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1
  • Item
    戶外冒險活動對身心障礙子女主要照顧者壓力影響之研究
    (2023) 蘇湘雲; Su, Hsiang-Yun
    本研究旨在探討戶外冒險活動的介入對於身心障礙子女之主要照顧者在壓力上的影響。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的半結構深度訪談法,以方便取樣之方式,挑選某集中式特殊教育學校內,有參與本研究設計之戶外冒險活動的未成年中重度障礙者之家庭主要成人照顧者進行訪談,共計五名,並依照壓力的構面分析影響與其中機轉。研究結論如下:一、 本戶外冒險活動協助參與者建構正向的自我概念與效能感,並透過傾聽他人的經驗與態度,增添自身思考與問題解決的廣度。二、 本戶外冒險活動豐富了參與者的人際資源,包含增加開拓人際的機會、創造家長同儕間的情感連結、創造歸屬感,與產生想法的交流互助。三、 本戶外冒險活動助於參與者產生正向的情緒感受,包含「感到安全」、「快樂」、「幸福」、「放下」、「愉快」、「釋放」、「開心」。四、 本戶外冒險活動所產生的具體經驗能成功透過隱喻連結至日常生活中的問題解決能力,包含透過翻船復位經驗學會要引入正確的方式與資源解決問題,以及運用成功攀登高處的經驗確立堅持的處事之道。  依據研究結果,提出幾項建議,提供給未來將以戶外冒險介入作為身心障礙家長紓壓團體之辦理單位,以及相關研究工作者。針對相關辦理團體的建議包含提高身心障礙家庭成員的最大參與度、加強行前的準備,與依照團體與個別成員的狀況擬定減壓目標和順序三項;針對未來研究者則建議可以連續性深度課程作為介入、以量化工具作為研究方法、納入相關身心障礙家庭重要成員與安排目標效益和機轉的優先順序。
  • Item
    運用等時置換模型探討高齡者身體活動取代靜態行為與失能風險之關聯性
    (2023) 連又旻; Lien, Yu-Min
    研究目的:促進輕強度與中高強度的身體活動並減少靜態行為,對於高齡者的生理功能,以及總體健康的提升有著正向促進的效益。然而,在過去的研究中,不同強度身體活動的時間組合對於失能風險的關聯性並無進一步的研究。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討使用輕強度或中高強度的身體活動取代靜態行為和失能風險的關聯性,並著重探究輕強度與中高強度身體活動之不同時間組合與失能風險的關聯性。研究方法:220位65歲以上的高齡者 (平均年齡:76.91歲) 納入於本研究並進行分析。以三軸加速規 (ActiGraph wGT3X-BT) 測量日常生活中的輕強度、中高強度身體活動以及每日靜態行為時間。高齡者之失能風險測量則運用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動之量表進行評估。輕強度、中高強度身體活動取代靜態行為時間與失能風險之關聯性,使用等時置換模型進行研究分析。研究結果:在高齡族群中,靜態行為與較高的失能風險有顯著相關,輕強度身體活動與中高強度身體活動則均與較低的失能風險有相關性。運用輕強度身體活動取代靜態行為時間與高齡者較低的失能風險有相關 (勝算比=0.658, 95% 信賴區間=0.457-0.949),然而,中高強度身體活動取代靜態行為時間則並未發現相關性。在不同強度身體活動之時間組合中,每一組取代靜態行為的身體活動組合均與高齡者較低的失能風險有顯著關聯性。研究結論:為達到預防失能的目標,本研究建議高齡族群需多加累積日常生活中輕強度的身體活動來取代靜態行為,以及可以結合輕強度身體活動與其他強度的活動來取代靜態行為。建議未來研究可運用縱貫性研究設計,來檢驗本研究之發現。
  • Item
    整合身心障礙者適性化數位學習與SCORM課程庫之研究
    (2006) 王鼎元
