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與休閒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6
為配合我國社會變遷與體育發展及本校的轉型與發展,本學院於90年8月正式成立,並將原屬本校教育學院之體育學系(所)、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調整成立運動與休閒學院,並於95學年度增設運動科學研究所:為提升本院競爭力於101學年度運動競技學系與運動科學研究所整併為「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與管理學院餐旅管理研究所整併為「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News
Browse
5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運動前攝取葡萄糖對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及認知功能的影響(2021) 曾竣瑋; Tseng, Jun-Wei過去的研究發現,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 可提高神經可塑性,進而提升認知功能。安靜時,體內BDNF濃度與血糖值呈現負相關,而單次有氧運動能提升BDNF生成。在運動前,較低水平的血糖值能否對運動後有更高的BDNF及認知功能的效益仍然未知。目的:探討運動前攝入葡萄糖是否會對運動提升BDNF及認知功能造成影響。方法:招募12位男大學生,採平衡次序設計,分別攝取75克 (75T)、25克 (25T)葡萄糖以及安慰劑 (PT) 溶液後進行30分鐘中等強度跑步運動,並於攝取溶液前、運動前、運動後及運動後30分鐘採血;於運動前、後進行Stroop認知測驗,探討三種處理下,血糖、酮體、BDNF、一氧化氮與認知功能之變化。結果:運動前75T與25T血糖顯著提升,而運動後則明顯下降。三種處理在運動前、後的酮體皆無顯著差異,但PT在運動後30分鐘顯著高於75T與25T。認知測驗部分,PT處理的運動前衝突情境反應時間顯著快於75T與25T (PT vs. 25T vs. 75T:642.82±105.44 vs. 664.14±80.96 vs. 666.78±102.62 ms)。運動後顯著提升一致及衝突兩種情境的反應時間(一致情境運動前 vs. 運動後:583.46±77.04 vs. 565.20±69.85 ms;衝突情境運動前 vs. 運動後:657.92±96.34 vs. 626.83±98.07 ms)。三種處理在運動後一氧化氮與BDNF濃度皆顯著提升。結論:本研究發現立即攝取25至75克的葡萄糖會降低認知功能,而運動能抵銷攝入葡萄糖對認知功能的負面影響。Item 部分睡眠剝奪後攝取咖啡因對認知及10公里跑步表現之影響(2022) 陳婷姿; Chen, Ting-Tzu背景:部分睡眠剝奪(partial sleep deprivation, PSD)會對耐力運動表現及認知功能產生負面影響。先前研究顯示單次咖啡因增補可以提升立即性耐力運動表現及認知功能,且認知功能在立即性耐力運動後可以獲得改善。但對於部分睡眠剝奪後增補咖啡因對耐力運動表現,及在立即性耐力運動後的認知功能是否有加乘之效益仍不清楚。目的:探討部分睡眠剝奪後,增補咖啡因對立即性耐力運動表現之影響及在立即性耐力運動後認知功能是否有加乘之效益。方法:招募10名有跑步習慣的男性,以雙盲、重複量數、平衡次序的設計,進行部分睡眠剝奪(3:00至6:00)搭配咖啡因增補(每公斤體重6毫克)及安慰劑兩種實驗處理,隨後並進行一次跑步機10公里計時測驗,且在增補前、增補後和運動後測量史翠普作業(stroop test)。