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7
  • Item
    是「輔」也是「導」—提升團體動力增進班級經營效能之行動研究
    (2020) 李翊廷; Lee, Yi-Ting
    本研究旨在探究一位擁有輔導專長之初任導師融合了「輔」及「導」之角色,透過「輔」及「導」的融合與交互作用,以達到本行動研究之目的:提升團體動力增進班級經營效能。 為達上述目的,本研究以我於108學年度新接任導師班級—706中的25位學生為研究對象,進行兩階段循環的行動研究。首先透過文獻探討了解班級經營效能的意義及評鑑指標,並以此為基礎發展提升「團體動力」之輔導課程、工具及提升「班級經營效能」之班級經營策略。 本研究實施期間為108年8月至109年5月,第一循環為108年8月至109年1月,第二循環為109年2月至109年5月,期間透過輔導課程學習單、教師觀課紀錄表、教學省思札記、團體動力評量規準兩次測驗、學生札記等,分析班級學生在團體動力的改變與歷程,並於109年5月透過科任教師、班級學生訪談,分析班級經營效能之成效。 本研究結果如下: 一、「導」的班級經營重「質」不重「量」; 二、「輔」的團體動力課程讓班級有更多交流對話的空間與機會,也能看見學生不同面向的思考;三、「輔」的課程素養實踐在「導」的真實生活中,課程與班級經營策略的相輔相成,對於班級團體動力的養成有正向影響;四、「輔」與「導」與「專輔」的合作,身為輔導導師在角色轉換中仍有需要專輔專業協助的需求,與系統的合作是班級經營中非常重要的一個部分。
  • Item
    基於模擬的開放式硬體課程設計
    (2019) 李朝丞; Lee, Chao-Cheng
    本研究運用模擬軟體減輕學生使用開放式硬體的認知負荷,使學生能夠更專注於問題解決及運算思維的學習。本研究使用Arduino開放式硬體搭配mBlock發展模擬軟體,研究目的在探究基於模擬的開放式硬體課程對學生運算思維及程式設計學習成效的影響。研究採準實驗研究法,參與者為台北市國中八年級一班學生共45人,單號學生為實驗組(23人),在開放式硬體課程中加入模擬軟體輔助學習;雙號學生為控制組(22人),在學習過程中不使用模擬軟體。實驗教學實施共五週,五個小時,資料蒐集與分析包括:成就測驗、國際運算思維能力測驗、自編態度問卷及課堂錄影。 研究結果發現,開放式硬體搭配模擬軟體的學習活動:(1)有助於培養學生演算法設計;(2)對學生學習程式設計之成就無顯著影響;(3)有助於學生運算思維的培養;(4)對學生學習程式設計態度無顯著影響。學生多對本研究學習活動持正向態度,惟部分學生表達需要更多時間來完成學習活動。未來研究可加長教學實驗之時間,發展更多類似之模擬軟體,並選擇更適當的評量工具。
  • Item
    桃園縣國小資源班課程設計之研究
    (2009) 蒙珮如; Pei-Ju Meng
    本研究之目的在探討桃園縣國小資源班課程設計之現況。本研究係以問卷調查法進行研究,研究對象為桃園縣國小資源班教師。共發出170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163份,所得資料以次數分配、百分比、獨立性卡方考驗、平均數等方法進行統計分析。經研究分析後,得到以下結果: 一、在學生特質中「障礙類別」、「寫字能力」及「口語理解能力」三個變項對教師選擇課程內容的影響是較大的。整體上,教師選擇實施的課程內容以「國語」、「數學」為最多。 二、資源班教師在選擇課程內容調整策略時 ,障礙類別、障礙程度、閱讀理解能力、識字能力、寫字能力、口語表達能力、口語理解能力、數學運算能力、動作協調能力等都會影響資源班教師選擇課程內容調整策略。整體上,資源班教師選擇「簡化」策略的比例最高。 三、資源班教師在選擇課程模式時,障礙類別、障礙程度、閱讀理解能力、識字能力、寫字能力、口語表達能力、口語理解能力、數學運算能力及動作協調能力等都會影響資源班教師選擇課程。 四、桃園縣國小資源班教師在課程設計時遭遇困難之前五名,依序分別是:「授課時數太少,課程難以見效」、「學校選擇的課程版本經常改變,常要花時間重新設計」、「資源班無法優先排課,導致上課時間分散,課程難以安排」、「缺乏和他校經驗與教材交流的機會,個別投入的精力、時間重複浪費」、「對於學生的特殊課程設計有困難」等五項。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研究者提出建議,以供未來研究之參考。
  • Item
    運用UbD設計國中健康體位課程之行動研究
    (2019) 張雅淇; Chang, Ya-Chi
