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sitory logo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All of DSpace
  • English
  • العربية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spañol
  • Suomi
  • Français
  • Gàidhlig
  • हिंदी
  • Magyar
  • Italiano
  • Қазақ
  • Latviešu
  • Nederlands
  • Polski
  • Português
  • Português do Brasil
  • Srpski (lat)
  • Српски
  • Svenska
  • Türkçe
  • Yкраї́нська
  • Tiếng Việt
Log In
New user? Click here to register.Have you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1. Home
  2. Browse by Author

Browsing by Author "劉威成"

Filter results by typing the first few letter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數位遊戲結合 NFT 融入專題導向實作活動對學生基本心理需求、學習動機、學習表現及學習行為之影響
    (2023) 劉威成; Liu, Wei-Chen
    自我決定理論闡述當所處的學習環境若滿足學生的自主感、勝任感與關聯感三個基本心理需求時會產生自主動機,當學生被此種學習 動機影響時學習是快樂,且學習是更主動、表現是更好的。108 課綱 生活科技課程中的科技與應用主題讓學生透過專題導向(Project- based learning, PjBL)實作活動進行,活動中知識建構多採用講述教學,導致學生無法有效地應用所學知識至實作活動中,導致自主感、 勝任感與關聯感無法被滿足。此種情況下,也就造成學習動機低落, 學習表現不佳的情況。因此,本研究以自我決定理論為依據,滿足學生的自主感、勝任 感和關聯感三種基本心理需求為目標,採用 PjBL 策略實施課程,並 開發了一套數位遊戲,將其應用於專題導向的實作活動中。這款遊戲 不僅提供了學生許多自主學習和挑戰的機會,並運用了區塊鏈技術設 計了具有不同等級和價值的非同質化代幣(Non-Fungible Token, NFT), 作為學生競爭不同實作材料的獎勵證明。透過這樣的設計,學生在課程中的三個基本心理需求得到了滿足,同時也提升了自主動機和學習 表現。最後,研究使用行為序列分析,剖析學生在不同的學習動機和 認知狀態下產生的學習行為。綜合上述,本研究在生活科技課程中實驗組採數位遊戲結合 NFT 融入 PjBL 實作活動;而對照組採 PjBL 實作活動進行準實驗研究。 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學生的基本心理需求、自主動機與學習表現顯著 優於對照組;在學習行為方面,受到較佳的認知狀態和自主動機的影 響,實驗組學生表現出更多互動和建構的雙向行為。此結果進一步證 明了將數位遊戲結合 NFT 應用於生活科技 PjBL 實作活動能夠滿足 學生的基本心理需求以及產生更好的學習動機和學習表現。研究補足了以自我決定理論為基礎,在課程中結合了數位遊戲和 NFT 應用。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被動建立的價值—劉威成創作論述
    (2021) 劉威成; Liou, Wei-Cheng
    本論文描述、記錄了現代個人與群體的結構關係,並以此為概念創作、實踐。筆者自生活經驗體認到個體透過包裝進而建立形象、而被觀看。本文藉社群主義與現代性社會理論,建構出現代性生態模型,表述在科技、資訊影響下的現代社會關係。以觀眾心理學表述關係裡展演與接收的過程,依據觀眾的回饋給予反應,隨時轉變自身的狀態呈現。人們本能希望的擁有歸屬與認同,在觀看、被觀看關係之中尋求價值認定筆者將這樣的行為心理稱作「被動建立的價值」。對其提出四項特點進行探討,「認同建構」、「變動性」、「保護層」以及「商品化體現」,現代性社會中有良好、多元的資源展現自己,我們將自身轉化為商品,包裝、行銷。筆者以「青銅」為創作主軸,透過其特性和歷史意義對應人與群體的關係。青銅鏽蝕質地根據所處環境被塑造形成,賦予其新的價值認定,同時青銅器於歷史意義上具有給予地位、價值認定之象徵。本文作品以青銅質地與各不同載體轉化融合,擁有新的寓意表述,透過「青銅質地的再現與融合轉化」、「展演與中介表現」、「象徵與寓意」三點討論之。最後,筆者透過本文學理研究與作品梳理自身思想脈絡,接續概念與現代性社會觀點,在往後更深入、廣闊、持續地進行藝術創作。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25 LYRASIS

  • Privacy policy
  • End User Agreement
  • Se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