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劉心怡"
Now showing 1 - 3 of 3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單次個別解夢晤談之療效因子研究(2009) 劉心怡; Liu Hsin-yi本研究目的在探討單次個別解夢晤談對案主的療效與療效因子,在研究設計上,採取立意抽樣方式,邀請十一位經歷單次個別解夢晤談經驗者為本研究的參與者,以質性方式進行深度訪談。根據訪談所蒐集到的資料,以紮根理論方式進行資料的分析與統整。 研究結果發現單次個別解夢晤談的療效內涵可分為以下兩大類:(1)「增加了解」:包括夢境的了解、解釋、對於夢得到正向的態度、解夢方法的學習、覺察的獲得、新意義的獲得、新觀點的獲得和他人觀點的獲得等八項療效;(2)「改變關係」:包括催化行為改變、情緒的改變、想法的改變、行為的改變、問題的解決、對自我的肯定與自我統整等七項療效,合計共十五項療效。 單次個別解夢晤談的療效因子可分為:(1)「夢與個人各方面的連結」:包括個人與夢的關係、對夢的正向態度、專注於夢、夢境與關注議題的連結、情緒的宣洩、情緒的經驗、情緒的了解以及夢境與現實生活的連結等八項療效因子;(2)「夢境經驗與個人經驗的探索」:包括生命經驗的整合、解夢經驗的累積、諮商經驗的累積、個人經驗的自我揭露、自我探索的動機、夢境隱喻的聯想、解夢者的幫助、關於夢得到其他人觀點與回饋等八項療效因子;(3)「解夢晤談歷程裡的信任」:包括諮商專業的信任、對人的信任、倫理保密的放心、安全的晤談氣氛、信任的諮商關係、解夢者的同理接納、合作的諮商關係、晤談的架構性、晤談內容不受限和解夢者的技巧等十一項療效因子;(4)「不同視野的啟發」:包括希望感、產生新意義、現實感與自我賦能等四項療效因子。Item 國中生歷史理解之研究(2006) 劉心怡近年來,受到英美學界之影響,台灣的歷史課程改革轉趨重視學童歷史思維能力之培養,諸如:九十學年度起新施行的「九年一貫課程」及二○○五年方公布的「普通高級中學歷史課程網要」。然而,過去台灣在歷史教學實徵研究風氣並不興盛,亦少有學者針對學生的歷史理解能力進行探究,進而提出符合其心智能力歷史教材或教學方法。本研究乃以「國中生之歷史理解」為題,進行探究。 本研究之目的如下: 一、探討歷史理解作為歷史教育目的之相關學說; 二、瞭解歷史理解之相關研究; 三、進行國中生歷史理解之實例研究,並以分析其結果; 四、根據研究結果提出相關結論與建議。 本研究為質性取向,以半結構式的訪談為主,輔以觀察、反省札記等方法,研究對象為台北市某國中二年級整班學生。所得的訪談資料轉譯為逐字稿後,加以分析討論。 經過以上探討,本研究在受訪學生之歷史理解方面獲致下述結論: 一、對於歷史學科本質認知不足; 二、輕視學習歷史之價值; 三、歷史敘事知識之多寡和歷史思維能力未必成正比; 四、影響歷史理解之管道主要為學校教育。 基於上述結論,本研究針對「課程與教學」及「後續研究」方面 提出若干建議,備供參酌。Item 客家文化融入視覺藝術課程之行動研究-----以台中縣東勢國中為例(2008) 劉心怡; Hsin-yi Lyu摘要 本研究目的是以客家文化賦予傳統文化的意義,並配合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視覺藝術課程的素養能力指標規劃一個適合擁有客裔文化背景的國中視覺藝術課程,希望在同時兼顧歷程與創作表現下探討32名客裔族群國中階段學生對於視覺藝術的學習與課程應用的成效,並確立客裔族群認同客家文化的特性在東勢地區國中學生視覺藝術學習過程中的具體表徵及實踐價值。研究結果如下: 一、研究結果證實研究者所規劃之視覺藝術課程可實際應用於國中之教學情境,並能同時兼顧歷程與創作表現。 二、32名國中階段受試者經由8週之視覺藝術的學習課程後,客裔身分學生對客家文化有加深之實質效果,而非客裔身分學生對客家文化不但有更多的認知,且對客家文化之認同與尊重也相對提升。整體而言,視覺藝術的學習課程讓32名國中階段受試者對客家文化更加認同與認識。 三、學生在接受視覺藝術課程與參與客家慶典活動後,其作品由單調且抽象的圖案轉變成濃厚的客家文化色彩與更趨豐富之文化內涵。此外,學生不但將客家文化的認知表現於畫面中,更懂得利用色彩去呈現客家文化的特色。故本研究所設計之視覺藝術課程,不但統合學生對客家文化意涵之認知,更讓學生有能力以實作作品具體呈現客家族群之特色。 關鍵詞:視覺藝術、客家文化、行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