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6
本系設立於民國五十七年八月。民國三十五年本校成立時,即在教育系內成立心理實驗室。四十七年教育系成立心理學組,並將心理實驗室擴充為心理實驗中心。五十七年正式成立教育心理學系。六十九年在進修部成立教育心理學系,分設輔導組和特教組,為中小學教師提供進修機會。六十八年教育部鑑於各級學校輔導工作之日益重要,乃准以教育心理學系現有師資及設備為基礎,成立輔導研究所碩士班。民國七十六年更奉准成立博士班,培育高級輔導人員,同年將系(所)名稱更改為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所),並簡稱為心輔系(所)。民國八十三年,因應新大學法頒佈,將系所名稱合一,統稱為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簡稱為心輔系)。
本校校區可分為本部(包括教育學院、文學院、藝術學院)及分部(理學院)。本系位於本部教育學院大樓五、六樓。
Browse
4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國中生家庭氣氛與生命態度之相關研究─以友誼品質為中介變項(2020) 李郁潔; Li, Yu-Chieh本研究旨在探討不同背景變項之國中學生在家庭氣氛與生命態度之間的關係,並探討家庭氣氛是否會透過友誼品質進而影響個體的生命態度,研究過程採用立意叢集抽樣方法,以調查研究法蒐集問卷資料,抽取台北市與新北市共四所國中七、八、九年級學生,有效樣本共 577人(男生共 315人,女生共262人)。研究工具包括「基本資料調查表」、「青少年生命態度量表」、「家庭氣氛量表」、「友誼品質量表」。研究結果如下: 一、國中生整體家庭氣氛,在年級背景變項有統計方面的顯著差異,但不因性別、學校所在之縣市區域、家庭結構等變項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二、國中生整體生命態度,在性別、家庭結構等背景變項有統計方面的顯著差異,但不因學校所在之縣市區域、年級等變項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三、國中生整體友誼品質,在性別、學校所在之縣市區域、年級等背景變項有統計方面的顯著差異,但不因家庭結構變項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四、國中生家庭氣氛、生命態度與友誼品質三者之間具有顯著正相關。 五、國中生的友誼品質在家庭氣氛與生命態度間具有部分中介效果。 根據本研究結果,提出相關具體實務建議,作為學校教育輔導及未來相關主題研究之借鏡方向。Item 中學生性向及興趣之潛在結構分析:整合性研究(2020) 鄭育文; Cheng, Yu-Wen在生涯決策時關鍵性的考慮因素包含了性向和興趣,因此學校常用性向測驗和興趣測驗進行生涯輔導輔導工作。本研究採用個人中心取向(person-centered)方法,透過潛在剖面分析(Latent Profile Analysis, LPA)和潛在類別分析(Latent Class Analysis, LCA),將焦點放在辨識國中階段學生性向組型、興趣組型和性向-興趣整合組型的潛在類別。研究一主要目的在分析國中階段學生在八種性向可以形成那些性向組型,並且比較不同性別在組型上是否有所差異。蒐集了18,950名國中三年級學生資料,測量工具為「電腦化適性職涯性向測驗」(宋曜廷,2011)。研究一結果主要有兩項,第一,透過潛在剖面分析可以辨識出24種的性向組型,可歸納為三大類,分別為正向組型、負向組型和未分化組型。約有七成五的學生為正向組型,此代表多數學生都具有一項以上適合發展的潛能。在負向組型和未分化組型中有約二成五的學生。第二,針對24種的性向組型進行性別上的檢定,可以發現男生在空間、邏輯推理、科學能力等組型及負向組型的比例高於女生;女生則是在語文、觀察、美感及未分化組型的比例高於男生。研究二主要在探討國中階段學生在Holland六種興趣類型可以形成那些興趣組型,並同時檢驗Holland(1997)環狀結構、Gati(1979, 1991)的興趣群組和Rounds和Tracey(1996)所提出的三分群模式是否能與本研究所辨識出的組型相呼應。