    隨著資訊科技的普及和進步,數位學習無論在學校教育或企業訓練上皆是不可避免的趨勢,而隨著SCORM數位學習規範的推動,各式各樣的教材和平台也被開發出來。而在身心障礙者權益更受重視的今日,關於身心障礙者的適性化數位學習機制也漸漸地成為討論議題。在此背景下,除了數位學習平台需要符合無障礙網頁開發規範,以讓身心障礙者更容易取得網頁資訊外,數位教材應該如何組合、設計以及呈現也是身心障礙者能否確實享受到數位學習好處的關鍵。 本研究整合SCORM執行環境和SCORM課程庫,以實現動態學習順序的理念:以順序組件的概念,將學習導覽與課程內容依據SCORM標準包裝成許多順序組件,藉由事件管理模型改變各順序組件的排列方式,讓學習平台能依據身心障礙學習者的能力和學習狀況主動地改變學習者的學習路徑,達成適性化學習的效果。此外本研究亦以IMS學習者資訊封包為基礎,提出身心障礙者數位學習護照之概念,並將此概念實作在系統中,實現平台依學習者障別自動分流的構想。整體研究改善了現有數位學習平台與教材的不足,並提出一套新的身心障礙者數位學習機制,其成果預期將有助於提升身心障礙者在數位學習上的學習成效。
  • Item
    園藝治療活動對國中階段特教班學生之影響
    (2014) 沈惠珍
    本研究主要目的是瞭解國中階段特教班學生在參與園藝治療活動後,對其肢體動作、情緒、社會互動與職業技能的影響。研究對象為台北市市立某一完全中學之國中特教班14位學生,研究活動進行時間為2012年11月下旬至2013年5月中旬,共進行10個單元,寒假期間活動暫停。本研究採個案研究,量化資料與質性資料並用。在活動進行之前及結束後,由家長或老師協助填寫「園藝治療福祉效益前後測問卷」以取得量化資料。再以觀察學生於研究過程中的各項表現,並訪談協同研究者、導師、家長與學生,及匯整家長的回函以蒐集質性資料。園藝治療活動單元的進行主要由研究者指導活動的進行,協同研究者則觀察與協助學生在活動中的各項表現,活動結束後一同討論。 研究結果:學生在參與園藝治療活動之種植植栽、花藝設計操作等不同的活動後,顯示:1.園藝治療活動能促進學生的肢體活動。2.能提昇學生的成就感與自信心。3. 能增進學生與他人的互動。4.能培養或訓練學生的基本職業技能。尤其問卷中「栽培技術」項目顯著的進步可得知職業技能的影響最多。 在限制與建議上:1.配合特教新課綱跨科合作成一團隊,2. 依據學生人數、能力與個別需求,彈性調整人力支援與活動內容,3. 園藝植栽、器材的選擇與場地的規劃,4. 增加其他障礙類別的研究對象,5. 配合節慶進行園藝治療活動。
  • Item
    台北市國小身心障礙資源班高年級學生生涯覺察之研究
    (2009) 王盈珊; YING-SHAN WANG
    本研究主要採調查研究法,以台北市40 所公立小學,182 位五年級與六年級的國小資源班高年級學童為研究樣本,目的在探討台北市國小資源班高年級學童生涯覺察及其相關因素的影響。 本研究使用自編的「國小兒童生涯覺察量表」為研究工具,藉以蒐集受試者的基本資料;並採用描述統計、效果值、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的分析。本研究之主要發現如下: ㄧ、台北市國小資源班高年級學生的整體生涯覺察表現屬中等偏高,但主要是受到高度好奇心的影響,在了解工作內容和了解自我以及與工作世界的關係上表現則趨於普通。 二、台北市國小資源班高年級學生對於工作世界都保有高度的好奇心。 三、台北市國小資源班高年級學生在認識工作的內容和了解自我能力以及與工作世界的關係上表現趨於普通。 四、性別與了解自我能力以及與工作世界的關係有微弱的關聯。 五、年級與對工作世界的好奇心有中等程度的關聯,對於整體生涯覺察也有低等程度的關聯。 六、家長職業類別(occupation)、主要照顧者教育程度(educational level)及主要照顧者教養方式(parenting style)對於整體生涯覺察有低等程度的關聯。 關鍵字:身心障礙(disability)、生涯覺察(career awareness)、國小學生、資源班(resource room)、生涯(career)
