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sitory logo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All of DSpace
  • English
  • العربية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spañol
  • Suomi
  • Français
  • Gàidhlig
  • हिंदी
  • Magyar
  • Italiano
  • Қазақ
  • Latviešu
  • Nederlands
  • Polski
  • Português
  • Português do Brasil
  • Srpski (lat)
  • Српски
  • Svenska
  • Türkçe
  • Yкраї́нська
  • Tiếng Việt
Log In
New user? Click here to register.Have you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1. Home
  2. Browse by Author

Browsing by Author "劉滄龍"

Filter results by typing the first few letters
Now showing 1 - 20 of 39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一理」或「分理」?--戴震對程朱理學的反省
    (國立中央大學出版中心, 2010-10-01) 劉滄龍
    程朱「理一而分殊」的論述以二元形上學為前提,「理一」和「分殊」的關係是以超越的同一性涵攝經驗的差異化。戴震的氣一元論則肯定「分理」作為陰陽之氣的個體化原理,經驗的差異化區分同時就是道生成變化的內在法則。戴震的「分理」說預設了一套由氣的論述所構成的內在的形上學。「一氣」和「分理」並非形上實體和經驗理則的區分,「分理」的個體化原理就是「一氣」變化流行的內在理路。然而戴震氣一元論的「分理」論述,雖然更重視差異性與歷史性,他的詮釋策略卻是保守的復古主義。他主張在詮釋儒家經典時不能摻雜佛老,強調經典詮釋的純正性與文本的客觀意義。戴震想要排除在歷史過程中所產生的語言與哲學的影響,返回儒家經典的「原意」。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主體的「內在多元性」——尼采系譜學與跨文化思考
    (2013/08-2014/07) 劉滄龍
    尼采的系譜學檢視那些由特定權力所建構的「生活方式」(Lebensform)、通行有效的價值與信念。系譜學的歷史書寫可以引發批判的力量,「自我」及其「生活方式」的轉化於是可能。本計畫將探討尼采系譜學所涉及的主體批判、權力理論,及其所蘊涵的「哲學工夫」。系譜學作為批判的歷史書寫包含了一種新的自我理解,亦即主體的「內在多元性」(subjekt-interne Pluralität)。本計畫的第二項工作即試圖討論,倘若「主體的內在多元性」及新的自我理解的確可能,我們是否能據此提出「跨文化主體」的概念?我們將以尼采系譜學與王夫之關於「氣」、「工夫」的思考為例,來探討哲學作為「習練」(Übung)、「生活方式」所具有的當代意義。由內在多元的主體所操練的「哲學工夫」,在肯定差異當中自我轉化,這將導向自我與世界所構成的「纏結」(Ineinander)關係。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以道觀之」——《莊子》思想的「觀」
    (2023) 楊傳晧; Yang, Chuan-Hao
    本文意在探討《莊子》思想中的「觀」,這「觀」不只是「感官」或是「認知」層面,更多則是觀照於人間世的「人我關係」的相爭相軋,如《莊子》觀照到世人「自我觀之,仁義之端,是非之塗,樊然殽亂」所以形成「儒墨之是非」的亂世,故〈齊物論〉「彼是莫得其偶」,〈秋水〉「以道觀之,物無貴賤」,皆闡釋如何從「自我觀之」而「以道觀之」的整全觀看「物我」,因此物我和諧。筆者就依照「觀照對象」推展論文,發展三個面向:「觀我」、「觀物我」、「觀命」。在「觀我」的脈絡,對於「自我」的構建,往往從「官能」的接受,進入「心知」,最後化為「成心」,看似保障一個確實的「我」,卻只是在成心之作用下固化的我,更導致物我主客關係的分野更加對立,進而闡發《莊子》「虛化」工夫,讓固化的「思維」與「彼我」得有流動容納的空間。