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教育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7

本系大學部學士班,奉教育部核定,自96學年度起取消分組招生,自99學年度起 ,調整為非中等學校師資培育學系。以培養社教機構、文化事業、非營利組織之專案管理、行銷公關、人力資源發展、方案規劃、導覽解說和社會倡議之人才為主。

這一年,我們一起探索社會教育……  

歷史沿革

社會教育學系成立於民國44年,是全國唯一以社會教育為名,培養社會教育專業人才的科系,曾分為新聞、圖書館(圖書資訊)、社會事業(社會工作)三組教學。

74學年度成立碩士班,基本目標是為培養社會教育與文化建設所需之行政人員、專業人才與研究人員,以及社會教育專業師資之養成。

84學年度成立博士班,宗旨為研究社會教育理論與實務,以培養社會教育學術研究及行政管理之高級人才。

此外,為滿足社會教育人員專業發展與終身學習之需求,於89學年度開辦社會教育與文化行政碩士學位在職專班。

為因應時代變遷與學術分化,原新聞組、圖書資訊學組、社會工作組等三組,分別於民國86年成立「大眾傳播研究所」、民國91年成立「圖書資訊學研究所」、民國94年成立「社會工作研究所」後,乃進行系所整合作業,並研擬計畫書,呈報教育部核定,自96學年度起大學部學士班不再分組招生教學。

研究所碩士班則自97學年度起分「成人與繼續教育組」及「社會與文化事業組」兩組招生,藉以深化社會教育研究。

目前設有學士班、碩士班、博士班以及碩士學位在職專班,各班別形成統整一貫化發展。

自我定位

為配合本校從專門師資培育朝向綜合型大學演變之發展定位,社會教育學系已申請並奉教育部核准,自99學年度起調整為非中等學校師資培育學系,未來的發展將不再局限於正規學校體系。因此,乃綜合世界潮流與社會需求,將社會教育學系之發展定位為:「針對學習型社會及跨族群文化發展所需,進行有關規劃終身學習活動、經營社教文化事業之研究,並培養學生具備相關之能力。」同時兼顧理論研究與實務教學,加強與業界的合作,以培養具有「社會關懷、文化創新、生活充實、教育推廣」之理念的社會教育人才為目標。

教育目標

社會教育學系遵循校、院之教育目標,以及本系之自我定位,訂定本系之教育目標為:培養兼具「人文關懷、社會責任與文化使命」內涵,於社教文化事業或第三部門等領域,具備企劃、行銷、公關與經營等核心能力之人才。並以掌握社會脈動與全人理解、終身教育政策與行政、不同族群學習特性與方案設計、社教機構經營與行銷、研究方法與媒體製作、社區發展與地方文化創意產業等等為學習核心。

核心能力
冀由培育學生核心能力,以達成前述教育目標。各班別之核心能力如下:

學士班核心能力:
1.成人創新學習規劃能力。
培養學習方案與文化活動之企劃、設計、發展和評析能力。
2.傳播媒體策略運用能力。
培養影像媒體製作、書寫報導企劃,以及新聞媒體資源整合能力。
3.社會文化事業推展能力。
培養社會和文化現象研究,以及方案設計和整合傳播行銷能力。
4.組織永續經營發展能力。
培養組織優劣勢分析能力、學習型組織推展能力和跨組織策略聯盟能力。
碩博班核心能力:
1.成人創新學習規劃能力。
2.社教文化事業經營能力。
3.社會教育專題研究能力。
碩士在職專班核心能力:
1.社會教育理論應用能力。
2.社會教育實務創新能力。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5
  • Item
    疫情後非營利組織數位轉型影響因素之研究
    (2024) 簡郁倫; Chien, Yu-Lun
    2020年COVID-19席捲全球,各國不論在經濟或社會層面皆受到新冠疫情所帶來的重大影響,而數位轉型議題的重要性也在此段期間被大力突顯,各組織皆嘗試透過科技工具的力量以面對大環境的動盪,並嘗試做出調整因應,國內的第三部門亦是如此。本研究針對非營利組織於疫情前後的數位轉型歷程變化進行深入探討,以了解影響組織進行數位轉型的因素為何,並分析組織採用的應對策略。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方法,首先以自律聯盟發表之《2022 數位時代下的公益現況調查報告》中民眾前次捐款數量最多的二十家非營利組織作為基礎,再進一步設立2022年捐款金額最高及疫情後捐款金額成呈現正成長等兩項條件,最終共有五家組織作為訪談對象,以半結構式深度訪談法進行,蒐集組織於疫情前後與數位轉型相關的業務推展狀況,與文獻對照進行分析與討論。研究發現,促使組織進行數位轉型的驅動力為開發募資管道以及效率的提升,前者目的是為回應捐款人支付習慣的轉變,並進一步鞏固組織財務穩定性;後者則是為了改善既有人力的運用效益。而組織面臨的挑戰則是源自於資金有限性,無法長期雇用資訊人才協助發展數位相關業務;其次則是疫情後不斷升高的駭客攻擊與詐騙頻率,導致資訊安全防護已成為現今非營利組織相當重視的議題。此外研究者進一步發現,疫情期間組織對外提供更多線上服務,並加速內部流程的數位化,以因應無接觸的防疫政策及居家辦公型態,於短期內大幅提升員工及志工的數位能力、且組織運作型態的轉變屬於漸進式,而在資訊安全保障方面則透過人員資安意識提升搭配與資訊公司的密切合作,雙管齊下以全面強化資安防護,故本研究認為在疫情的影響下國內非營利組織的數位轉型歷程有所推進。
  • Item
    世界和平婦女會幸福人生培力方案帶領人的學習歷程與社會資本之研究
    (2023) 林淑慧; Lin, Shu-Huei
    本研究以世界和平婦女會幸福人生培力方案七位帶領人為研究對象,以質性研究深度訪談法,從社會資本理論探討帶領人參與培力的學習動機及學習歷程,經由探尋自我,提升自信與人際關係,拓展其社會資本。 結論如下:一、帶領人的參與學習動機以改善人際關係、拓展社交網絡為主,與其原初之社會資本要素相關。二、帶領人參與培力都經歷發現問題、反省問題、解決問題與付出行動之轉化學習歷程。帶領人參與培力都經歷人際相處問題,發現舊觀點的限制,通過反思性的 深刻學習,去除限制觀點的因素,找到有效資源,以新觀點詮釋其經驗,在生活中付諸行動,進而帶來轉化學習與成長。 此學習歷程並非線性,而是帶領人在不同培力階段及實踐場域中彼此交錯影響,特別從工作坊的備課演練中,因需將所學落實在生活運用的經驗,經消化統整後,在社區讀書會中帶領學員,使帶領人更深層地反思覺察其學習歷程的轉化。 三、幸福人生培力方案之課程、教學與師資都重視人的價值,信任尊重及關係互動連結,能提升帶領人的社會資本。 