另外,實驗過程亦收集呼吸、心跳、運動自覺努力程度之數據。統計方法以重複量數ANOVA比較增補因子、時間因子對認知功能之差異;相依樣本t檢定比較增補因子對10公里計時測驗表現之差異。結果:咖啡因增補處理之10公里計時測驗成績顯著優於安慰劑處理(47.85 ± 7.29分鐘 vs. 51.39 ± 8.42分鐘)(p< .05)。反應正確率部分,不論是一致情境或不一致情境在增補處理間及時間點之間皆無顯著差異(p > .05);反應時間部分,不論是一致情境或不一致情境在增補處理間皆無顯著差異,但增補前顯著大於增補後,且增補後大於運動後(p < .05)。結論:在部分睡眠剝奪的狀況下,增補每公斤體重6毫克的咖啡因,可以提升耐力運動表現,但並未有助於改善認知功能。Item 十二週連續性及間歇性有氧運動對健康體適能及運動態度之差異比較(2004) 許芳菱本研究主要探討十二週連續性及間歇性有氧運動對健康體適能及運動態度之影響。研究以桃園高中高三女生為對象,依班級分為三組,包括連續組、間歇組和控制組,每組皆有45位受試者。連續組與間歇組同學參與每週三次,每次三十分鐘的有氧運動,其中有二十分鐘運動強度達最大心跳率 60-75%,另十分鐘為熱身與緩和伸展運動,間歇組中間休息5分鐘;控制組參與每週三次之體育課程。所有受試者均於訓練前後接受健康體適能測量,連續組和間歇組同學於訓練後接受運動態度問卷調查。所得資料以相依樣本t考驗、共變數分析和卡方分析比較其差異。結果發現如下: 一、組內部分:十二週訓練後連續組之腰臀圍比、心肺適能、肌耐力和柔軟度皆獲得改善(p<.05);間歇組之腰臀圍比、心肺適能和柔軟度皆顯著進歩(p<.05)。兩組之肌力皆未有顯著改變。控制組之腰臀圍比顯著改善(p<.05),肌耐力和柔軟度未有顯著改變,肌力和心肺適能則顯著退步(p<.05)。三組BMI指數都增加。 二、組間部分:連續組、間歇組和控制組在身體質量指數及腰臀圍比三組間都未達顯著差異;連續組與間歇組之800公尺和立定跳遠都顯著優於控制組(p<.05);連續組的仰臥起坐顯著優於間歇組和控制組(p<.05),而間歇組與控制組之間則沒有顯著差異;間歇組的坐姿體前彎顯著優於控制組(p<.05),其他各組間皆未有差異。 三、連續組與間歇組的運動態度大部份皆沒有太大差異,但連續組在從事有氧運動”很享受”和間歇組在運動後有"提昇運動能力” 這兩項兩組有顯著差異。 十二週有氧運動可提升高中女生大部分體適能,連續性或間歇性運動都具有相同的效果。連續性與間歇性有氧訓練對學生的運動態度沒有太大的差異。Item 阻力訓練與有氧運動的訓練量對身體組成與脂肪激素的影響(2018) 陳奐杰; Chen, Huan-Chieh前言:脂肪激素在人體健康上扮演重要角色,因而受到重視。過去研究已探討阻力訓練與有氧運動對脂肪激素的影響,但將訓練量加以定量的研究極少,且造成二種運動模式有所差異的相關生理機轉亦尚未明朗。目的:探討不同訓練量的阻力訓練與有氧運動對身體組成和脂肪激素的影響。方法:53名沒有運動習慣的中年肥胖男性 (30-44歲) 配對後隨機分成5組,分別為高阻力組 (HRT)、低阻力組 (LRT)、高有氧組 (HAE)、低有氧組 (LAE) 與控制組 (CON),以WER法定量不同運動模式的訓練後,分別以不同的訓練量進行阻力訓練或有氧運動,訓練期8週,每週3次;控制組維持日常生活即可。阻力訓練包含胸部水平推舉、捲腹、腿部推舉與肱二頭肌彎舉等4個動作,有氧運動則以跑步進行。每4週檢測身體組成與採集血液。分析指標為身體組成(體重、BMI、腰臀圍、肌肉量、脂肪量、體脂率、去脂體重、肌肉脂肪比)、脂肪激素(脂締素、瘦體素與C反應蛋白)、冠心病相關因子(總膽固醇、三酸甘油脂、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與肌肉合成激素(生長激素、1型類胰島素生長因子、睪固酮、胰島素)。