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教育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7

本系大學部學士班,奉教育部核定,自96學年度起取消分組招生,自99學年度起 ,調整為非中等學校師資培育學系。以培養社教機構、文化事業、非營利組織之專案管理、行銷公關、人力資源發展、方案規劃、導覽解說和社會倡議之人才為主。

這一年,我們一起探索社會教育……  

歷史沿革

社會教育學系成立於民國44年,是全國唯一以社會教育為名,培養社會教育專業人才的科系,曾分為新聞、圖書館(圖書資訊)、社會事業(社會工作)三組教學。

74學年度成立碩士班,基本目標是為培養社會教育與文化建設所需之行政人員、專業人才與研究人員,以及社會教育專業師資之養成。

84學年度成立博士班,宗旨為研究社會教育理論與實務,以培養社會教育學術研究及行政管理之高級人才。

此外,為滿足社會教育人員專業發展與終身學習之需求,於89學年度開辦社會教育與文化行政碩士學位在職專班。

為因應時代變遷與學術分化,原新聞組、圖書資訊學組、社會工作組等三組,分別於民國86年成立「大眾傳播研究所」、民國91年成立「圖書資訊學研究所」、民國94年成立「社會工作研究所」後,乃進行系所整合作業,並研擬計畫書,呈報教育部核定,自96學年度起大學部學士班不再分組招生教學。

研究所碩士班則自97學年度起分「成人與繼續教育組」及「社會與文化事業組」兩組招生,藉以深化社會教育研究。

目前設有學士班、碩士班、博士班以及碩士學位在職專班,各班別形成統整一貫化發展。

自我定位

為配合本校從專門師資培育朝向綜合型大學演變之發展定位,社會教育學系已申請並奉教育部核准,自99學年度起調整為非中等學校師資培育學系,未來的發展將不再局限於正規學校體系。因此,乃綜合世界潮流與社會需求,將社會教育學系之發展定位為:「針對學習型社會及跨族群文化發展所需,進行有關規劃終身學習活動、經營社教文化事業之研究,並培養學生具備相關之能力。」同時兼顧理論研究與實務教學,加強與業界的合作,以培養具有「社會關懷、文化創新、生活充實、教育推廣」之理念的社會教育人才為目標。

教育目標

社會教育學系遵循校、院之教育目標,以及本系之自我定位,訂定本系之教育目標為:培養兼具「人文關懷、社會責任與文化使命」內涵,於社教文化事業或第三部門等領域,具備企劃、行銷、公關與經營等核心能力之人才。並以掌握社會脈動與全人理解、終身教育政策與行政、不同族群學習特性與方案設計、社教機構經營與行銷、研究方法與媒體製作、社區發展與地方文化創意產業等等為學習核心。

核心能力
冀由培育學生核心能力,以達成前述教育目標。各班別之核心能力如下:

