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伍淑玉"
Now showing 1 - 1 of 1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國中生自尊、希望感、社會支持、生活壓力與心理健康之關係研究(2015) 伍淑玉; Wu, Shu-Yu本研究欲探討自尊、希望感、社會支持及生活壓力,與國中生心理健康之間的關聯,並檢視不同性別國中生的心理健康預測情形。研究對象為785位台灣國中生(男=364,女=421),所有參與者需完成一份由Rosenberg自尊量表、希望感量表、社會支持量表、生活壓力量表,以及正向心理健康量表組成的問卷。本研究分析結果顯示:中學階段男生在自尊、希望感的表現高於女生,亦有較高的心理健康;女生則是在社會支持的表現高於男生;不同性別所感受到的生活壓力,則無顯著差異。整體而言,自尊、希望感、社會支持與生活壓力,可共同預測66.5%的國中生心理健康。不同性別呈現相異的心理健康模式:在男性模式中,四個變項的預測力高低依序為:社會支持、希望感、自尊與生活壓力;在女性模式中,變項的預測力高低依序為:希望感、生活壓力、社會支持與自尊。然而,後續進行之多群組分析結果顯示:不同性別國中生的心理健康模式,其結構路徑未達顯著差異。 本研究之主要發現歸納如下: 一、自尊、希望感、社會支持及生活壓力,與國中生心理健康的五個面向,主要透過三組典型因素,達顯著相關。第一組典型相關顯示「自尊」、「希望感」,與心理健康之「樂觀進取」、「人際關係」兩個面向有密切關聯;第二組典型相關顯示「社會支持」與心理健康之「家庭和諧」面向有密切關聯;第三組典型相關顯示「生活壓力」與心理健康之「情緒平衡」面向有密切關聯。 二、自尊、希望感、社會支持及生活壓力,與國中生之心理健康有顯著相關;所有變項可共同預測國中生心理健康,達顯著水準。 三、希望感是一個強力的預測指標,對不同性別國中生之心理健康皆然。 四、不同性別國中生的心理健康模式,呈現相異的內在趨勢;然而,多群組分析結果指出:兩個模式的預測路徑,未達顯著差異。 五、與其他變項同時考量之下,自尊對國中生心理健康的預測力不如預期;自尊與心理健康之間,可能有其他變項的效果,削弱了自尊的影響力。建議未來的研究可進一步釐清這些因子與心理健康之間的中介、調節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