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sitory logo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All of DSpace
  • English
  • العربية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spañol
  • Suomi
  • Français
  • Gàidhlig
  • हिंदी
  • Magyar
  • Italiano
  • Қазақ
  • Latviešu
  • Nederlands
  • Polski
  • Português
  • Português do Brasil
  • Srpski (lat)
  • Српски
  • Svenska
  • Türkçe
  • Yкраї́нська
  • Tiếng Việt
Log In
New user? Click here to register.Have you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1. Home
  2. Browse by Author

Browsing by Author "丁淑萍"

Filter results by typing the first few letters
Now showing 1 - 7 of 7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台北市國中教師自覺疲勞感與職業壓力、健康生活型態之相關研究
    (2006-01-01) 丁淑萍; 董貞吟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台北市國中教師自覺疲勞感與職業壓力、健康生活型態之相關研究
    (2006) 丁淑萍; Ting Shu-ping
    摘要 本研究主要目的為瞭解國中教師的自覺疲勞感及職業壓力、健康生活形態,探討其自覺疲勞感是否因職業壓力、健康生活形態及個人背景變項不同而有差異,並進一步分析國中教師的職業壓力、健康生活形態對自覺疲勞感的影響。本研究採群集取樣,以台北市十所國中全體教師為樣本,於95年3-4月間以自填式問卷方式進行施測,得有效樣本760名,回收率74.9%。所得資料以描述性統計、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薛費法事後檢定、皮爾森積差相關、複迴歸等方法進行分析。重要研究結果歸納如下: 一、教師職業壓力各層面以「工作量」所感受到的壓力最大;健康生活型態程度最低分為「運動狀況」;自覺疲勞感程度最高為「身體局部異常疲勞感狀態」。 二、在職業壓力的某些層面上會因性別、年齡、婚姻狀況、教育程度、工作年資與擔任職務之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三、在健康生活型態的某些層面上會因性別、年齡、婚姻狀況、教育程度、工作年資與擔任職務之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四、在自覺疲勞感的某些層面上會因性別、年齡、工作年資與擔任職務之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五、整體職業壓力與整體健康生活型態具有顯著相關,大致而言職業壓力越高者,健康生活型態越低。 六、不同職業壓力及健康生活型態的國中教師均顯示,高職業壓力組其自覺疲勞感高於中職業壓力,又高於低職業壓力組;高健康生活型態組其自覺疲勞感低於中健康生活型態,又低於低健康生活型態組。 七、職業壓力與健康生活型態可解釋「整體自覺疲勞感」46.0%變異量。其中「睡眠狀況」、「工作量」、「專業不適任感」、「個人發展」與「組織氣氛」為預測自覺疲勞感之最佳因子。   依據研究結果,本研究乃針對教師、學校、教育、衛生機關提出若干建議,以作為未來教師職場健康促進實務及研究之參考。 關鍵字:教師、職業壓力、健康生活型態、自覺疲勞感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國小校園音環境之現況及管理政策分析-以台北縣市十二所國小為例
    (2005-01-01) 董貞吟; 戴若蕾; 丁淑萍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明代社學之研究
    (2002) 丁淑萍; TIEG, SHU-PING
    本研究主要是透過廣查明代地方志,並輔以明代一般性史籍,以探討明代社學的發展,並進一步釐清社學的性質及歷史地位。研究發現如下: 一、社學萌於元,是設於縣級以下的學校,明代沿之,經太祖的創制,英宗、憲宗、孝宗及神宗等皇帝也下詔督辦社學,使社學的辦理漸趨完備。 二、自社學的設置者、管理者、經費來源等方面來看,發現社學具有官學的色彩,但若自教師、學生、課程來看,則與私學相近,因此將社學視為「準官學」。此外,明代社學含有普及教育的理想,在程度上屬於「小學」教育的階段,在對象上含有平民教育的內涵,在內容上有社會教育的意義,但從入學的強迫性與否來看,社學並非義務教育。 三、明代可考社學總數為11,967所,其中分佈於兩直隸與十三個布政司的有11,881所,每府(州)平均有54.75所,每縣平均有8.75所。 四、明代社學的興衰,受到皇帝下詔興舉、提學官的督導、府州縣官的關心與否以及陸王心學的影響。 五、明代社學的歷史意義可分別自如下三方面來看:(一)社學屬明代教化政策的一部分,在某種程度上與其他教化機構結合,具有社會控制的功能;(二)社學在官學系統中的意義,一方面是作為地方儒學的下級學校,一方面則可自學校數量的增加、設置地點深入基層以及招收對象不限等方面來看,社學促使教育機會擴大;(三)社學為明代啟蒙教育的一環。 總之,明代社學是第一次以官方的力量來為鄉里百姓提供眾多的教育機會,在中國教育史的發展上,實在不容忽視。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校園綠色音環境介入計畫對國小學童音環境行為及相關因素影響之研究-以北部某國小為例
    (2005-01-01) 董貞吟; 戴若蕾; 丁淑萍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校園音環境設施營造之個案研究-以北部某國小為例
    (2005-01-01) 董貞吟; 黃乾全; 王懋雯; 戴若蕾; 丁淑萍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班級綠色音環境教學介入對國小學童音環境素質因素及環境行為之影響
    (2006-01-01) 董貞吟; 戴若蕾; 丁淑萍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25 LYRASIS

  • Privacy policy
  • End User Agreement
  • Se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