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42

研究表現

根據最新2017年國際高等教育資訊機構QS(Quacquarelli Symonds)公布「全球大學學科領域排名」,本校排名持續上升至全球310,而本系專精三大領域學科均獲佳績。包括語言學科從過去4年名列51至100名,進步到第48名;現代語言學科從去年101至150名,進步到51名至100名,進入全球百大;英語文學學科從去年201至250名,上升至151名至200名。顯見本系於外國文學、語言學及英語教學三大領域具備高度國際競爭力。

就業輔導

為考量同學未來邁向學術,公務體系與不同行業的就業需求,本系每學期固定舉辦多場升學就業座談,邀請傑出系友回系分享於本系的學習經驗與收穫,以及如何將此經驗轉化成本身職場的動力,藉此幫助同學規劃未來職涯方向,並及早擬定選課計晝。也另藉由邀請業界專業高階主管加強學生職場倫理、態度與文化的訓練。希藉知識面與態度面的教育,讓本系畢業生在進入職場時更具競爭力。

獎學金

本系提供許多獎學金鼓勵成績優異或家境清寒之學生就讀,例如:英語系教育基金會獎學金、傅一勤教授獎學金、文學獎學金、馬春英教授獎學金、楊景邁教授獎學金、優秀學生獎學金和清寒獎學金。另外也提供學生僱傭型工讀與學習型獎助金的學習機會。各項計畫亦提供兼任助理及工讀的機會。

未來發展

本系各班制學生未來不管進入到學術研究、公務體系或是各行各業,最重要的憑藉就是紮實的語文能力。一向為各界所肯定,同學在經過文學、語言學與英語教學的學術研究專業訓練後,絕對是國內外同領域的佼佼者。本系對培養在學生語文知能不僅有很高的期許,也鼓勵修習校內跨領域學程,以提升就業競爭力與終身學習能力。目前本校已與臺灣大學及臺灣科技大學組成臺灣大學聯盟,地緣利便,課程與圖書等各項軟硬體資源共享,本系學生可以針對未來各項需求,跨校選修需要的學分學程。

本系有悠久的歷史與優良的傳統,身為師大英語人一向是一種榮譽、一種驕傲,但面臨瞬息多變的時代,加強充實自己的語文能力與專業知能以讓「師大英語,英語大師」的卓越口碑傳承下去,就成了每一個師大英語人的責任,也是本系師生共同努力的目標。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吳興國版《蛻變》之閾限性
    (2014) 張彩鸞; WU CHANG, TSAILUAN
    吳興國版《蛻變》是無數片段的拼貼,包含了多媒體技術的動畫投影,以及當代話劇,現代舞,和京劇崑曲的中國戲曲表演。演出搭配著數位化的背景音樂,以及現場樂隊的樂曲演奏和戲曲唱段伴奏。它依據卡夫卡的故事,加上吳興國的詮釋,結合東西方表演藝術,是一種混合的跨文化劇。此演出極具閾限性,詞彙源於維克多•特納(Victor Turner)重述阿諾德‧范‧杰內普(Arnord van Gennep)的通過儀式三階段中的「過渡」期。特納堅信此階段是「模糊的中間」狀態,具有無限的可能性。蘇珊•布羅德赫斯特(Susan Broadhurst)對閾限性表演多所著墨,認為此類演出有兩種最常見的特點,就是「混合性」與「互文性」。吳興國版《蛻變》結合東西文化,踰越邊界,重組片段,現場演出和數位錄製的配樂交錯,並運用了最新的多媒體技術。我從三個方面的寓意來看它的閾限性:多媒體影像,舞台場景,以及劇中劇。此外,也審慎探索此劇靈魂人物吳興國,個人的蛻變情境。 《蛻變》一劇共有六幕,分別闡述世間不同的閾界。它強調,藉由死亡和輪迴,被孤立或迷失於夢境的今世人類,仍可懷著蛻變的希望。這數位化的演出,應用多媒體技術於講述故事的過程,進而觸及各樣神秘空間與敘述展延。吳興國描述著今世的人類,歷經宇宙的變幻莫測,等待著蛻變一刻的到來。閾界音樂配合著象徵意義濃厚的舞台設計,用以詮釋劇中主角被孤立、遺棄的痛苦記憶。在夢幻情愛的這一幕,吳興國藉由口白和崑曲唱段,來區隔不斷轉換的人物,並結合東方虛構的愛情故事《牡丹亭》與西方卡夫卡的真實羅曼史。觀眾在吳興國的劇中劇,看到了夢中夢。牡丹亭裡的杜麗娘走進葛里戈的舞台,糾結著卡夫卡與三位女性之間的戀情。他們等待著,從夢境中被喚醒。此劇寓意在於,人類要跨入另一世界,必須通過死亡或夢想的中介場域。以他個人經驗為例:被孤立、受譴責為邪門歪道的演出風格,在成功地得到世界肯定之後,終於解除了他心中那巨大的桎梏。吳興國擺脫了卡夫卡的框架,以獨特詮釋方式彰顯其《蛻變》之閾限性。
  • Item
    神話的改寫: 恩 史考特 莫馬載<< 遠古之子>> 中的想像與認同
    (2009) 耿尚瑜; Shang-yu Keng
    本論文探討神話在北美原住民身分認同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選用文本為恩‧史考特‧莫馬載的第二本小說《遠古之子》(1989)。小說中共有兩個主要的神話: 其一為今奧克拉荷馬州凱厄瓦族 (Kiowa)人變為熊的傳說,其二為美國西南部那瓦侯族 (Navajo)的變形女子 (the Changing Woman)。我認為莫馬載藉由想像力,不但改寫原住民部落的神話傳說,並且重新建構書中主人翁失落的身分認同。 本論文說明神話改寫的目的有三:(一) 闡揚原住民重視生命之周而復始的世界觀;(二) 藉由改寫及重新想像傳統部落神話,增加原住民文化信仰的流傳及更新;(三) 在重寫神話的過程中,作者試圖處理原住民雙重身分中的混雜認同。 本論文由四個章節組成。第一章介紹作者莫馬載,以及李維史陀 (Claude Lévi-Strauss) 與傅雷 (Northrop Frye) 的神話理論以作為論文的架構根基。第二章著眼於男主人翁洛克‧賽特蒙 (Locke Setman),我運用傅雷的神話理論去探討賽特蒙從人變成熊的變身過程。第三章的焦點轉向女主人翁葛瑞 (Grey),主要藉由美國西南部那瓦侯族 (Navajo) 神話中的變形女子原型,探討想像力在她的蛻變 (transformation) 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我認為葛瑞所扮演的角色不僅是賽特蒙的幫手,對他進行原住民傳統儀式的治療,更開啟了她自己從小孩變成巫師 (medicine woman)的蛻變旅程。我認為葛瑞的轉變與賽特蒙的變身極為相似,皆由四季循環呈現變形周而復始的過程。此外,本文也討論葛瑞對美國西部傳奇人物比利小子的迷戀,藉以說明原住民混雜的文化認同。第四章總結,重申文本中的三個孩童 (葛瑞、賽特蒙與比利小子) 如何融為一體,完成自我變身之旅,藉由三個神話傳說 (人變為熊、變形女子與比利小子),使原住民的身分認同如同三股編織合成的繩子般堅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