  • Item
    特殊教育場域的障礙論述: 以特殊教育導論教科書為例
    (2014) 黃文慧; Wen-Hui Huang
    本研究採用內容分析探討1966年至2012年,國人自行撰寫的17個版本、36個版次特殊教育導論教科書的障礙定義,以瞭解台灣特殊教育場域障礙論述的型態與規則。研究發現台灣特殊教育導論教科書障礙定義的論述,多半隨法定頒訂而修訂,並可依據1970年《特殊教育推行辦法》頒行、1984年《特殊教育法》頒布與1997年《特殊教育法》修訂為界分為四個階段。儘管有零星社會取向的替代論述,但是教科書障礙論述型態仍是以個人取向為主。依據國內實務需要為本,官方法令、專業觀點為體的論述機制,組織障礙定義。以兼具專業本位與行政實務的論述立場,篩選障礙定義。並且會依據不同章次,以彈性變動的方法分配論述型態,常簡化障礙為個人取向,集中法令與專業觀點,並且運用忽略與區分方法處理社會因素,形塑教科書的障礙論述。根據研究發現,本研究提出對台灣特殊教育導論教科書若干建議:1. 採用跨典範、跨科際與跨觀點的障礙論述。2. 啟發思考重於知識傳遞的論述立場。3. 打破法令與專業本位的論述機制。4. 多元異質與跨領域對話的論述方法。
  • Item
    大專院校肢體與感官障礙學生自我污名化與人際親密能力之相關研究
    (2013) 薛卉芝; Hsueh, Hui-chih
    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校院肢體與感官障礙學生「自我污名化」與「人際親密能力」之間的關係。以台灣領有肢體障礙、視覺障礙及聽覺障礙之身心障礙證明之大專院校學生,共325人為研究對象,使用「身心障礙者自我污名化量表」及「人際親密能力量表」為研究工具。以描述統計、t考驗、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多元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探討,其主要研究結果如下: 1. 大專院校身障生人際親密能力較一般生表現佳,具備良好的負向決斷、主動表露、情緒支持與衝突處理的能力。 2. 自我污名化有性別、主修領域與特殊教育學校就學經驗的顯著差異。男學生顯著高於女學生,尤在社會疏離、刻板印象、個人歧視經驗與社會撤退的表現上。而主修藝術的學生顯著高於主修教育的學生;有特殊學校就學經驗者高於無特殊學校就學經驗者。障礙類別、學區、障礙時間與自我污名化無顯著差異。 3. 身障生在人際親密能力的表現上沒有顯著差異,惟在負向決斷的能力上男性高於女性;而衝突處理能力與情緒支持能力表現上科技大學學生顯著低於其他。 4. 自我污名化與人際親密能力有顯著負相關,「社會撤退」、「社會疏離」與「抗拒污名」對人際親密能力有顯著預測力。 最後研究者將研究發現歸納成結論,依據結論提出具體建議。
  • Item
    國中身心障礙資源班學生生涯自我概念之研究
    (2012) 張詩青; Chang, Shih Ching
    本研究之研究目的為瞭解國中資源班身障學生生涯自我概念之情形,以及瞭解不同個人背景(性別、年級、障別、居住地區)與不同家庭環境(家長之社經地位、家長之教養方式)的國中資源班身障學生其生涯自我概念表現之影響。綜合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以期有助於輔導國中資源班身障學生朝正向之生涯自我概念發展。為完成前述的目的,本研究以台灣地區之公立國中資源班為對象,並以「生涯自我概念量表」為研究工具,實施問卷調查,共得325個有效樣本。本研究所蒐集的資料以描述統計、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逐步多元迴歸分析等來考驗各項假設。 