人的華語文教育事業未來發展造成阻礙。越南華人的華文教育機構營運方式也被受到影響,華文中心不宜借租普通校舍而須另尋據點運營。 筆者透過瞭解建議越南華人華語文教育的未來發展方向,應該補足從初級到高級的有連接性之華語文教材,並且融入越南語文課本中相當班級的詩歌,增加漢越詞、喃詩中的漢字。 應以多彩多色設計教材, 使教材生動有趣,同時補充教師手冊、 語音、影音等的材料。 改善設施,加強硬體設備,基本學生能有練習聽力的設備或改善教學用具的電腦和投影機。 越南華人的華文中心該同時兼備華語民族語言教育與漢語外語教育兩種不同的教學方式。 著重培訓具有華文教學經驗的華族教師之現代的教學技巧成為重要的師資, 融入華人傳統文藝進到華語教學中,同時聘用年輕教師加入,展開新的教學方式。未來培養具有文化傳承良好而有良好語言程度的華族學生當作越南未來華語文第一或第二外語的有高品質的越南華語文教師隊伍。
  • Item
    一貫道發一崇德宗教傳播與華語文教學之結合-以柬埔寨金邊師德佛堂為例
    (2015) 劉芯吟; Liu,Sin-Yin
    本論文旨在研究一貫道發一崇德於柬埔寨辦理華語文教學與宗教傳播上的結合成效進行探討。 一貫道發一崇德秉持著前人陳鴻珍慈悲喜捨的精神,為開創道務、接引更多信徒能深入了解道之寶貴奧妙,由臺灣為立足點,先後開荒至世界各國家,並成立國外七大道場及十三個道務中心,開荒地點之一則位於東南亞國家的柬埔寨。 宗教在進行傳播時,其方式因地區、風俗文化、人民特性之差異,各有不同的傳播模式,可能透過經商、醫療、販賣雜貨或語言教學等多種方式來進行傳播,於柬埔寨開荒傳揚「道」的方法,多數佛堂則運用「免費華語文教學」與民眾認識,間接來傳播道的理念。 柬埔寨現因政府的鼓勵推動,加上僑團、臺商的支持,雖在歷史上受到戰亂與政權統治下,引發排華事件之發生,但隨著時代的變化,世界各國掀起華語熱潮,柬埔寨政府也大力推動政策,希望能與各國接軌,使得學習華語文的民眾日漸增加,因學會了華文,能增加外語能力,在職場上尋找工作,能以高薪獲取工作機會,因臺商於當地設廠,若能擔任翻譯工作,成為柬埔寨人與臺商間的橋樑,可以進行中文對話溝通,所以更增進了當地民眾學習華文的動機。以首都金邊為例,在學習華文上,就有數所華校,且有不同的教學團體組織、有公立或私立團體,各種機構在辦理華文教學的課程,因金邊擁有較多的資源及各方人士辦理的教學單位,使大學生在首都學習華文的場域增多。 一貫道發一崇德各道場,陸續在柬埔寨設立佛堂,以推展「儒家思想、傳承倫理道德、孝道」等,並推行中華固有文化及道德闡揚,目前發一崇德道場從1994年於柬埔寨開荒至今,已有41間公共佛堂,其中21間以「華語文教學」做為傳播的橋樑,而本論文則以21間中的「師德佛堂」做為研究目標,師德佛堂從2009年開始設立中文班,在2011年設立公共佛堂,雖只有短暫幾年時間,但其開創者本身即是退休教師,以教育者的角度至異地進行教學。故本文探討「師德佛堂」在「宗教傳播」與「華語文教學」此兩者間如何進行,使之成功傳播一貫道宗教理念,除了教育當地的民眾學習華文及中華文化,亦如何傳揚一貫道之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