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sitory logo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All of DSpace
  • English
  • العربية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spañol
  • Suomi
  • Français
  • Gàidhlig
  • हिंदी
  • Magyar
  • Italiano
  • Қазақ
  • Latviešu
  • Nederlands
  • Polski
  • Português
  • Português do Brasil
  • Srpski (lat)
  • Српски
  • Svenska
  • Türkçe
  • Yкраї́нська
  • Tiếng Việt
Log In
New user? Click here to register.Have you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1. Home
  2. Browse by Author

Browsing by Author "傅學海"

Filter results by typing the first few letters
Now showing 1 - 20 of 51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CY Aqr, GP And, and BP Peg短週期變星的光度分析
    (2009) 李奇欣
    本次的研究,包含GP And, BP Peg, 和 CY Aqr等三顆變星最大亮度值的新觀測。並對每一顆變星些微的週期變化作光度曲線的分析。 較大震幅類型的盾牌座型變星GP And,脈動週期變化由O-C圖所導出新公式為Cnew = 2433861.5146+0.0786829154 × E+4.6 × 10-13 × E2 討論矮造父型變星BP Peg的光度觀測。由O-C圖推算出新的基調週期為0.10954410天。 而較長週期變化的變星 CY Aqr透過O-C圖的分析所得的週期為0.061038323天。CY Aqr受光與時間影響後的雙星參數值變化, 由CY Aqr的O-C圖推得K = 0.006, Porb = 49.8 years, e = 0.7, ω = -38.9 and 。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使用雙星觀測數據推算雙星軌道參數
    (2016) 蔣承峰; Chiang, Cheng-Fong
    摘要 如果能得知恆星的確切質量,便能推算出成分,並且推算出恆星的演化過程,進而得知此恆星何時與如何誕生,壽命多長,還有未來何去何從。而目前能最精確測得恆星質量方式便是由雙星軌道參數推算獲得。雙星軌道通常以另顆星為焦點之一繪出的橢圓形運行,如果他們正面面對我們,只需精確觀測即可得知軌道參數。但由於軌道平面通常不會剛好正面朝著我們,因此我們看到的通常是個歪掉的軌道,被繞行的恆星也會因此不在其焦點上。現有數以萬計的已觀測雙星,能定其參數的卻還有限,仍有大量的雙星待計算。大多數的方法需要先猜測部分的參數再予以計算,本篇試圖避免使用猜測步驟。在電腦能力遠勝於以往之後,本篇希望能藉由電腦的運算能力增快計算的速度,並且使此類問題不必再經由外國人之程式而得。 本校對雙星軌道觀測已有數次用中小型望遠鏡以散斑技術觀測經驗,並藉由影像重建對數十雙星分別算出一到四個觀測記錄,該讓這些觀測數據試著幫助此次軌道運算了。這次論文使用一個三步驟的程式首先用最小平方法,然後用Koval’skij-Olevi´c 方法求出半長軸、離心率與三個尤拉角,最後再用克卜勒方程式以三種方法算雙星掃過面積的近似值求出週期並以此求得近星點時間並將一次運算到底。首先以三個參考文獻使用之雙星檢驗程式,然後試著讓本校學長們嘗試觀測過之四十三個雙星加入計算並得知本程式能得以計算出軌道的條件與極限。資料點會從第四干涉星表找出我們觀測過雙星的觀測資料,算出結果將與第六干涉星表資料比對結果並分別畫出。   對四十三個雙星計算結果,本程式得到了十二個相當好的結果,其中部分也比較出本校學長觀測成果相當優異。七個還不錯的軌道,其問題大多在週期的計算。六個假軌道,是因為錯誤的觀測資料使原本無法算出也不該出現的軌道出現。而其他大約十八個未成功之案例,原因大多是觀測點不足或分布未能跨越超過180度,這也是假軌道之所以從無法算出一個橢圓變成出現一個彷彿像答案的結果關鍵所在,其他成敗的原因則有待繼續研究。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全國七十九年度高中地球科學實驗能力競賽天文部分試題及解答
    (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中心, 1991-05-??) 傅學海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利用Philips 840K及Andor iXon相機進行小角距雙星之散斑干涉觀測
    (2007) 顏易程
    在地面的天文觀測解析度受到大氣擾動的影響而受限,利用散斑干涉的觀測方法所得到短時間的曝光影像經過處理後可以穫得被觀測雙星的角距及方位角訊息。本研究利用商用相機及研究級的Frame transfer CCD進行觀測,兩次的觀測都在鹿林山天文台使用口徑1公尺的蓋賽格林式望遠鏡完成,並分別在2006年四月2~3日使用Philips 840K CCD以及2007年二月9-11日使用Andor iXon CCD取得14及21組雙星的影像資料。第一次觀測使用Castor做為參考星校準,第二次則是使用60公分間距的雙狹縫做像素對應角以及拉線式的方法做影像旋轉的校準。第一次在角距的量測誤差為0.017角秒,方位角誤差為0.89度,第二次的角距誤差為0.087角秒,方位角誤差為3.39度。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創意教學與模組
    (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中心, 2002-05-??) 傅學海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創意與培養創新能力
    (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中心, 2001-03-??) 傅學海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國中地球科學疑難問題解答