培力課程內容兼具知識、技能、價值態度面向,結合學習與服務的模式。師資專業諮商心理師,教學以學員需求為主,上述特色有助於帶領人發揮所能與建立良好人際關係,提升社會資本。 四、帶領人通過培力方案之學習歷程有助於人際關係改善,提升社會資本。 帶領人通過培力之學習歷程帶來轉化學習與成長,與家人及團體成員的互動中,體認到基於信任及相互理解的網絡互動,與建立在互惠互助的共同規範與價值,進而產生的承諾和歸屬感,連結到獲取資源的多元性資訊管道。 最後,依據研究之分析與結論提出建議,包括:1.建議非營利組織持續提供帶領人志工專業學習,以深化其服務技能;2.建議女性多參與政府及社團舉辦之學習課程,或大學或研究所進修,拓展社會資源及連結網絡。3.建議政府提供更多資源與經費支持婦女學習。
  • Item
    非營利組織導入公益創投之模式初探—以傳善獎為例
    (2019) 李和謙; LI, HO-CHIEN
      非營利組織長期來存在營運與發展困境,而源起於歐美之公益創投其初始目的即在於協助非營利組織的整體性能力建構及發展,而非針對組織單一特定的專案目標與成效,達到提升組織財務績效、降低責信不足、建構組織能力及改善資源分配效率等目的。然公益創投概念於2002年導入我國至今已有17年時間,至今仍缺乏具代表性之公益創投實務案例,尤其運用於非營利組織之發展案例幾乎未見。基此,本文嚐試透過社會企業之「社會創新學派」(The social innovation school of thought)觀點、並以國內傳善獎為例來分析非營利組織導入公益創投的成效與可行性。具體而言,本研究脈絡在透過探究過去公益創投無法導入非營利組織之原因,進而梳理公益創投是否真有助非營利組織健全發展?試圖提出公益創投在台灣非營利組織發展之可行性與做法,在本研究中提出具建設性的結論與核心價值。   本研究採取文獻分析法與深度訪談法為主要研究方法。深度訪談對象在研究樣本篩選上,採用矽谷社區基金會的公益創投中心(Center for Venture Philanthropy,2004)對公益創投界定應具備的五個關鍵要素條件來篩選,最後篩選出現階段我國最接近公益創投定義之個案進行研究訪談,含蓋三方主要關係人(投資方、中介方、被投資方)。研究方法係以文獻和訪談結果為基礎,依社會創新學派觀點進行交叉比對分析,以達到研究目的。本研究以探索性研究角度討論: (一)我國非營利組織對公益創投概念認知情況?接受程度? (二)我國非營利組織公益創投運作情形?成效為何? (三)非營利組織公益創投之主要關係人三方關係互動為何? (四)我國非營利組織對公益創投的期待與建議為何?   整體而言,從文獻資料與訪談內容分析發現:「我國公益創投發展歷程受政府認知與政策推動影響深遠。」亦即公益創投未導入非營利組織而是運用於社會企業,與當時政府對公益創投的認知及政策方向推動有關。研究同時發現經過十年(2008-2019),國人對於公益創投定義認知普遍仍不熟悉;在『介入與否認知差異』是一項相當重要發現,研究則顯示在有條件下,非營利組織(NPO)並不排斥低介入輔導,甚至期待中介方能帶來更多資源與協助。此外,雖然三方主要關係人對於公益創投認知具落差、運作亦不適應,但卻皆肯定公益創投所帶來的改變與效益,顯示公益創投模式運用於非營利組織發展是有空間及被期待的。
  • Item
    女性領導途徑:社會企業家精神的觀點
    (2020) 蔡穎欣; Tsai, Ying-Hsin