      本研究旨在運用UbD發展一個完整的國中健康體位課程模組,幫助教學者釐清課程的學習目標並設計有效評量以及了解教師運用UbD模式設計課程的優點與挑戰。為達上述目的,本研究以彩虹國中(化名)九年級兩個班級55位學生為課程實施對象,進行兩階段循環的行動研究,先透過文獻探討瞭解如何運用UbD模式,再以此為基礎設計為期六週的UbD健康體位課程並記錄設計歷程。本研究課程實施期間為107年10月底至12月中,並於課程實施期間蒐集教學者的教學省思札記、課程實施後修改課程的過程記錄、學生的學習評量成果以及UbD課程評鑑等資料進行分析。本研究結果如下:一、UbD可協助教學者釐清課程的學習目標並設計有效評量。二、教師在運用UbD模式設計課程的優點為幫助教師釐清課程的學習目標、掌握教學流程並能快速校準教學與課程,使課程聚焦在重要概念,將目標、評量、活動相連結,提升教學效能;挑戰則是對UbD課程要素定義及國家課程綱要不熟悉、UbD架構對單元課程設計的限制以及要避免以教學者為中心的設計。根據上述研究結果,研究者提出了一些建議提供給未來想嘗試UbD的教師課程設計與教學參考。
  • Item
    我國大學通識生死教育課程設計之研究-德懷術研究法之應用
    (2005) 吳美宜; Mei-Yi WU
    本研究旨在建構我國大學通識生死教育課程設計的基本構面與內涵。為達此目的,研究者首先根據國內、外相關文獻,探討有關生死教育課程設計原則,同時歸納整理我國二十七所大學通識中心於網路公佈的生死教育課程實施現況後,研擬「我國大學通識生死教育課程設計之基本內涵」德懷術問卷初稿。 本研究採德懷術研究法(Delphi Technique Method),邀請二十八位生死教育專家學者組成的德懷術專家群,完成來回三次之Delphi問卷調查後,建構出我國大學通識生死教育課程設計的基本構面與內涵,最後依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以供我國大學開設通識生死教育課程之參考。 根據研究發現,歸納出下列結論:大學通識生死教育課程設計包含七大基本構面,此即:開課方式、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與活動、教學評量、教學資源及師資。其中開課方式共有五項內涵、教學目標共有十四項內涵、教學內容共有十八項內涵、教學方法與活動共十五項內涵、教學評量共有三大層面、教學資源共有十項內涵以及師資方面共有二十項內涵。 根據結論,分別針對建構優質生死教育環境支援系統、課程設計、師資條件以及未來研究提出建議。
  • Item
    「社會」領域採行統整課程教學成效之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2003-01-??) 廖添富; 張樹倫; 王錦雀
    本研究旨在從民主教育觀點,形構一套因應九年一貫課程「社會領域」課程方案和模式。藉此課程方案的建立,實際運用於教學上,採行教學實驗法,以檢證從民主教育觀點為依據所設計出之課程方案,能培養中學生涵育民主之素養,並符應九年一貫課程改革之基本理念,培養具備人本情懷、統整能力和民主素養的健全國民。「社會」領域是統整舊有地理、歷史、公民等學科領域而成之學習領域,本研究於課程設計和編製過程中,秉持著課程統整之理念和配合其精神,邀此三科之教師,以民主教育觀點為著力點,試訂定數個不同之單元主題,將地理、歷史和公民三個學科內容統整設計,所設計出之課程方案,擬提供教師做為自行設計課程之範例。同時參與課程設計之教師亦可透過「行動研究」,發現問題並提昇能力。本研究擬達成下列目的:1. 釐清民主教育之本質和意涵。2. 探討民主教育觀點與「社會」領域課程統整之理論基礎。3. 設計和編製意涵民主教育理念之「社會」領域課程方案。4. 瞭解意涵民主精神理念之「社會」領域課程方案,對學生養成民主素養之學習成果的影響。依據研究發現,對「社會」領域課程發展和教學,提出具體建議。
  • Item
    「社會」領域採行統整課程教學成效之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2003-01-??) 廖添富; 張樹倫; 王錦雀