此外,並比較不同性別的興趣組型是否有所差異。最後,比較Holland固定的三碼組型(three-letter code)和本研究所辨識出之組型,何者較為貼近Iachan(1984)所提出的辨識組型的方式。蒐集了32,221名國中三年級學生資料,測量工具為「電腦化情境式職涯興趣測驗」(Sung et al., 2015)。研究二結果主要有三項,透過潛在剖面分析可以辨識出72種的興趣組型,可歸納為三大類,分別為正向組型、負向組型和未分化組型。有高達五成的學生為未分化的組型。部分組型現與有相關理論及研究有一致性的發現。第二,針對各組在性別上的分配進行檢定,研究者發現,男生在實用型(R)和研究型(I)相關的組型上其比例高於女生;女生在藝術型(A)和社會型(S)的組型其比例顯著高於男生。第三,根據LPA所區分出的生涯興趣組型和Holland固定三碼進行比較,透過潛在剖面分析的組型辨識,在個人特徵的辨識度上可達九成的正確率。研究三所欲探討的問題,根據研究一和研究二之研究結果,在取得24組的性向組型和72組興趣組型,可以建構出那些整合組型呢?並進一步探討國中階段學生在15個高職之職群及高中,在性向高低和興趣高低的分布情形。本研究蒐集了研究一和研究二樣本中同時完成了兩個測驗之18,942位國三學生的資料。研究三結果主要有兩項,第一,為能更有效的去解釋及應用組型的特徵,本研究針對研究一和研究二所發現之組型加以分類,透過LCA的分析取得六項組型,其中以「性向為正向組型和興趣為未分化組型」這一個組別的人數最多,占整體樣本超過四成。第二,約有一成五的學生在群科的發展中,有性向和興趣的交集,代表可以選擇到同時具有性向和興趣的群科進行發展,另有八成五的學生在高中及高職群科其興趣與性向是沒有交集的。進一步的分析發現,在無交集的學生中,有近五成八的學生僅具有高性向或是高興趣,代表性向和興趣間產生鴻溝(discrepancy)的現象。此外,有將近一成五的學生在高中及所有群科其所需具備之能力偏低且並不感興趣,未有適合發展的方向,可視為待探索型。綜合三項研究結果,本研究將以國中階段學生之性向組型、興趣組型以及性向-興趣整合組型,提供理論和實務上之建議,期望給予教育學者及諮商人員輔導學生時有所參考。Item 青少年正向思考、正向情緒與學習動機之相關研究(2010) 黃絢質; Hsun-Chih Huang本研究旨在探討青少年正向思考、正向情緒與學習動機之關係,採調查研究法,研究樣本為台灣本島地區公立國中的1459名學生,研究工具為「青少年正向思考量表」、「青少年之正向情緒量表」與「青少年學習動機量表」。「青少年正向思考量表」包括「認為正向事件是永久的」、「認為負向事件是短暫的」、「認為正向事件是普遍的」、「認為負向事件是特殊的」、「認為正向事件是內在的」、「認為負向事件是外在的」六個分量表;「青少年之正向情緒量表」包括「愉悅」、「心流」兩個分量表;「青少年學習動機量表」包括「工作價值」、「期望」、「免於測試焦慮的認知干擾」、「免於測試焦慮的情緒化」四個分量表。本研究運用的分析方法包括描述統計、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典型相關、多元迴歸分析,主要研究發現羅列如下: 一、男生在動機之「期望」、「免於測試焦慮的認知干擾」、「免於測試焦慮的情緒化」顯著高於女生,在其餘的變項上則無顯著的性別差異。 二、整體來說,主觀家庭氣氛愈和諧者,其在正向思考、正向情緒和學習動機的得分有越高的傾向,惟正向思考之「認為負向事件是外在的」和動機之「免 於測試焦慮的認知干擾」與「免於測試焦慮的情緒化」例外。 三、整體來說,人際關係愈好者,其在正向思考、正向情緒和學習動機的得分有越高的傾向,惟正向思考之「認為負向事件是外在的」和動機之「免於測試 焦慮的認知干擾」與「免於測試焦慮的情緒化」例外。 四、有信仰宗教者在動機之「工作價值」與「期望」得分顯著高於無宗教信仰者,不過在「免於測試焦慮的認知干擾」與「免於測試焦慮的情緒化」卻顯著較低。在其餘的變項上,兩者則無顯著的組間差異。 五、有嗜好者在正向情緒之「心流」與動機之「期望」得分顯著高於無嗜好者。在其餘的變項上,兩者則無顯著的組間差異。 六、一週進行嗜好活動的時間愈長者,其在正向思考之「認為負向事件是外在的」、正向情緒之「心流」得分顯著高於一週進行嗜好活動的時間愈短者。在其餘的變項上,從事嗜好活動時間大致無顯著差異。 