    臺灣於解嚴開啟了非營利部門的發展機會,自由化的浪潮也讓非營利組織逐漸開始提供社會福利服務,以解決社會上的各種需求。九零年代受到強烈天災重創,非營利部門面臨著政府預算與私人捐款銳減雙重影響,資源侷限之下,非營利組織開始思考其他資源創收管道。師法企業的運作方式,也讓各界對於非營利組織能否維繫其使命產生各種質疑。 女性投入非營利領域工作具有其淵源,女性與整體社會的發展產生出相輔相成的關係。本研究目的在於探究,女性領導者在引領組織朝向社會企業的路途中,女性領導者的性別特質以及促進領導的機會與障礙;再者,女性領導者在領導過程中,所採取的領導行為對於組織的影響,進而析論女性領導者之領導能否免除使命漂移疑慮。 本研究結果發現,非營利組織中的女性領導者兼具雙重性別特質;家庭與專業網絡的支持成為女性領導者的重要支持系統,業師與榜樣帶給女性領導者的影響成為運作組織的重要根基。女性領導者仍然需要面臨性別刻板印象以及家庭工作平衡的雙重困境。與組織內部的關係,採取雙向領導模式,包括以領導者為中心的魅力型領導以及以組織成員為中心的僕人式領導。與組織外部的關係同時可為組織引進資源,更能讓組織之目標與理念從中傳遞至社會大眾,女性領導者所持有的社會資本成為關鍵要素;對外的倡議行為成為組織示現理念的重要管道。依據研究結果與結論,針對女性領導者途徑,本研究建議應強化女性領導者跨性別特質以消弭性別刻板印象、增強女性領導者支持系統;與組織內部關係,應依情境調整女性領導者之領導模式,並且規劃組織女性成員的領導養成訓練;與外部關係,應鞏固結合型及橋接型社會資本,倡議策略應採取個體與組織兩大層面。
  • Item
    非營利組織公益理念之符號研究-以青少年相關社會福利型基金會為例
    (2011) 古學億
    非營利組織在公益理念行銷推廣的過程中,運用各種符號做為組織與社會大眾溝通傳達公益理念的媒介。本論文聚焦於大臺北地區全國性青少年相關社會福利型基金會之組織標誌,以符號學的角度分析符號意義內涵,並從說服傳播理論之基礎探究該類組織標誌運用的說服訴求策略,再者從基金會實際運用組織標誌的經驗中,了解非營利組織的標誌在傳播公益理念的成效。 本研究採取文獻分析、訪談法、符號學分析以及問卷調查法等方法進行。研究發現則主要包括下列三面向: 一、青少年相關社會福利型基金會的組織標誌之符號設計 (一)在共同文化背景的基礎下,非營利組織可將其抽象的服務理念以特定的 符號具及其延伸之符號義組合成具體組織標誌,做為其公益理念社會行 銷的媒介。 (二)組織標誌變遷呈現非營利組織發展的歷程,也說明台灣社會福利進展的 軌跡。 二、青少年相關社會福利型基金會之組織標誌在社會行銷的重要性 (一)非營利組織之標誌提供社會大眾辨別組織差異的線索,因而在非營利 組織社會行銷的過程中具有重要價值。 (二)非營利組織之標誌有助於行銷青少年福利的理念 (三)組織標誌使用的符號具會限制非營利組織在某些社會行銷的運用。 三、青少年相關社會福利基金會組織標誌的說服訴求策略 (一)參與研究之非營利組織之組織標誌通常採取理性與感性的說服訴求策 略。 (二)感性訴求策略有助於表達「愛」與「溫暖」的服務真締與本質。 對於非營利組織以及後續學術研究,本論文最後亦提出相關建議。
  • Item
    臺北市社會福利慈善基金會成員組織承諾及工作倦怠感之研究
    (2010) 于曉樺
    本研究主要係探討臺北市社福慈善基金會成員的組織承諾及工作倦怠情形,並檢驗基金會成員之組織承諾與工作倦怠的關係。本研究以臺北市許可設立的社福慈善基金會工作人員為母群體,採取立意抽樣方式進行,共針對66家基金會發出350份問卷,實際回收48家基金會共245份問卷。研究工具則為「基金會成員對組織與工作感受之問卷調查」及「基金會現況調查問卷」。根據資料分析結果,歸納本研究之研究發現如下: 一、臺北市之社福慈善基金會成員的組織承諾情形良好。 二、臺北市之社福慈善基金會成員的工作倦怠情形不高。 三、在組織承諾方面,年齡較大,服務年資較久,婚姻狀況為已婚,工作職稱為主管,待遇較高的基金會成員,及志工、無給職或兼職人員,其組織承諾程度較高。 四、在工作倦怠感方面,基金會成員的服務年資較久、工作職稱為主管及待遇較高者,其工作倦怠的感受較低;此外,年齡與工作倦怠間則有負相關。 五、基金會的設立時間不同,其成員的工作倦怠感亦有所差異。 六、組織承諾與工作倦怠間具顯著負相關。 七、階層迴歸分析結果發現,個人變項的高階及低階主管,組織變項的組織滿意度,及組織承諾等變項共可解釋工作倦怠感總變異量的29.2%。高階及低階主管的工作怠感較專業人員為低,對組織的滿意度及組織承諾則有有效降低基金會成員的工作倦怠感。 本研究最後並依據研究發現,針對基金會、基金會成員及未來研究提出建議,以供參考。