本研究的發現如下: (一)就整體生涯自我概念而言,總量表各層面的每題平均得分均高於中間值 2.5 分,因此國中資源班身心障礙學生大多具有清晰的生涯自我概念。 (二)就全量表各層面的比較而言,國中資源班身心障礙學生在生涯自我概念中以生涯能力較為清晰,生涯興趣較為模糊。 (三)就國中資源班身心障礙學生整體生涯自我概念而言,「性別」、「年 級」、「障別」、「居住地區」在生涯自我概念上無顯著差異。 (四)就「性別」而言,不同性別國中資源班身心障礙學生在生涯自我概念各分量表中皆無達到顯著差異。 (五)就「年級」而言,不同年級國中資源班身心障礙學生在生涯自我概念 各分量表中,在「生涯能力」、「生涯興趣」、「生涯價值」、「生涯認識」沒有顯著差異。但在「生涯抱負」上三年級優於一年級。 (六)就「障別」而言,不同障別國中資源班身心障礙學生在生涯自我概念 各分量表中皆無達到顯著差異。 (七)就「居住地區」而言,不同居住地區國中資源班身心障礙學生在生涯自我概念各分量表中皆無達到顯著差異。 (八)就國中資源班身心障礙學生整體生涯自我概念而言,「家庭社經地位」在生涯自我概念上無顯著差異,而「父母教養方式」在生涯自我概念上亦無顯著差異。 (九)就「父母教養方式」而言,母親不同教養方式的國中資源班身心障礙學生在「生涯價值」量表中達到顯著差異。 (十)以「障礙類別」、「父母教養方式」最能預測國中資源班身心障礙學 生生涯自我概念的現況。 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以供教師、學校及相關單位未來進一步研究與輔導之參考。
  • Item
    高中職階段教師實施與應用身心障礙學生轉銜評量之研究
    (2011) 楊琇雅; YANG HSIUYA
    本研究以自編之轉銜評量實施與應用問卷,調查高中職階段特教老師實施轉銜評量的方式、參與人員之狀況及其轉銜評量的理念,並探討實施評量的項目與將結果納入IEP/ITP之狀況,同時分析其未評量、未納入IEP/ITP之原因。研究結果顯示轉銜評量的方式與參與人員具多元性,惟任教班別之不同,在各項轉銜評量問題上有不同的作法;教師高度認同轉銜評量的相關理念,但在實際實施上仍有落差。
  • Item
    思覺失調症患者症狀嚴重度、失能程度與生活品質之相關研究
    (2015) 廖吟凰; Liao, Yin-Huang
    生活品質是思覺失調症者復健成效的重要指標,本研究將以思覺失調症者的生活品質為關注之焦點,並探討其與「精神症狀嚴重度」和「失能程度」之相關。 本研究之對象來自北部地區某醫學中心的日間病房以及身心科門診,共35位思覺失調症者參與。在研究工具部分,以DSM-5「精神病症狀嚴重度臨床評分表」測量思覺失調症者的精神症狀嚴重度;失能程度則採用「身心障礙功能鑑定量表成人版」的表現及生活情境下的能力;並以「台灣簡明世界衛生組織生活品質問卷」評量生活品質。所有資料皆以電腦統計軟體SPSS22.0進行統計分析。其研究結果如下: 1.思覺失調症者之症狀嚴重度中以「認知減損」最嚴重,以「躁症」影響最不嚴重。 2.思覺失調症者之失能程度中,「表現」以及「生活情境下的能力」並無明顯差異,以「工作與學習」領域失能程度最高,以「生活自理」領域失能程度為最低。 3.思覺失調症者整體的生活品質滿意度為中等程度滿意,其中生理範疇的滿意度為最高,心理範疇的滿意度為最低。 4.思覺失調症者症狀嚴重度與整體生活品質達顯著負相關(r=-0.54, p<0.01),並與生理、心理、社會關係以及環境範疇達到負相關。 5.「表現」以及「生活情境下的能力」的整體失能程度與整體生活品質達到顯著的負相關(r=-0.36, p<0.05),並與生理及環境範疇達顯著負相關。 建議未來臨床專業人員在協助思覺失調症者的過程中,應該全面性評估精神症狀以及其失能程度,提供個別化的復健計劃,以增進思覺失調症者個人對於生活品質之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