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劉欣怡"
Now showing 1 - 5 of 5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國民中學綜合活動領域實施多元評量之探討(2012) 劉欣怡; Liu Hsin-Yi本研究的研究目的在於了解國民中學綜合領域教師實施多元評量的情形,探討教師對多元評量態度、多元評量實施困難與專業成長需求為何。 本研究係用自編「國民中學綜合活動學習領域實施多元評量調查問卷」進行問卷調查法,以桃竹苗地區公立國民中學綜合領域教師344人為研究對象。以統計軟體SPSS 18.0版進行敘述統計、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薛費事後分析以及皮爾遜積差相關分析,本研究獲得了以下的結論: 一、國民中學綜合領域教師實施多元評量情形: 國民中學綜合領域教師實施多元評量情形良好,以「評量內容多元」面向實施情形最佳,而「評量人員的多元」面向實施情形尚待加強。大部份教師曾經使用六種以上評量方式於綜合活動課程。有高達九成以上教師曾經使用作業、報告以及實作為評量方式,有七成以上教師,從未使用鑑賞評量,近九成老師從未使用晤談評量。綜合領域教師對於多元評量態度,大部份抱持著正面肯定的看法。在實施多元評量方面較少感到困擾,主要的困難來源為「班級人數過多」,以及「每週授課時數過多」,大部分綜合領域老師認為多元評量專業成長是重要的。 二、個人背景分析方面: 國民中學綜合領域教師在個人背景變項(教育程度、教學年資、兼任職務、在學是否修習教學評量相關課程、三年內參與教學評量研習情形、是否兼任其他領域授課)在實施多元評量各面向的差異性與相關性分析 (一)實施多元評量方面:三年內有參與教學評量相關研習者顯著優於未參與者;合科教學,採2+1排課者,優於分科教學,每科1節課排課者。 (二)在多元評量態度方面:三年內有參與教學評量相關研習者,顯著較未參與者更正向。 其餘個人背景變項在實施多元評量、多元評量態度、多元評量實施困難,以及多元評量專業成長需求上,未達顯著差異及相關。 最後,依據研究的結果,對綜合領域教師、學校、教育相關單位,以及未來的相關研究提出具體建議,作為往後推動多元評量的參考。Item 家用燈飾之綠色設計策略與應用(2010) 劉欣怡科技與工商業的高速發展,導致生態破壞與地球資源損耗。環境保護的意識漸耕植企業界與消費者心中,倡導符合環保的規範與檢驗的綠色產品,減少對環境的傷害與衝擊。隨著這股綠色潮流,照明技術也逐漸朝開發省能源的綠色燈具。本創作研究以綠色設計角度出發,探討燈飾產品之綠色概念的應用與轉化,進一步導入個人創作概念,實行綠色燈飾之設計。 本研究由問卷調查分析綠色設計策略,以40款家用燈飾為案例研究對象,進行產品策略與表現方式的探討。將案例分析結果延伸至個人創作,最後發表個人創作並提出建議,期能提供日後相關設計人員燈飾設計時之參考建議。案例分析結果顯示:(1)運用低環境衝擊材料占燈飾設計的比例最高;而針對提升物流運輸的設計方式,所占的比率為最低;(2)不同燈種對於設計策略的抉擇沒有明顯固定的模式;(3)回收類型燈飾的設計策略方向,主要以選擇低環境衝擊材料與注重產品屆齡的再利用性作為產品開發之設計訴求。本設計創作分別採用低環境衝擊材料與注重產品有效週期作為構想發展的主軸,設計出Cloud、Float、Spin三款燈飾。本創作結果發現:低環境衝擊材料可選擇具回收性、可再生的塑膠材質,以維持產品的穩定性。提升產品的有效週期之方式,可著重於材質特性的掌握和提供產品的組合變化。由創作過程發現,透過結構式造型設計,對於改善產品的物流效能也有所助益。