    本研究旨在從民主教育觀點,形構一套因應九年一貫課程「社會領域」課程方案和模式。藉此課程方案的建立,實際運用於教學上,採行教學實驗法,以檢證從民主教育觀點為依據所設計出之課程方案,能培養中學生涵育民主之素養,並符應九年一貫課程改革之基本理念,培養具備人本情懷、統整能力和民主素養的健全國民。「社會」領域是統整舊有地理、歷史、公民等學科領域而成之學習領域,本研究於課程設計和編製過程中,秉持著課程統整之理念和配合其精神,邀此三科之教師,以民主教育觀點為著力點,試訂定數個不同之單元主題,將地理、歷史和公民三個學科內容統整設計,所設計出之課程方案,擬提供教師做為自行設計課程之範例。同時參與課程設計之教師亦可透過「行動研究」,發現問題並提昇能力。本研究擬達成下列目的:1. 釐清民主教育之本質和意涵。2. 探討民主教育觀點與「社會」領域課程統整之理論基礎。3. 設計和編製意涵民主教育理念之「社會」領域課程方案。4. 瞭解意涵民主精神理念之「社會」領域課程方案,對學生養成民主素養之學習成果的影響。依據研究發現,對「社會」領域課程發展和教學,提出具體建議。
  • Item
    虛擬參考服務館員遠距線上同步培訓課程之實施與回饋
    (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 2011-03-01) 吳美美; 許鴻晢
    虛擬參考服務在國外已經實行多年,國內各圖書館也利用不同的形式,努力提供同步或非同步的線上參考服務,目前仍以非同步線上參考服務為多,有幾個圖書館利用同步聊天室或現場錄影型態,但都尚未普及。觀察國外圖書館不僅提供同步線上參考服務,並且有虛擬參考服務聯盟,可能是因為有 QuestionPoint系統作為系統的基礎,並且館員利用各種教育訓練的機會,建構必要的知能,尤其國際圖書館聯盟和美國圖書館協會在 21世紀的初期都開始各自制訂虛擬參考服務綱領和虛擬參考服務標準,作為虛擬參考服務館員的工作指引。本研究希望藉由虛擬參考服務指引和文獻,剖析虛擬參考服務館員有哪些必要的知能,並設計合適的課程以培訓新時代的虛擬參考服務館員。本研究主要探討的研究問題包括:虛擬參考服務培訓課程應包含哪些項目?如何進行?這樣的虛擬參考服務培訓課程是否有助於之後館員進行虛擬參考服務?研究方法包括:課程需求分析、培訓課程設計、培訓課程實踐、志願館員培訓日誌文本分析。本研究結果支持遠距線上同步培訓課程的有用性,並建議未來虛擬參考服務館員需要一套特別的知識和技能,包括虛擬參考服務系統使用,以及專業言談等技能。
  • Item
    國民中學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活動課程設計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2005-06-01) 蔡居澤
    本研究之目的在於研究並設計能應用於國民中學綜合活動學習領域的教育活動課程。作者認為如果能於國民中學綜合活動學習領域實施探索教育活動課程將有助於學生認知、情意、體態與社交等能力的發展。 本研究將探索教育活動課程分為六個層次,分別為:第一層次:探索教育介紹、熱身遊戲與破冰遊戲;第二層次;於學校進行之解決問題活動;第三層次:信任活動;第四層次:於繩索場進行之問題解決活動;第五層次:低空繩索活動;第六層次:高空繩索活動。作者進一步將六個活動層次分為兩大部分,原因在於教師在進行第二部分:四、五、六層次的探索教育活動,須具備更進階的引導能力與相關設備與場地。依目前國中的學期週數扣掉全校性活動,以每層次十五週來規劃,可完整實施一個學期,全部六個層次則可以三年時程來規劃完整實施。 目前雖然有許多文獻證明探索教育有助於學生身心發展與社交能力,也有許多學校實施探索教育動。然而,卻很少有學校能針對探索教育活動進行完整與適當的課程設計與規劃。改善的唯一方法或許就是要針對國民中學綜合活動學習領域的探索教育活動課程設計加以探討,並與學校教師合作實施。
  • Item
    大學院校環境教育指標建構─大專生環境素養之探討
    (2002-09-16) 劉潔心; 邱詩揚; 晏涵文等
    本研究為國科會整合型研究計畫「我國環境教育指標建構整合型研究」子計畫「大學校院」中的部分研究成果,主要在探討目前大學校院學生其環境素養之現況及其影響因素,以作為建構指標之重要參考。本研究從全國141所大學院校中,以分層系統隨機抽樣方式選出13所院校39系所,共計收回1440份有效樣本。分析問卷結果發現,我國大專學生在環境覺知、環境態度與環境價值觀上,都有中上程度的表現,但在環境相關知識上仍有待加強,且在實際執行面上欠缺行動的技巧,以致環境行動表現並不理想。而大專學生的性別、學習背景,以及周遭環境相關資源,均為影響大學校院學生環境素養的相關因素。因此未來指標建構必需重視大學校院中環教相關課程之設置,並考量其課程之教育果效,而校園環境資源與校園內環教政策亦應列為重要之指標檢核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