學士班核心能力:
1.成人創新學習規劃能力。
培養學習方案與文化活動之企劃、設計、發展和評析能力。
2.傳播媒體策略運用能力。
培養影像媒體製作、書寫報導企劃,以及新聞媒體資源整合能力。
3.社會文化事業推展能力。
培養社會和文化現象研究,以及方案設計和整合傳播行銷能力。
4.組織永續經營發展能力。
培養組織優劣勢分析能力、學習型組織推展能力和跨組織策略聯盟能力。
碩博班核心能力:
1.成人創新學習規劃能力。
2.社教文化事業經營能力。
3.社會教育專題研究能力。
碩士在職專班核心能力:
1.社會教育理論應用能力。
2.社會教育實務創新能力。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5 of 5
  • Item
    臺北縣國小教師在職進修動機、教學準備度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
    (2011) 楊正德
    本研究旨在探討教師在職進修動機、教學準備度及教學效能之關係。以臺北縣公立國小教師為研究對象,採用分層隨機抽樣方式,有效樣本數共372份,回收率為99%。統計方法採用t考驗、One-Way ANOVA、Pearson相關係數及多元迴歸等方法來檢視本研究假設。經由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獲致以下研究結論,分述如下: 一、臺北縣國民小學教師進修動機有中等水準表現;教學準備度與教學效能則呈現高水準表現。 二、臺北縣國民小學教師進修動機整體受年齡及服務年資影響而有所差異;性別、教育背景、現任職務及任教學校規模則無明顯影響。 三、臺北縣國民小學教師教學準備度整體受年齡、服務年資及任教學校規模影響而有所差異;性別、教育背景及現任職務則無明顯影響。 四、臺北縣國民小學教師教學效能整體受服務年資、現任職務及任教學校規模影響而有所差異;性別、年齡、教育背景則無明顯影響。 五、臺北縣國民小學教師進修動機愈強則教學效能稍佳;其中「興趣與成就」對教學效能最具相關性。 六、臺北縣國民小學教師教學準備度愈高則教學效能愈佳。 七、臺北縣國民小學教師進修動機愈強則僅能稍有效預測教學效能;教學準備度愈佳愈能有效預測教學效能;教學準備度比進修動機更能預測教學效能。
  • Item
    臺北縣國小教師自我導向學習準備度、教師專業成長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
    (2008) 呂立琪; Li-Chi Lu
    本研究旨在探討台北縣國小教師自我導向學習準備度、教師專業成長與教學效能的實際情況。分析不同背景變項的台北縣國小教師在其自我導向學習準備度、教師專業成長與教學效能之差異情形及探討教師自我導向學習準備度、教師專業成長與教學效能之間的關係,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作為教育行政機關、學校、小學教師及後續研究者之參考。 為達上述研究目的,根據文獻理論基礎編製問卷,研究以台北縣國小教師為對象分層隨機抽樣,共發出866份,實得有效問卷為770份,有效樣本回收率為88.9%。將所得的資料經統計方法分析,歸納所得結果獲得以下六項重要結論: 一、國民小學教師自我導向學習準備度、教師專業成長與教學效能之現況皆達中上水準表現。 二、台北縣國民小學教師自我導向學習準備度整體受教育程度、服務年資及婚姻狀況影響而有所差異;在性別、現任職務、學校規模無明顯影響。 三、台北縣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整體受性別、服務年資、現任職務、婚姻狀況影響有所差異;在教育程度、學校規模方面無明顯影響 四、台北縣國民小學教師教學效能整體受性別、服務年資、婚姻狀況影響而有所差異;在教育程度、擔任職務、學校規模方面則無明顯影響。 五、台北縣國小教師自我導向學習準備度與教學效能呈顯著正相關(r=.666) 六、台北縣國小教師專業成長與教學效能呈顯著正相關(r=.853) 根據以上的結論,本研究提出下列建議: 一、對教育行政機關之建議 規劃教學所需之相關進修活動,建立教師專業成長護照與認證 二、對學校行政之建議 聘請資深教師擔任資淺教師之輔導教師並建立職務輪調機制 三、對教師之建議 鼓勵教師邁向婚姻幸福之路,提高教師教學效能及專業成長能力 四、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分別就研究對象、研究變項及研究工具上提出對未來研究者研究之建議參考
  • Item
    台北縣國小教師知識管理與教學效能之研究
    (2007) 吳修瑋; Hsiu-Wei Wu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台北縣國小教師知識管理與教學效能之關係,並分析不同背景變項之教師,其知識管理與教學效能之差異情形。問卷調查以台北縣國民小學教師為母群體,採配額抽樣方式,並以「台北縣國小教師知識管理與教學效能調查問卷」,針對台北縣57所國小的904位學校教師進行問卷調查,回收率85.5%,有效問卷為758份,可用率為83.84%。所得資料以次數分配、百分比、平均數、標準差、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遜積差相關以及典型相關等統計方式進行資料分析。根據資料分析結果,本研究獲致以下結論: 一、台北縣國民小學教師知識管理與教學效能現況具有中上水準表現。 二、台北縣國民小學教師知識管理整體受教育背景及現任職務影響而有所差異;年齡、性別、服務年資、學校規模則無明顯影響。 三、台北縣國民小學教師教學效能整體受性別、教育背景及現任職 務影響而有所差異;年齡、服務年資及學校規模則無明顯影響。 四、台北縣國小教師教師知識管理越佳則教學效能越佳 依據本研究發現與結論,提出下列建議 一、對教育行政機關之建議 (一)持續宣導知識管理理念,推動國民小學教師知識管理實務;訂定知識管 理推動辦法,導引學校知識管理發展。 (二)制訂兼具公平、合理、客觀的教師教學效能評鑑制度,建立一套客觀的 教師教學效能評鑑系統,以提升國小教師之專業地位及教學效能。 二、對學校行政之建議 (一)尊重年長與資深教師,鼓勵年長與資深教師分享教學經驗,成立資深教 師專業團隊,提升教師教學效能。 (二)鼓勵教師進行知識管理工作,提昇教師教學效能。 (三)建立職務輪調機制,鼓勵教師參與學校行政工作。 三、對教師之建議 (一)積極從事教師知識管理工作,提昇教學效能。 (二)建立教育專業學習社群,進行專業對話。 (三)積極參與研習進修,提升本身的專業素養。 (四)勇於接受教師教學效能評鑑,建立教師專業地位及提昇教學效能。 (五)積極參與學校行政工作,提高教師教學效能及知識管理能力。 四、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一)探討不同縣市區域或不同教育階段教師之情形。 (二)輔以訪談、觀察等質性研究方式,深入探討教師知識管理與教師教學效 能之關係。 (三)在知識管理內涵中,將資訊科技層面獨立出來加以探討。 關鍵字:知識管理、教學效能
