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sitory logo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All of DSpace
  • English
  • العربية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spañol
  • Suomi
  • Français
  • Gàidhlig
  • हिंदी
  • Magyar
  • Italiano
  • Қазақ
  • Latviešu
  • Nederlands
  • Polski
  • Português
  • Português do Brasil
  • Srpski (lat)
  • Српски
  • Svenska
  • Türkçe
  • Yкраї́нська
  • Tiếng Việt
Log In
New user? Click here to register.Have you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1. Home
  2. Browse by Author

Browsing by Author "劉冠麟"

Filter results by typing the first few letters
Now showing 1 - 5 of 5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1960年代前期中華民國對日外交之研究
    (2010) 劉冠麟
      戰後中國國民黨在台灣「以黨領政」,高唱反攻。在外交上堅持「一個中國」政策,極力維護其在聯合國的中國代表權。而日本則致力於擺脫戰爭陰影,進而追求獨立自主,在中國政策上採「政經分離」政策。與日本同屬自由陣營的國民黨如何考量兩者間的關係,而日本政府如何肆應,皆對戰後台日關係產生重大影響。因此,本文擬以1960年代前期的外交事件為例,嘗試究明兩國因中共問題而引發之爭執,以及國民黨的對日工作和宣傳在外交中扮演的角色。   本文除第一章緒論和第六章結論外,共分為四章。茲分述如下: 第二章〈反攻復國政策下之對日工作〉,第一節敘述韓戰後配合美國的遠東政策,中華民國政府在外交上採取積極與韓國、越南、菲律賓等反共親美的國家合作,試圖聯合上述國家圍堵中共之過程。第二節則詳述戰後國民黨海外工作的建立,透過「海外對匪鬥爭統一指導委員會」的指揮和部署,在各駐在國使領館內成立工作小組,結合外交、黨務、僑務以及情報等力量,在亞洲各地與中共進行鬥爭。第三節討論國民黨在日本和國內的反共宣傳,首先究明國民黨進行外交宣傳的最高決策機構之演變,至1960年後「總統府宣傳外交綜合小組」成為決策核心。整體而言,國民黨的對日宣傳成效不彰,主要以在日華僑作為對象,凝聚華僑對國民黨政權的向心力,對日本國內各大報則幾無影響。 第三章〈外交事件與反共宣傳—以1963年維尼龍廠案為例〉,第一節分析池田勇人內閣試圖擴大對中貿易之際國民黨對日本政府的態度,以及倉敷維尼龍廠案爆發後台日關係之發展。第二節則探討事件發生後國民黨如何運用宣傳支援外交,以達成其對日交涉目的。第三節則分析在國內的宣傳,內容以「以德報怨」為基調,國民黨視之為戰後台日關係的基本精神,大量出現在此次維尼龍案的宣傳中。 第四章〈外交事件與對日工作—以1963年周鴻慶事件為例〉。周鴻慶案為〈中日和約〉簽訂以來最嚴重的外交事件。本章透過對周鴻慶案相關檔案的耙梳,試圖釐清此案發生之全貌,並探討國民黨如何以該案試探日本政府的態度,以取得日本信守「一個中國」的承諾。第一節敘述國共雙方對周鴻慶的爭奪,與國民黨以擴大周案成為外交事件之經過。第二節探討「明正道」工作會報之成立和運作。該會報由駐日公使張伯謹主持,統一指揮外交、黨務、僑務、情報等工作,積極展開對日工作。其主要任務在結合日本自民黨內的反共人士,試圖在自民黨內向池田施壓。第三節討論「周漢和工作小組」的成立和運作。日方將周鴻慶遣返回國後,中華民國政府亦召回駐日公使和參事,台日關係達到戰後最低點。蔣介石遂下令陳建中在日主持「周漢和工作小組」,繼續進行對日工作。陳氏在日折衝之目的,在於透過各種管道促使日本政府派員赴台改善兩國關係。 第五章〈台日外交危機與吉田茂訪台〉,第一節分析吉田茂來台與蔣介石會談之內容,以及「吉田書簡」的形成和影響。同時,討論蔣介石和張群與吉田之聯繫,如何成為維繫台日關係的重要因素。第二節首先分析吉田訪台後,國民黨試圖加強與日本合作反共,於是與以岸信介為首的反共人士祕密組建反共同盟之過程。其次則討論在周鴻慶案結束後,國民黨如何改善、強化對日工作之缺點。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不同關節活動角度的阻力訓練對 肌肉適能和身體組成之影響
    (2014) 劉冠麟; Guan-Lin Liu
