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sitory logo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All of DSpace
  • English
  • العربية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spañol
  • Suomi
  • Français
  • Gàidhlig
  • हिंदी
  • Magyar
  • Italiano
  • Қазақ
  • Latviešu
  • Nederlands
  • Polski
  • Português
  • Português do Brasil
  • Srpski (lat)
  • Српски
  • Svenska
  • Türkçe
  • Yкраї́нська
  • Tiếng Việt
Log In
New user? Click here to register.Have you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1. Home
  2. Browse by Author

Browsing by Author "侯米玲"

Filter results by typing the first few letter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刻畫十八世紀中法藝術交會-中國風設計圖冊研究
    (2020) 侯米玲; Hou, Mi-Ling
    十八世紀初中期在歐洲興起的中國風流行,其中作為工匠設計參考的中國風設計圖冊,是促成流行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國風設計圖冊往往是設計大師精心之作,不僅具有藝術價值,在當時也是一種奢華消費品及重要收藏品。為了型塑出中國風格,往往會參考當時皇家及貴族所收藏的中國版畫及中國外銷器物。本論文以「刻畫十八世紀中法藝術交會-中國風設計圖冊研究」為題,觀察與討論的面向包括法國十六到十八世紀以來,設計圖冊的風格演變,試著以宏觀的視野去了解十八世紀初中期盛行的中國風設計圖冊,是如何以傳承自十七世紀以來的主題,經由融合中國或東方元素,去創造出新的圖像。並試著釐清圖冊中所參考的中國圖像之來源。 再以物質文化研究的角度切入,將中國風設計圖冊視為手工藝術品,從生產與消費兩端,去建立起它的完整「生命履歷」。在生產方面,將探討其如何被製作?此牽涉到法國出版業的特權制度、出版商的特殊群聚場所,以及畫家、版畫家及出版商之間的合作關係。並有系統的介紹設計圖冊如何被運用在工藝品及室內裝飾上。在消費方面,將釐清贊助者或消費者對圖冊生產的品味影響、圖冊如何及在何處被購買與收藏?以及如何滿足市場、政治權力、社會文化等方面之需求。最後以跨文化消費角度,探討當時歐洲的圖書和圖冊是如何透過翻譯成為知識的來源、並檢視這些中國風設計圖冊如何從法國向歐洲主要國家傳播、協助各類工匠們製作中國風的裝飾及器物?設計師如何跨域製作?各國如何轉譯這些來自法國藝術家的設計圖等。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台灣七○至八○年代中國傳統繪畫類教學畫冊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暨美術研究所, 2015-04-??) 侯米玲; Mi-Ling Hou
    台灣在七○至八○年代,當經濟開始起飛之際,由於藝術類出版業的興盛、美術教育的普及、藝廊的興盛,及官方博物館與文忙中心的興建與藝術的推廣,促使台灣社會的藝術風氣達到前所未有的鼎盛。其中又以公私出版單位出版的藝術類圖書及教學畫冊,透過精美的印刷、平民化的價格,將中國傳統精緻繪畫廣為傳播、普及於一般民眾,對推動成熟的台灣藝術社會具有巨大貢獻。尤其是教學畫冊,它們透過負責編繪的老師的詳細繪畫步驟,利用圖書出版的管道,傳授精緻繪畫的技術,使人人有機會成為畫家。本論文試著從藝術社會學的角度,探討教學畫冊得以大量生產的可能原因,並觀察這些出版品的生產(出版者及繪製者)、類別及特色、讀者群,以及在當時所具有的功能及時代意義。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沈士充繪畫研究
    (2005) 侯米玲
    論文摘要 本論文以明末松江畫派大家沈士充的生平以及繪畫藝術作為研究重點。沈士充確切的生卒年不詳,但據存世畫作推斷其主要活動期間在明萬曆三十年(西元1602年)到崇禎六年(西元1633年)之間。 沈士充師事趙左與宋懋晉,早期交往的對象多為明末江南地區的官員、文人、書畫家。晚期交往的對象多為詩社之友,並與董其昌以及陳繼儒仍然保持密切的往來。其活動地點多在松江地區,晚期隱居於松江府城城南之亦郊居以及紅蕉館,並曾居於城西北之天馬山。 存世畫作約有一百件,再加上有文獻記載的五件,共有一百零五件。本論文將其存世畫作分為早期與晚期,分別於第三章以及第四章作深入的研究。從西元1602年到1633年這三十幾年間,沈士充的畫風在光宗昌泰元年(西元1620年)開始有明顯的改變,即出現較特殊的構圖:對角線構圖、傾斜地平面的出現。其中又以作於熹宗天啟五年(西元1625年)的《郊園十二景圖》冊,最具此特殊構圖之極致表現。再者,他在完成此冊之後,幾乎未再出現「仿古」作品或山水圖冊之作品,所以本論文擬以西元1625年作為沈士充前後期作品的分界:從西元1602年到西元1625年為早期,也就是沈士充約四十到六十三歲之間,放在第三章中作探討。從西元1626年到西元1633年為晚期,約六十四到七十一歲之間,將在第四章中詳細介紹。晚期的時間雖只有短短七八年的時間,但是作品約有六十件,佔全部作品數一半以上,足以作為晚期畫風的研究依據。早期繪畫受到趙左與宋懋晉的影響較大,並致力於繪製仿古與山水圖冊。於仿古圖冊上受到董其昌的影響較大,並曾為董其昌代筆。此時期以仿古與山水圖冊繪畫成就最高,立軸畫次之。晚期繪畫脫離兩位師父以及古人的束縛,充分表現出自己的繪畫特色。此時期似乎也與董其昌的畫風漸有不同,並且不再為其代筆。晚期以長卷繪畫有較高的成就,山水扇面次之。綜觀沈士充的繪畫特色,符合董其昌所推崇的前人的最高繪畫成就:「妍而不甜、縱而有法」,也正如文獻所記載的「清蔚蒼古、運筆流暢、格韻兼勝」。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25 LYRASIS

  • Privacy policy
  • End User Agreement
  • Se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