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與休閒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6

為配合我國社會變遷與體育發展及本校的轉型與發展,本學院於90年8月正式成立,並將原屬本校教育學院之體育學系(所)、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調整成立運動與休閒學院,並於95學年度增設運動科學研究所:為提升本院競爭力於101學年度運動競技學系與運動科學研究所整併為「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與管理學院餐旅管理研究所整併為「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不同阻力與不同座墊位置對自行車踩踏效率的影響
    (2012) 張柏苓; Po-Ling Chang
    座墊位置明顯影響自行車的下肢踩踏,但是阻力改變後的影響仍鮮少被探究。目的:考量阻力介入的情況,以90rpm的固定節奏探討不同座墊位置對下肢踩踏的影響,從中評估最佳運動效率的座墊位置。文獻探討回顧了座墊高度的定義,調整座墊的影響,以及過去研究中的方法學差異。方法:招募11名無經歷過自行車專業訓練的大專學生(身高174.5 ± 6.1公分、體重70.8 ± 6.2公斤、年齡25.3 ± 1.3歲),經過知情同意書的閱讀後自願參與本實驗。實驗設計以2種功率 × 9種座墊位置進行,並擷取運動學、動因學、肌電圖數據,以及舒適度量表的主觀舒適感受。統計方法使用二因子重複量數變異數分析考驗阻力與座墊位置的相互影響。結果:座墊位置越低越前,下肢關節ROM會減少,踏板衝量不改變,下肢肌肉活化量會降低。舒適度量表則顯示中間座墊高度主觀最舒適。結論:90rpm、低座墊位置,有較佳的踩踏效率。
  • Item
    以下肢肌電訊號探討踏車運動座墊位置
    (2010) 黃英豪; Ying-Hao Huang
    目的:探討健身車不同垂直高度與水平前後位置及不同座椅後傾角度下座墊位置對下肢肌群的影響。方法:實驗徵召20名健康大專生參與實驗(平均年齡24.15 ± 2.13歲、身高170 ± 8.58公分、平均體重62.16 ± 2.13公斤)。在實驗第一部分以受試者90%、95%、100%三種腿長做高度,配合五種水平位置共做15種不同座位之踩踏測試,第二部分固定受試者95%腿長做為高度以五種不同座椅後傾角度做測試,分別記錄下肢肌電訊號及踩踏舒適度問卷。結果:不同高度與前後座墊位置下,股直肌隨座位高度增加,而肌肉徵召量遞減;股二頭肌與內腓腸肌則隨座位向前,而徵召量遞減。在固定腿長之不同座椅後傾角度下,隨角度增加,脛前肌徵召量增加,而內腓腸肌則遞減。問卷發現,座墊位置向前、座椅後傾角度增加,會增加肩部的不舒適程度。結論:當座位水平向前調整時,下肢肌肉整體有較低的徵召趨勢。當座椅傾角減少時,下肢肌肉總量有較高的徵召趨勢。由於無法單純透過下肢肌電訊號判斷舒適程度,因此可透過問卷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