    問題背景:儘管多數教練與學者支持「全關節活動節角度」 (full range of motion, FRM)的阻力訓練原則,但是「限制關節活動角度」 (limited range of motion, LRM) 的訓練方式也獲得少數學者的支持。LRM的訓練在重量負荷上佔優勢,而FRM的訓練在總作功量上佔優勢,由於強度與運動量會影響神經肌肉系統的適應,不同關節活動角度的阻力訓練對肌肉適能與身體組成的影響值得去探討。目的:探討8周不同關節活動角度之蹲舉及仰臥推舉訓練對肌肉適能和身體組成的影響。方法:參與者為17位無阻力訓練經驗的健康男性大學生(年齡 21.8 ± 1.6歲,身高 173.1 ± 3.4公分,體重 69.4 ± 9.4公斤),在完成肌力測驗後配對分組,分別進行為期8周,每周2-3次(共22次)的全關節活動角度 (n=8,F組) 與限制關節活動角度 (n=9,L組) 之蹲舉及仰臥推舉訓練 (10RM,3組)。所有參與者在訓練前後進行FRM與LRM之蹲舉及仰臥推舉肌力測驗 (10RM) 、下蹲垂直跳、藥球推擲及身體組成的測驗。統計以二因子混合設計變異數分析比較2組別在訓練前後10RM肌力、下蹲垂直跳、藥球推擲及身體組成之差異,顯著水準定為 p ≤ .05。結果:8周的阻力訓練後,F組與L組在全關節和限制關節之蹲舉及仰臥推舉肌力、上下肢肌群爆發力皆顯著提升 (p< .05) ,但F組在全關節之蹲舉10RM肌力顯著大於L組,而L組則在限制關節之蹲舉10RM肌力的增加百分比 (20.0 ± 11.9% vs. 40.0 ± 13.3%) 、限制關節之仰臥推舉10RM肌力的增加百分比和15.5kg (28.6 ± 11.0% vs. 15.3 ± 10.1%) 和下肢肌群爆發力的增加百分比 (9.7 ± 5.9% vs. 4.7 ± 3.1%) 皆顯著大於F組 (p < .05) ;在身體組成方面,兩組別在訓練後肌肉量皆顯著增加,但組別間無顯著差異 (p > .05) 。結論:8周FRM及LRM的阻力訓練皆可提升健康男性大學生的肌力、爆發力和肌肉量,然而,LRM的訓練方式在增加限制關節之蹲舉及仰臥推舉肌力和提升下肢肌群爆發力的效果較FRM的訓練方式顯著;FRM的訓練方式僅在增加全關節之蹲舉肌力的效果較LRM的訓練方式顯著。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背通道改質對多晶氧化錫薄膜電晶體電性改善之研究
    (2017) 劉冠麟; Liou, Guan-Lin
    本研究首先探討通道層退火溫度,以及通道層沉積時的氧氣流量對於P型氧化錫薄膜電晶體的影響。通道層退火150oC時通道仍呈現金屬特性,而退火200oC後則顯示出有利於電晶體整流的半導體特性。此外,沉積氧化錫通道層時的氧氣流量越大有助於氧化錫晶粒成長,能夠提高元件的載子遷移率和驅動電流,但也因為晶粒增加使得漏電流增加,所以在沉積氧化錫時選擇合適的氧流量是很重要的。接著改變氧化錫通道層厚度,分別沉積6奈米、10奈米、15奈米的氧化錫通道層,其對應的載子遷移率分別為3.58 cm2V-1S-1、6.3 cm2V-1S-1、3.46 cm2V-1S-1,對應的開關電流比為1.58 x 103、9.55 x 10、6.21 x 10。由此現象我們可以了解到,通道層越厚通道層內的錫空缺就越多,導致電洞越多,且因為通道層厚度較厚,閘極控制能力下降,不足以排開電洞完全關閉元件。接著利用低溫氟電漿對氧化錫通道層進行改質,觀察氟電漿對氧化錫薄膜電晶體造成的影響。結果證實以氟電漿對通道層進行改質能夠改善氧化錫薄膜電晶體的漏電流。最後減薄氧化錫通道層厚度,並以退火溫度250oC、300oC、350oC進行通道層後退火,得到n型氧化錫薄膜電晶。本研究以通道層厚度6奈米為界線,當厚度大於6奈米之元件為p型氧化錫薄膜電晶體;當厚度小於6奈米之元件為n型氧化錫薄膜電晶體。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評Slack 著《鴉片,國家,與社會: 1924-1937 國民黨與販毒經濟》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2011-06-??) 劉冠麟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評Slack 著《鴉片,國家,與社會: 1924-1937 國民黨與販毒經濟》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2011-06-??) 劉冠麟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25 LYRASIS

  • Privacy policy
  • End User Agreement
  • Se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