在「觀物我」的脈絡,在於「物我溝通的和諧」,我的虛化,得以遊於物我之間,當中的接物感物,就在「氣情」的通達與否,互滲共紐,相互肯認的持續感受,才得以通向彼此物我無傷。在「觀命」的脈絡,命作為強大的他者,在於「不得已」、「不得不」、「無可奈何」的對於遭遇無所消解,然而《莊子》非言「命定」而言「命之行」,當中「命」具有「變化更新」的可能性,相應於「天」的動態性,所以筆者於此脈絡下藉以推展出「以不解解之」——「懸解」,作為與時推移的消解之道。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來自教養的天性--從「生成」的角度論戴震的人性與善
    (南華大學哲學與生命教育學系, 2011-07-01) 劉滄龍
    本文以「生成」(becoming)的角度詮釋戴震的人性論與善論。戴震認為先天善性要在後天的經驗學習中發展實現,因此,天性和教養具有互相形塑的內外關係,換句話說:「天性來自於教養」。戴震並不以孤離於經驗的超越本心作為善的唯一根據,他主張人的天性當中所涵具的善性要在個體不斷透過教養與學習的過程才能實現出來,因此天性和教養具有互相形塑的內外關係。筆者將從戴震對宋明儒批評的論點中描繪出戴震自己的思路,並設法證明本文的主張:戴震是以「生成」而非「存有」(being)的觀點來詮釋人性與善,換言之,善來自於有教養的天性。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古典儒家情性論的文化哲學意涵——以「性自命出」為核心
    (2009-03-01) 劉滄龍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善來自於天性還是教養?——戴震的生成人性論
    (2009-09-01) 劉滄龍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尼采的系譜學與跨文化思考
    (2010-11-12) 劉滄龍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從「隱喻」到「權力意志」:尼采前後期思想中的語言、認識與真理
    (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 2013-01-01) 劉滄龍
    尼采於1873年寫就的未出版論文〈論非關道德意義下的真理與謊言〉在其哲學思想的成形歷程中佔有特殊的地位,它展示了尼采早期思想中語言與詮釋、認識與真理、藝術與哲學的內在關聯性。該文主張:「隱喻」(Metapher)標誌著人類根本的詮釋活動,理性的認識能力也不外乎身體此一詮釋性的存在所引發的「構造隱喻的驅力」(Trieb zur Metapherbildung)。「隱喻」不僅是掌握尼采早期思想的關鍵概念,我們還可以它為線索來聯繫散佈在尼采早期未出版著作中的相關見解,並把這些觀點與尼采思想成熟期所提出的「權力意志」(Wille zur Macht)的理論勾連起來,以說明貫穿前後期思想發展的內在理路。因此,本文主張「隱喻」是「權力意志」的理論前身。在早期思想中「隱喻」被當成語言與思考的運作機制,到了「權力意志」則擴展為更全面的生命詮釋原理,主體的內在多元性得到了完整的表達。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從李翱的性情思想看儒道的交涉歷程
    (臺灣宗教學會, 2011-12-01) 劉滄龍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性自命出>的情性論與禮樂觀
    (鵝湖月刊社, 2011-03-01) 劉滄龍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戴震氣學論述的儒學重構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2008-12-??) 劉滄龍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戴震氣學論述的儒學重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2008-12-01) 劉滄龍