結構式的燈飾可有幾種作法:(1)五邊形的幾何形結構,增加產品多變的造型;(2)片狀的組裝設計方式,精簡產品在物流運輸中占用的體積,同時易於產品易拆卸、組裝;(3)搭配透光材質,使產品呈現豐富的層次性與空間感。Item 漢語「好」字句的語義、語法和篇章探討:兼談「好」重疊式的功能(臺北市:臺灣華語文教學學會, 2009-06-01) 劉欣怡; 陳俊光Item 漢語「好」的多視角分析與教學應用(臺北市:華文世界雜誌社, 2009-12-01) 陳俊光; 劉欣怡本文以Halliday的概念、篇章與人際三大語言純理功能爲分析架構,並以自然語料爲驗證基礎,分別爲「好」在語義、篇章和語用層面所呈現的多元現象進行論述,並嘗試將語言各層面之間的多元化現象做一聯繫統合。本文首先從概念層次出發,從詞性和語義,對漢語「好」進行基礎分析。其次,在篇章層次,首先分析「好」在語法化後所產生的句內的銜接功能,再進至其跨句的會話功能,可充當「話題/話輪改變或結束」的篇章標記。此篇章標記的形成與「好」在概念層次中的「完成義」與「變化性質」相關。當「好」進入了人際互動層次時,所表達的並非命題意義,而是根據不同語境而產生不同的情態意涵。本文根據相關的語用理論,探討「好」的不同語用功能,包括「掌控發言權」、「同意」、「知曉」、「反話」、「央求」等。此外,本文亦從篇章層次的對比焦點,來探究「好」重疊式的語言現象。最後,本文結合多層面的分析成果,提出相關之教學建議。Item 漢語「好」的語義、篇章、語用分析及教學應用(2009) 劉欣怡; Liu Hsin-I「好」一個字包含多種語義,《現代漢語八百詞》列出十種不同的語義,語義複雜且具多種功能。因此,本論文根據Halliday(1985,1994,2004)的三大語言純理功能,包括概念功能、篇章功能與人際功能為架構進行「好」的語義、篇章和語用功能分析。 在Halliday的架構之下,主要為語義、篇章和語用等層次,藉由分析「好」的句法分佈及歷時語義來輔助釐清「好」各義項之間的關係。釐清的過程中,將各個「好」安置於不同的層次,即從概念層次出發,銜接至篇章和人際互動層次,將「好」在此架構中有一整體的呈現。 篇章功能層次,本文以會話言談口語語料來分析「好」的話語功能,從「好」在複句內銜接功能出發,至「好」在會話結構中,表示「預示話題/話輪狀態改變」的「段落標記」,此與「好」在概念層次中表「完成」具「變化/改變」性質相關聯。會話中的「好」可引出新話題或預示話題轉換,繼續下一個話題,或推進相關話題,也可能表示話題的結束,隨著在話輪中位置(開始、中間和結束處)的不同相應產生細微不同的功能。 人際互動功能層次,當「好」進入了人際互動層次時,其依語境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情態,「好」所承載的不是命題意義,而是為話語提供可理解的信息,即「話義」。本文根據Austin(1962)的言語行為理論和Searle(1975)的間接言語行為理論和Leech(1983)的禮貌原則來探討「好」的人際互動功能,包括「宣告或重新宣示目前說話的主權」、「應答功能」、「應允、接受、贊同、讓步」、「表反話」和「央求」等,此等功能的核心在於尋求禮貌原則中的「一致原則」,此為「好」在人際互動層面的核心參數,隨著不同語境,產生不同的語用功能。此外,並探討「好」句式與間接言語行為之間的關係。 此外,本文嘗試以篇章和語用角度分別探究「好」重疊式及狀態動詞重疊AA式,篇章層面透過對比焦點、語用層面透過「主觀量」與「預期值」來重新審視朱德熙認為狀態動詞重疊式在不同句法位置產生程度增強或減弱此一語言現象。最後,本文結合多層面的分析成果,提出相關之教學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