  • Item
    非營利組織主管的轉換型領導、組織承諾與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以台北市的社福慈善基金會為例
    (2010) 沈晉吉; Shen, Chin-Chi
    隨著非營利組織的蓬勃發展,相關的研究也日益增加,不過對象多是具全國知名度的組織,對於地方性組織的關注程度往往不高。因此本研究主要目的為瞭解台北市社福慈善基金會轉換型領導與組織承諾的現況;探討轉換型領導、組織承諾與組織效能的關係;分析轉換型領導與組織承諾對組織效能之影響。 為達上述研究目的,根據文獻探討所編制的研究問卷初稿進行預試,經專家效度及信度分析後,編制成正式問卷-「非營利組織轉換型領導、組織承諾以及組織效能調查問卷」。本研究以台北市許可設立的社福慈善基金會人員為探討母群體,採取立意抽樣方式進行,正式問卷共發出500份問卷,實際回收378份樣本,有效樣本回收率為75.6%。將調查所得到之資料編碼並以SPSS12.0統計軟體進行資料分析,歸納本研究之研究結論分析如下: 壹、轉換型領導現況整體表現屬於中上程度,其中以「魅力願景」知覺得分最高,而「智性刺激」構面最低。 貳、已婚者、主管、志工及年齡愈長者的轉換型領導知覺得分較高。 叁、組織承諾現況整體表現屬於中上程度,其中以「努力程度」知覺得分最高,而「組織認同」構面最低。 肆、女性、主管、志工、年齡愈長、教育程度愈高及服務年資愈久者的組織承諾知覺得分較高。 伍、轉換型領導的知覺程度愈高,組織承諾愈高。 陸、轉換型領導與組織承諾愈高,愈能提升組織效能。 柒、轉換型領導與組織承諾能有效預測組織效能,其中以「組織認同」最具預測力。 最後,根據本研究結論,分別提出具體建議。在實務建議方面,包括整體組織與主管個人二個層面;就後續研究的建議,包括研究範圍、研究變項、研究架構、研究方法、研究工具等五個層面。
  • Item
    企業基金會公益實踐之研究-以光寶文教基金會社區認輔為例
    (2013) 吳銀玉
    企業實踐社會公益的方式非常多元化,投入人力、物力或財力,或是以組織的方式成立基金會或與非營利組織合作等等。本研究以光寶科技公司所成立的光寶文教基金會為研究個案,以光寶文教基金會投入資源最多與時間最久的「社區認輔方案」為例,藉以瞭解企業與基金會推動社會公益的互動歷程,例如議題選定、資源投入、基金會的發展以及基金會與各利益相關人的互動等等,藉以瞭解企業與基金會實踐公益的歷程與變化。具體而言,本研究的目的為:(一)企業成立基金會與投入此議題的動機;(二)企業內部與基金會的運作關係;(三)社區認輔與學校、政府、企業及非營利組織之間的關係。 本研究採深度訪談以蒐集資料,並輔以文件資料,經資料的分析,本研究主要發現為:(一) 企業創辦人因具有宗教情懷,從教義出發推動公益,對社會議題抱持「家庭─學校─社區」的系統觀,促成基金會長期投入「社區認輔」,此點符合涂爾幹認為宗教具有建構社會的集體道德與規範,促成社會整合與穩定的功能;(二) 「社區認輔」是參照企業 “Total Solution”模式,從「家 庭─學校─社區」的連結出發,提供系統性的治標且治本之方案;(三)基金會社會公益實踐應隨時關注社會變遷衍生的新議題,並提出因應策略,才能與時俱進並長期深耕; (四) 企業提供管理模式協助基金會的管理、規劃與訓練活動,有助非營利組織提高營運效能與永續發展;(五) 志工學習與多元化激勵措施,有助於志工提升服務的品質與自我實現;(六) 策略聯盟產生綜效,有助於資源極大化與訊息流通,提高受助者利益。