    戴震在其主要著作《孟子字義疏證》中以氣學的進路重構了儒學,也改寫了孟子的身體觀。氣學進路的儒學重構預設了自然主義一元論的立場(理氣一本、性才同源),藉此反對程朱理氣二分的形上架構。戴震主張規範的必然性就在自然之中,他批評程朱「離人而空論夫理」,反對從超越而同一的理來說明規範的基礎。氣化的身體對戴震而言並非與精神相對反的概念,就像欲望未必與理性相對;氣化的身體本具必然的理則,欲望的合理表現便是理性。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戴震的氣化人性論(III-I)
    (2009/08-2010/07) 劉滄龍
    本計畫將分別從出土文獻與斯賓諾莎哲學兩個研究視角討論戴震的「氣化人性論」。從 湖北荊門的郭店楚簡〈性自命出〉、〈唐虞之道〉等篇看來,戴震「以氣論性」的思路與 戰國中期的儒者遙相呼應。戴震的「氣化人性論」志在返回他心目中的孔孟之道,而他 對孟子的詮釋無意間卻回到了孟荀之前儒者的人性觀點。於是戴震引用〈樂記〉的「血 氣心知」作為人性論的核心概念,亦非偶然,他以氣學的進路重構儒學,正好暗合了孔 孟之間儒者「即生言性」的思路。為了追溯戴震「氣化人性論」在先秦儒家的思想譜系, 筆者將考察戴震的《中庸補注》如何詮釋子思的思想,並且對比此一詮釋與竹簡中「道 始於情」、「情生於性」、「節脂膚血氣之情」等從自然生命來理解性的觀點。為了進一步 在理論上闡釋戴震的「氣化人性論」,筆者將借用斯賓諾莎哲學,思索戴震氣學進路的 人性論如何調解理性和情欲之間的張力問題。斯賓諾莎從連續性的發展觀點詮釋身體∕ 心靈、欲望∕理性、自然∕必然的相互關係,除了化解笛卡兒身心二元論的難題,也立 足於自然人性論思考欲望、幸福與德性的關聯。若能暫時懸擱東西方哲學在問題意識上 各自內在脈絡的獨特性,戴震的「氣化人性論」可以藉由斯賓諾莎的身心理論及自然哲 學得到新的反省線索。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戴震的氣化人性論(III-II)
    (2010/08-2011/07) 劉滄龍
    本計畫將探討戴震氣化人性論據以展開的方法論基礎,《孟子字義疏證》所包含的 儒家經典詮釋原則將是主要的討論課題。戴震在他的代表作《孟子字義疏證》一書,分 別對於「理」、「天道」、「性」、「才」等字詞採取了語文學與哲學的同步進路替《孟子》 進行考証與詮釋工作。此書可看做是戴震建立了自己的哲學體系後,對於程朱理學的回 應與批評,而回應的方式在體例上仿擬了朱熹的學生陳淳所作的《北溪字義》。戴震不 能滿意陳淳的字義論述在方法上的缺憾,而這也是朱熹等宋儒的共同缺失(「鑿空」), 所以他的書名除了「字義」的論述之外,還要對於自己所申述的字詞意涵,輔以考証的 方法來會通古書的義理,於是而有「疏證」以加強字義論述的古典文獻根據。「字義疏 證」意圖先奠定語文學的基礎才發展哲學論述,所以他主張回到經典自身的語文脈絡來 詮釋經典(「以經解經」)。然而,從詮釋學循環的角度來看,戴震似乎只片面地強調了 從字義到文意到義理的階序,而忽略了在字義理解的階段很可能早已滲透了從義理層次 而來的先行領會。以當代西方詮釋學的眼光來看,「字義疏證」作為一種經典詮釋方法 固然有相當程度的侷限性,然而由此樸質的方法所展開的思想卻包覆著「哲學∕歷史」、 「差異∕同一」、「文本∕生命」等重重複雜的辯證關係。戴震的經典詮釋方法標誌著典 範的轉移,其意義或許並非單純地「從宋儒的哲學過渡向清儒的語文學」(from philosophy to philology),有可能更是種具有理論潛力的「寓哲學論述於語文學方法」(philosophy in philology)。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戴震的氣化人性論(III-III)
    (2011/08-2012/07) 劉滄龍
    本計畫以「生成」(becoming)的角度詮釋戴震的人性論與善論。戴震認為先天善性要在後天的經驗學習中發展實現,因此,天性和教養具有互相形塑的內外關係,換句話說:「天性來自於教養」。從「天性來自於教養」的觀點出發,筆者檢視戴震如何在批評宋明儒者的論點中呈顯出他獨特的理論:不斷在生成中實現的人性。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承認自然 ──霍耐特承認理論與王夫之氣的思想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2017-06-??) 劉滄龍; Liu, Tsang-long