七、正向思考和正向情緒有顯著的典型相關,愈「認為正向事件是永久的」、「認為負向事件是短暫的」、「認為負向事件是特殊的」、「認為正向事件是內在的」,其愈感快樂,也愈能體驗個人能力與任務挑戰相符的專注忘我感。而愈「認為負向事件是短暫的」、「認為負向事件是特殊的」,其愈能體驗個人能力與任務挑戰相符的專注忘我感。 八、「心流」對「工作價值」、「期望」最具預測力;「認為負向事件是短暫的」對「免於測試焦慮的認知干擾」、「免於測試焦慮的情緒化」最具預測力。Item 父母面對青少年子女自我傷害行為之調適歷程之研究(2015) 李淑美; Lee, Su-Mei本研究旨在探究父母面對青少年子女自傷行為的調適歷程,研究目的包括:(1)瞭解父母面對青少年子女自我傷害行為的個人調適歷程;(2)瞭解父母面對青少年子女自我傷害行為的調適歷程階段之共同現象;以及(3)暸解父母面對青少年子女自我傷害行為的調適歷程之各個時期重要特色。以立意抽樣方式,邀請三位曾經歷子女在青少年時期從事二次以上自我傷害行為且自我評估為調適良好的父母進行訪談,並運用敘說分析方法進行資料分析。本研究結果分三部分: 一、呈現父母面對青少年子女自我傷害行為的敘說故事:依照時間序描繪每位受訪父母面對青少年子女自我傷害行為的敘說故事。 二、呈現父母面對青少年子女自我傷害行為的調適經驗:找出各個階段的重要事件、伴隨的影響、受訪父母的因應、因應造成的結果,以及其中的調適因子。 三、呈現父母面對青少年子女自我傷害行為的調適經驗之分析,分為二個部分: (一)受訪父母面對青少年子女自我傷害行為的調適歷程階段之共同現象 1.青少年子女自我傷害行為未明階段:困惑、訝異、難以理解,試圖遏止青少年子女令人困惑的行為。 2.青少年子女自我傷害行為確定階段:(1)得知青少年子女自我傷害行為的當下及一段時間內出現複雜情緒;(2)直覺判斷青少年子女自我傷害行為的原因,但理解與接納並不容易;以及(3)制止和忽略因應策略無效,自我傷害行為反覆發生且嚴重程度升高。 3.青少年子女自我傷害行為未完合併發生其他問題行為階段:(1)自我傷害行為、其他問題行為、外在壓力與生活壓力交互作用,帶來沉重壓力與複雜情緒;(2)面對自傷行為與問題行為時,同時得承受來自外在的壓力;(3)過多心力放在自我傷害青少年子女身上,家中非自我傷害子女易受忽略;以及(4)內外在資源與因應策略無法遏止自我傷行為與問題行為,父母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機。 4.自傷行為與其他問題行為漸緩階段:(1)樂於接受他人的建議、不斷嘗試與調整問題解決方法;(2)情感支持需求與問題解決需求皆需獲得滿足;(3)先生的包容、配合與合作帶來莫大協助;(4)尋求外在資源解決青少年子女困境並緩和父母心理壓力;(5)身為父母的責任使然,不輕言放棄孩子;(6)調整教養態度與期待,減低青少年子女的壓力與緩和父母本身壓力;(7)看見自己已然盡力並賦予自己正向看法;(8)因應策略與調適因子帶來正向協助,亦引發其他困難;以及(9)自傷行為和問題行為初步改善後,仍是得持續面對與處理後續的起伏狀況。 5.展望現在與未來階段:懷抱著擔憂與希望前行,持續陪伴青少年子女成長。 (二)父母面對青少年子女自我傷害行的調適歷程各個時期之重要特色 1.風暴肆虐時期/負面影響湧現:(1)複雜的情緒;(2)混亂的理解與反應;(3)親職角色實踐困難;(4)家庭系統起變化;以及(5)沉重的外在壓力。 2.風暴消退時期/調適因子現身:(1)覺察壓力困境並積極尋求外在資源或他人建議;(2)尋求能同時提供情感支持與問題解決策略的重要他人;(3)尋求先生的包容、支持與合作;(4)綜合使用問題焦點因應策略與情緒焦點因應策略因應外在壓力;(5)不輕言放棄青少年子女;(6)走進孩子的世界,認識、理解並接納孩子;(7)清楚釐清責任界線並適度承擔教養責任;(8)積極尋求靈性資源並重塑看待世界的信念;(9)學會正向看待自己並欣賞自己;以及(10)積極參與支持團體。 3.彩虹乍現時期/改變向度發生:(1)青少年子女的自我傷害行為與問題行為獲得改善;(2)父母的沉重壓力得以緩和;(3)親子關係有所進步;以及(4)父母的個人信念願意鬆動。 最後,研究者依據研究結果與討論,針對自我傷害青少年子女的父母、專業人士,以及未來研究者提出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