  • Item
    公益創投模式建構之研究
    (2015) 劉育欣; Liu, Yu-Hsin
    研究目的 公益創投的浮現與蓬勃發展,為社會企業開啟創價契機。公益創投歷經十餘年的發展,從美國擴散到歐陸和亞洲,各國政策從補助走向投資,策略從捐贈到創業,主題從非營利組織到社會企業,至今依然欠缺明確模式。基於此,本研究旨在建構公益創投模式,研究目的有三項:首先,本研究希望透過檢視公益創投浮現、發展趨力到各國現況,完整梳理整體發展軌跡;其次,本研究將從所有權觀點出發,探討社會企業組織型態和雙重底線目標,以及公益創投的運作與治理,分析公益創投策略;第三,具體建構公益創投模式,除給予公益創投學理定位,開拓具前瞻性研究領域,也盼藉此提供政策制定者和實務單位參考。 研究方法 本研究採取深度訪談與德惠法為主要研究方法。深度訪談分成二階段進行,共計17位受訪者,第一階段計訪談7位,受訪者以曾接受政府補助社會企業為主,第二階段則訪談公益創投與社會實務工作者,以及重要部會主官員。德惠法共進行二回合往返調查,研究工具係以文獻和訪談結果為基礎,依組織型態和雙重底線目標設計而成,專家小組成員計17位,背景為公益創投和社會企業實務工作者。 研究發現 整體言之,公益創投在社會與經濟光譜兩端游移,而政策尚缺乏定位,社會企業和公益創投對彼此的認知存在落差,雖不免增加合作的成本,卻也顯現台灣公益創投仍有多元發展空間。在目標與策略方面,公益創投對公司型社會企業投資策略著重於市場開發,而非營利組織型社會企業則重視個別發展需求。在企業治理方面,組織型態差異可能增加投資成本,可設立責信機制有效監督,董理事會則應保持多元與參與的態度,融合不同專業人才。本研究提出四項公益創投原則,分別是:1.責信是公益創投和社會企業平衡的理性選擇;2.不同組織型態的合作可能增加成本;3.公益創投的介入關係著成本考量;4.合適的制度設計可望降低資訊與認知風險。在公益創投原則基礎上,本研究建構四種公益創投模式,分別是準創投型、影響力投資型、使命投資型和能力建構型。
  • Item
    高齡服務創新之個案研究—芬蘭、台灣及澳門經驗之分析及對澳門高齡服務機構之啟示
    (2017) 區文燕; Ao, Mam-In
    澳門是一個中西文化交融的城市。當地長者比例於1981年已達7.7%,步入老齡化社會,面對高齡人口逐年攀升,澳門政府雖然提出了「家庭照顧、原居安老」的初步發展方針,但積極老化、樂齡的觀念尚未有普及,為回應高齡社會所帶來的機會與挑戰,高齡服務創新成為澳門長者機構的重視之課題。 本研究期望透過拜訪台灣及芬蘭的創新優質高齡服務單位,採多重個案研究方法,以深度訪談分析台灣以及芬蘭的組織,瞭解高齡服務創新之實際做法及經驗,以國際的創新經驗作為澳門非營利組織的借鏡與參考。芬蘭政府由上而下推動高齡服務及台灣民間由下而上發起服務,兩者與澳門早期葡國政府服務由民間發起及回歸後由特區政府推動的發展具相似之處。此外,亦鑑於澳門明愛近年推動社會企業以及現時營利與非營利組織的多樣性發展,本研究在研究個案選擇中亦考量此發展與多樣性的因素。 本研究討論芬蘭、台灣四個個案給澳門明愛的啟示:1.建立更多不同世代之間的互動;2.應提供身心靈全方位的照顧服務;3.運用及早介入的預防照護;4.應提供服務員完整的職業生涯規劃。而在服務創新方面,組織在不同的經營型態下服務創新的關鍵因素會有所差異,以下八項都是服務創新方案有效運作的因素:1.積極參與國際交流2.把握社會趨勢的變遷3.政府提供的服務不足4.對服務對象需求的了解5.連結各界社會資源6.組織決策者的支持7.組織領導者的創新思維8.組織氣氛交互作用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