統計方法以混合設計二因子變異數分析和LSD法進行訓練時間與運動模式的考驗,顯著水準訂為 p<.05。結果:身體組成方面,HAE、LAE的體重顯著下降,且HAE的改變量顯著高於CON;LRT、HAE、LAE的BMI顯著下降。所有運動組的腰圍、臀圍皆顯著下降,且改變量都顯著高於CON。LRT、HAE的體脂率、脂肪量顯著下降,肌肉脂肪比則顯著上升,且兩組的改變量均顯著高於CON。HAE、LAE的組織量顯著下降,且HAE的改變量顯著高於CON。肌肉量、去脂體重與骨礦含量沒有變化。脂肪激素方面,HRT的脂締素濃度在四週和八週後顯著下降。LRT與HAE訓練後的瘦體素濃度明顯下降,且HAE對瘦體素濃度的改善較佳,C反應蛋白則沒有變化。冠心病因子和肌肉合成激素不受訓練時間和運動模式的影響。結論:中年肥胖男性在八週訓練後,有氧運動和阻力訓練均有改善身體組成的效果,其中以高訓練量的有氧運動效果為最佳。同樣的,高訓練量的有氧運動對瘦體素的改善亦最大,可以作為設計運動處方的考量,而高訓練量的阻力運動可能導致脂締素濃度下降,坐式生活者進行阻力訓練應以低訓練量為適宜。 關鍵詞:脂肪組織、阻力訓練、有氧運動、訓練量Item 比較正常與過重大學生運動中腦氧合及血液動態學差異(2017) 陳妍慧; Chen, Yen-Huey背景: 肥胖對於心血管功能有負面影響,可能會造成運動中心血管及腦氧不同的反應,過去少有研究比較肥胖和正常學生在運動中血液動態學與腦氧合的表現。本研究目的:(一)比較過重大學生與正常組於最大運動測試中腦氧合與血液動態學的差異。(二)比較正常體重與過重大學生於單次30分鐘高強度有氧運動中腦氧合與血液動態學的變化的差異。研究方法: 招募過重組大學男生14名(平均BMI29.0±5.4 kg/m2) 與正常組18名(平均BMI22.4±1.4 kg/m2 ) 進行腳踏車最大運動測試,測量最大攝氧量("Ṽ" O2max)和最大作功率。相隔一週後再從事30分鐘 (70% max workload, Wmax,最大作功負荷)之有氧運動。以生物電阻阻抗儀(Physioflow)測量兩次運動中血液動態學之心輸出量( CO)、心搏量(SV)、射血比(EF),以近紅外線光譜儀來測量腦部氧合(含氧血紅素, O2Hb)、去氧血紅素(HHb)和總血紅素( tHb)。統計分析: 所得資料以二因子變異數分析兩組血液動態學和腦氧合狀態差異。結果: 最大運動測試中,正常組之"Ṽ" O2max顯著大於過重組(41.3±5.7與30.0±5.0) ml/min/kg,p<0.05)。正常組CO從安靜時5.7±1.2L顯著增加至100%Wmax時19.2±4.1L (p<0.05);過重組的CO從安靜時6.9±1.3L 增加至100%Wmax時 20.4±4.4L (p<0.05)。兩組組間CO表現無顯著差異,但正常組在70%Wmax時CO增加幅度(179.8%)顯著大於過重組(137.0%) (p<0.05)。運動測試中,正常組腦tHb從安靜至50%Wmax共增加(7.0um),顯著大於過重組(1.7um)( p<0.05)。單次有氧運動中,兩組血液動態學無顯著差異,但運動中第10、20、30分鐘,正常組CO分別增加幅度為178.8%、199.3%、219.4%,顯著大於過重組105.8%、121.0%、130.0% (p<0.05)。運動停止後20分鐘,正常組腦部O2Hb增加13.9um,顯著大於過重組(1.0um) (p<0.05)。結論: 過重大學生於激烈運動時心輸出量和恢復其腦部供氧量增加幅度較正常體重組少。過重大學生從事激烈運動時應注意這些生理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