    本文討論霍耐特交互承認理論中的共感,同時與王夫之氣的思想對話,以便探究「承認自然」的課題。霍耐特的承認理論涉及人與自己、與他人及與自然的承認關係,主張共感的承認優先於認知。他雖然考慮到對於人類以外的世界也懷有一種先在的承認態度,但卻是以間接的方式,某種程度化約到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關係來談承認自然。我將試圖在霍耐特承認理論的框架下,一方面吸納他論及人的交互共感的理論優點,另一方面則藉由王夫之氣的思想中能夠整合自然與社會關係的洞見,來補充霍耐特理論較為薄弱的環節。同時,也返回到法蘭克福學派第一代理論家班雅明與阿多諾論及的「氣韻」(aura),由美學的進路來探討在共感的承認關係中人的自我理解為何與自然有關。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李翱的性情論與儒道交涉
    (2010-10-30) 劉滄龍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欲望、幸福與德性——戴震與斯賓諾莎
    (2008/08/01-2009/7/31) 劉滄龍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殷海光與徐復觀政治思想論爭
    (2020) 張珮蓉; Zhang, Pei-Rong
    本文題為「殷海光與徐復觀政治思想論爭」,主要以殷海光與徐復觀在1954年和1957、1958年間,於《自由中國》與《民主評論》上所進行的隔空筆戰為研究對象。據此,本文分為五個章節,除第一章緒論與第五章結論外,其中第二到四章,是本文的主要論述內容。 本文在第二章先闡述1957、1958年間,殷海光與徐復觀源於對待「中國傳統文化」的立場不同所進行的論爭過程,也分述他們二人如何看待「傳統」,如何衡量「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本文認為他們二人對「傳統」的不同看待方式,決定他們二人面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自信程度,同時,也影響他們二人對於「自由」、「民主政治」的思考方式。因此,本文在第三章中接著回顧1954年間,殷海光和徐復觀源於對「自由」的不同看法所展開的另一場論爭,文中主要就他們二人對於「政治自由」和「道德自由」、「個人自由」和「國家自由」的不同立場進行梳理。本文認為,由於他們二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信任程度不同,因此殷海光能夠只就「政治自由」和「個人自由」作出清晰直接的描述,但徐復觀卻更看重「道德自由」與「國家自由」所能提供的內在聯繫與群體力量,縱然這部分他們有不同主張,但都同樣希望「自由」的價值,能被更好的落實在現實生活中,而這點也表現在他們對於施行「民主政治」的態度上。本文在第四章中,就呈現出殷海光與徐復觀在不同的立場基礎上,如何思考「民主政治」,並認可「民主政治」的價值,此外,也提供他們二人對於「民主政治」問題的回應,從而確立他們對於「民主政治」理念的肯定與期盼。 本文從這兩場筆戰中,呈現出殷海光與徐復觀對於「自由」和「中國傳統文化」的不同思考方式,並在這樣的基礎上,提及他們對於「民主政治」的思索與期盼,總結來說,本文認為他們確實存在某部分的相異思考模式,但仍有相似的目的存在,並且就本文觀察,殷海光的思考邏輯往往比較有助於眼前現況,但徐復觀的思考層面也較為廣泛,看來其實更有益於未來存續,若能讓他們二人擁有一場更心平氣和的交流,於社會應該更有助益。此外,本文也在正文之後,藉由這些討論,於附錄中帶入與今日臺灣相關的社會政治議題,並對幾個議題作出一點個人回應,以期本研究最後能給予臺灣社會一些微薄的回饋。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淡勢之間--氣、力量美學與文化轉化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2015-03-01) 劉滄龍
  • «
  • 1 (current)
  • 2
  • »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25 LYRASIS

  • Privacy policy
  • End User Agreement
  • Se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