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劉宏怡"
Now showing 1 - 1 of 1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以解構主義的觀點探討後現代詩的視覺表現形式(2007) 劉宏怡本研究從近代哲學上的演變,結構主義轉為後結構主義、解構主義的現象,探討哲學理論、文學理論中的思維如何影響平面創作的表現。法國社會學家德希達(Derrida)及其跟隨者保羅‧德曼(de Man Paul )提出了顛覆傳統的思考與閱讀模式,進入屬於文本的內在差異性閱讀的解構主義時期,提高了讀者的重要性,重新開展了對於事物的認識,啟發了世人對於萬物的審慎態度。 視覺傳達作品中的解構思維,除了從哲學與文學中有所擷取外,在藝術與建築中也得到了足夠的養分,如藝術中的未來主義、達達主義,以及設計領域中的解構主義建築,皆具有解構的思維,而這些思維也都可作為視覺傳達作品的養分汲取來源。解構思維最早引入設計創作的是建築,解構主義建築在形式上顛覆了建築師對於建築的觀點,也對整個設計界造成震撼與驚奇,而這樣的改變也漸漸地影響了平面設計界,如David Carson的作品,David Carson主張No More Rules,顛覆了以往的所有規則,給予平面設計作品很大的衝擊。 解構主義並不追求所謂「原創性」,無所謂什麼第一部作品,一切都是互參文本,其主張參照舊文本,賦予新意義,從新的角度與觀點,給予舊文本新的面貌,故此論文與創作也基於此理由,採用文學中的後現代主義詩人夏宇的詩作(夏宇的詩作一發表便帶給當代詩壇極大的衝擊性,其詩作中所呈現出的拼湊、斷裂、混雜、詞不達意、遊戲性語言等等的特點,呈現出解構主義在文學上的表現特徵,因此採用夏宇的作品是有其目的性的),賦予其新的形式,不再僅只是使用文字傳達其背後意涵,而是以設計的觀點,以視覺傳達的手法重新詮釋文學文本。 本研究試從文獻中取得解構主義形式的表現手法,及由文獻與案例中所歸納出的解構主義作品所具有的意涵,將之轉化為視覺形式,表現出解構主義的內涵:多元與多義、意義的虛化、模糊性、隨機與偶然、去中心化與無中心,且採用拼貼、模糊、重疊、扭曲、零碎等手法呈現之,將文學作品透過視覺傳達作品表現出新的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