  • Item
    台北縣中小學教師自我導向學習傾向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
    (2006) 黃玉茹; Yu-Ju Huang
    論文名稱:台北縣中小學教師自我導向學習傾向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 指導教授:柯正峯教授 學生:黃玉茹 中 文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中小學教師自我導向學習傾向與教學效能的實際情形,並分析兩者之間的關係。研究目的包含對中小學教師自我導向學習傾向與教學效能的現況了解﹔分析影響中小學教師在自我導向學習傾向與教學效能之相關因素﹔並探討中小學教師自我導向學習傾向與教學效能之關係,再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以作為教育行政機關、學校、中小學教師及後續研究者之參考。 為達上述之目的,以文獻探討為理論基礎,編製「中小學教師自我導向學習傾向與教學效能問卷」,以郵寄問卷調查法分層隨機抽取台北縣中小學教師,共發出800份,回收712份,有效問卷為712份,有效樣本回收率為89 ﹪。再經統計方法分析,歸納所得結果,獲得以下五點結論: 一、中小學教師自我導向學習傾向甚高;且以「學習動機」表現最佳,「自我覺察」次之,而以「獨立學習」略顯缺乏 二、中小學教師教學效能大致良好,且以「教學技巧與策略」表現最佳,「教學自我效能信念」次之,而以「學生學習成果評量」方面顯待加強 三、不同年齡、任教年資、擔任職務及學校所在地之中小學教師,在自我導向學習傾向上有明顯差異 四、不同性別、學校級別及學校規模之中小學教師,在自我導向學習傾向上並無明顯差異 五、不同年齡、任教年資及擔任職務之中小學教師,在教學效能上有明顯差異 六、不同性別、學校級別、學校規模及學校所在地之中小學教師,在教學效能上並無明顯差異 七、中小學教師自我導向學習傾向與教學效能呈高度正相關,即自我導向學習傾向愈高,其教學效能亦愈高 根據以上結論,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議: 一、 對教育行政機關之建議 (一) 規劃教學所需專業知識之相關進修活動 (二) 廣開進修管道與建立專業資源網站 (三) 加強行政配合與獎勵制度,並建立教師學習輔導諮詢中心 (四) 縮短城鄉差距及補助教育文化不利地區 二、 對學校之建議 (一) 建構民主開放的學習資源與環境 (二) 鼓勵形成學習型團隊,定期舉辦教學研討及讀書會 (三) 鼓勵教師使用網際資源進修及舉辦各項網路資源相關研習課程 (四) 加強行政配合教學之理念,營造開放的學校學習組織氣氛 三、 對中小學教師之建議 (一) 透過研究進修與主動積極學習,以培養教師自我導向學習能力 (二) 落實終身學習與積極充實教學知能,以提昇教學專業能力 (三) 利用行政機關與學校資源,以擴展教師專業表現 (四) 透過經驗傳承、提攜後進與教學相長,以發揮教師更高教學效能 四、 對未來研究者之建議 分別就研究對象、研究變項及研究工具上提出對未來研究者研究之建議參考 關鍵詞:自我導向學習傾向、教學效能
  • Item
    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運用社區資源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
    (2006) 黃明忠; Ming-Jhong Huang
    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運用社區資源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 指導教授:柯正峯 博士 研 究 生:黃明忠 日 期:2006年6月 摘 要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運用社區資源與教學效能之現況及其關係。為達研究目的,依據文獻探討分析所得,自編「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運用社區資源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問卷」為研究工具,並以桃園縣之公立國民小學現職教育人員為研究對象,採分層隨機抽樣方式進行問卷調查。所蒐集的資料運用積差相關、典型相關、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考驗。透過本研究,瞭解國民小學教師運用社區資源對教學效能的影響,並提出具體可行的建議,提供教育行政單位、學校及教師作為提昇教學效能之重要參考。 本研究之發現,提出結論與建議如下: 一、結論 1.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對於運用社區資源現況的程度皆屬中上水準。 2.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對於教學效能現況的程度亦屬中上水準。 3.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運用社區資源與教學效能的提升有高度相關性。 4.女性、兼任行政、資深的教師在運用社區資源與教學效能間的表現較佳。 5.學校部份背景的不同在運用社區資源部分沒有差異,在教學效能部分以中 型(13-24班)學校有較佳的表現。 二、建議 1.對教育行政單位的建議:透過適當管道建立社區資源資料庫,提供學校利用 與諮詢。 2.對學校的建議:辦理專業進修活動,鼓勵教師於教學過程中充分運用社區相 關資源投入教學以提升教學效能。 3.對未來研究的建議:擴充研究對象、研究方法及工具上除採用問卷調查外可 輔以深度訪談,以獲取更詳實之研究結果。 關鍵詞:社區資源、教學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