    (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中心, 1989-05-??) 傅學海; 林政宏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國際數學與科學教育成就趨勢調查2003(3/4)A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003-12-31) 張秋男; 邱美虹; 林碧珍; 林陳涌; 張俊彥; 張永達; 李田英; 曹博盛; 傅學海; 張美玉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國際數學與科學教育成就趨勢調查2003(4/4)A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004-12-31) 張秋男; 洪志明; 謝豐瑞; 林陳涌; 張俊彥; 傅學海; 譚克平; 楊文金; 洪有情; 邱美虹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國際數學與科學教育成就趨勢調查2003(I)A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001-12-31) 張秋男; 林保平; 張俊彥; 張殷榮; 張美玉; 李田英; 洪有情; 林碧珍; 傅學海; 洪志明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國際數學與科學教育成就趨勢調查2003(I)B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001-12-31) 張秋男; 張永達; 蔡文煥; 謝豐瑞; 曹博盛; 譚克平; 張殷榮; 洪有情; 林陳涌; 傅學海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國際數學與科學教育成就趨勢調查2003B(II)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002-12-31) 張秋男; 洪志明; 李田英; 林保平; 楊文金; 張俊彥; 謝豐瑞; 林陳涌; 傅學海; 洪有情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在疏散星團NGC663的兩個星野中搜尋短時間內能看到光度變化的變星
    (2010) 邵慶宇; Ching-Yu Shao
    疏散星團中的變星數量統計,可以用來認識與瞭解星團的演化狀態。本研究針對疏散星團NGC663中的兩個星野,使用短時間曝光、持續一小時的觀測,搜尋在數分鐘至數小時尺度內能看到光度變化的變星,作為初步統計之用。觀測在2003年8月9日晚上進行,使用國立中央大學鹿林山天文台1公尺望遠鏡配置V光度濾鏡,每幅影像曝光1分鐘,連續拍攝,持續約一小時,星野一得到57幅影像及星野二得到63幅影像。 每幅影像經過扣除暗電流、平場修正等標準程序,再以美國國家光學天文台所發展之天文影像處理軟體IRAF之DAOFIND、PHOT、點瀰散函數(PSF)進行擬合,獲得每顆恆星的座標與儀器星等。每幅影像中的恆星儀器星等,以參考星等(van den Bergh and de Roux, 1978)進行線性回歸擬合,轉換成V星等。兩個區域中可供分析的V星等範圍分別是12.5~19以及13.5~18.5。完成所有57幅與63幅影像之星等校準後,繪製每顆恆星的光度變化曲線(light curve,簡稱光曲線),以肉眼檢視每顆恆星之光曲線,找出亮度有變化的恆星。 本研究在疏散星團NGC 663及其附近區域中的兩個星野(星野一與星野二),一共發現9顆疑似變星,其中4顆恆星亮度呈現持續上升或下降的趨勢,其他5顆的亮度則屬於不規則變化。依據文獻,在NGC 663中已經發現了一些變星,在本研究的兩個區域中有16顆已知變星。其中一顆的光度在本次一小時的觀測中呈現變化。由統計的角度來看,依據文獻(Pigulski et al. 2001),在觀測得到的715顆恆星中確認了24顆變星,比例為3.36 %。而本研究中,兩個星野可供分析的共有1192顆恆星,已知變星佔的比例為1.34%,將疑似變星也列入統計,那麼變星的比例為2.10%,略低於3.36%。所以在疏散星團中搜尋短時間有變化的變星的可行性是相當高的。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地球科學之評量與分析
    (師資培育與就業輔導處, 1991-04-??) 林政宏; 鄭懌; 鄒治華; 毛松霖; 林楳嶺; 傅學海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地球科學疑難問題討論
    (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中心, 1996-01-??) 李春生; 傅學海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地球系統為整合主軸之多元化教學模組研究(I)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001-10-31) 張俊彥; 傅學海; 李春生; 鄒治華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地球系統為整合主軸之多元化教學模組研究(II)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002-12-31) 張俊彥; 傅學海; 鄒治華; 李春生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地球系統為整合主軸之多元化教學模組研究(III)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003-09-30) 張俊彥; 鄒治華; 傅學海; 李春生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太陽自轉與爆發日珥
    (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中心, 2003-10-??) 傅學海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太陽表面的活動
    (師資培育與就業輔導處, 1991-04-??) 傅學海
  • «
  • 1 (current)
  • 2
  • 3
  • »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25 LYRASIS

  • Privacy policy
  • End User Agreement
  • Se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