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sitory logo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All of DSpace
  • English
  • العربية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spañol
  • Suomi
  • Français
  • Gàidhlig
  • हिंदी
  • Magyar
  • Italiano
  • Қазақ
  • Latviešu
  • Nederlands
  • Polski
  • Português
  • Português do Brasil
  • Srpski (lat)
  • Српски
  • Svenska
  • Türkçe
  • Yкраї́нська
  • Tiếng Việt
Log In
New user? Click here to register.Have you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1. Home
  2. Browse by Author

Browsing by Author "卓俊伶"

Filter results by typing the first few letters
Now showing 1 - 20 of 134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5-12歲女童接球動作發展的年齡差異
    (中華民國體育學會, 1998-12-01) 楊梓楣; 卓俊伶
    在動作發展的研究中,常以單一測驗情境來檢測動作技能,就動態系統的觀點而 言,個體、環境、和工作等三個限制的交互作用會影響個人的動作表現,所以單一測驗情境 的檢測結果能否代表個體真正的動作發展層次,頗值商榷。因此,本研究旨在檢驗:問題( 1 )不同環境限制下, 其動作發展的年齡差異為何﹖問題( 2 )在何種的環境限制下,所 得的動作發展趨勢, 最適於標示出接球動作發展的年齡差異﹖本研究之假說為:( 1 )在 不同環境限制之下,隨著年齡增長動作發展的層次也隨之增進; ( 2 )環境限制難度越高 ,動作表現的層次越低。48 名國小女童為實驗參加者,依照年齡分為 5、7、9、11 歲四組 ,分別錄影其接四種不同直徑( 7、17、27、37 公分)但重量相同( 500 公克)的球各 5 次之動作,根據修正後接球動作發展層次表進行評分,經評分者內與外之信度考驗後,再以 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與敘述性頻次統計分析後,發現:不同的環境限制會引發不同的動作型式 ;動作發展的年齡差異亦不相同,其次是四種球中以相對較大球最能引發最佳動作表現,最 適於標示出接球動作發展的趨勢。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下課時間身體活動類型與物理環境垂直距離的探討
    (2014) 陳美貞; Chen,Mei-chen
    本研究旨在探討教室不同樓層與校園中活動區域之距離對國中學生下課時間身體活動類型的影響與差異。首先透過參與觀察,初步瞭解桃園縣某國中教室在不同樓層的學生下課時間從事身體活動之態樣,作為問卷調查問題設定之依據,接續抽選該校一至三樓各樓層一個班的學生參與問卷調查之後再採立意取樣,選取教室位於該大樓一至三樓各樓層男女學生各一位,參與半結構式訪談。結果發現:(一)各樓層學生下課時間身體活動地點與類型,隨樓層升高而有不同態樣;教室樓層越高,下課時間在教室、走廊從事靜態之聊天、睡覺活動者比例越高;教室樓層越低者,下課時間至動態區進行動態身體活動者比例越高;(二)活動空間與設施近便性影響學生下課時間身體活動意願與類型;水平距離與垂直距離直接影響國中學生下課時間身體活動類型,但垂直距離影響國中學生下課時間選擇身體活動地點之意願較水平距離影響程度高。尤其,受空間特性影響,教室與走廊可提供空間有限,同學在此空間中易偏向從事靜態之身體活動類型。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不同情境干擾對自我配速動作空間準確性及錯誤偵察能力學習的影響
    (中華民國體育學會, 1998-07-01) 張智惠; 卓俊伶
    本研究更改Sherwood(1996)的研究中有關測量錯誤偵察的設計,進一 步檢驗不同情境干擾程度對自我配速動作空間準確性及錯誤偵察能力學習的影響。 實驗參加者為三十二名女性,平均年齡20.9歲(標準差2.4歲),隨機分派 到集團/集團、集團/隨機、隨機/集團及隨機等四組中。實驗動作為 自我配速的線性直臂外移之後被動折返動作。經混合設計二因子變異數分析及 杜凱氏法事後比較,結果顯示在獲得期,集團組別的動作準確性(AE)及錯誤 偵察(│O-S│)能力的表現,高於隨機組別。在保留期,集團組別的動作 準確性衰退情形較隨機組別顯著,而在錯誤偵察方面則各組在立即保留期的衰 退情形皆達顯著。因此,在本研究的限制下結論是,相對高情境干擾的隨機練 習有助於動作準確性提昇,但對於動作錯誤偵察能力的提昇沒有顯著效果。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以介質模仿動作的相對位置及年齡差異探討
    (2005) 陳貞儀; Zhen-yi Chen
    以介質模仿動作的相對位置及年齡差異探討 研究生:陳貞儀 指導者:卓俊伶博士 日 期:2005年6月 摘 要 本研究以觀察學習和模仿的觀點為基礎,進一步檢核Chen and Jwo(2003, 2004)有關示範者背向實驗參加者進行示範的研究結果,本研究採操弄介質之間接模仿方式,探討示範者與實驗參加者間相對位置和動作模仿之關係。研究對象以南部某國小四年級女生(M = 10.0歲,SD = 0.3歲)及某幼稚園大班學齡前女童(M = 5.9歲,SD = 0.3歲)各12名共計24名。實驗期間示範者分別採正向及背向實驗參加者,示範不同的兩款動作型式,實驗參加者操弄實驗介質(木頭人形模型)進行模仿,模仿過程全程錄影。評分者間信度一致性為91.0%,評分者內信度一致性為87.6%。經2(年齡)×2(相對位置)混合設計二因子變異數分析 (two-way ANOVA),其中相對位置為重複量數,及卡方考驗,結果顯示:(一)在正向動作下動作品質表現年齡較長者優於年幼者、(二)操弄介質所需時間並無差異、(三)介質面向與示範者方向一致、(四)介質上下肢段順序多由上肢至下肢操弄及(五)介質各肢段操作方向多由中心至末端。 關鍵詞:介質(mediator)、模仿(imitation)、相對位置(relative positions)、 年齡差異(age differences)、示範(demonstration)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以健身運動行為模式之觀點探討影響健身運動行為之因素
    (中華民國大專院校體育總會, 2000-12-01) 馮木蘭; 卓俊伶
    本研究旨在根據「健身運動行為模式」探討影響健身運動行為的因素。該模式預測:若人們具有內在運動控制的主觀知覺,對身體活動抱持正面的態度,擁有正面的自我概念,以及對健康、身體外表具有正面的價值觀,則人們已處於準備運動的狀態中,一旦知覺行動利益大於行動障礙,產生健身運動行為。本研究利用個案研究的方式,探討位成年女性從不運動變成規律健身運動的歷程及其內在傾向的轉變。研究發現個案的健身運動行為改變歷程並不完全符合「健身運動行為模式」的預測;個案開始接觸健身運動的原因是有高的自我效能及社會支持,而此兩因素並非健身運動行為的準備因素。在從事一段時間的健身運動之後,個案才逐漸體會到健身運動的好處,並且對身體活動、自我概念以及健康、外表抱持正面的態度。此一循環式的歷程顯然有別於「健身運動行為模式」的預測。最後根據本研究的發現,對體育教學實務工作者提出進一步的應用建議,並且對未來健身運動心理與行為研究方向提出建議。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以得爾慧法建構垂直跳因素評量表
    (中華民國體育學會, 2006-09-01) 黃嘉彬; 卓俊伶; 陳重佑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以表現為基礎的回饋安排在動作表現與學習效應:自我控制與寬帶回饋的延伸
    (2016) 蔡銘仁; Tsai, Min-jen
    本研究旨在探討依據表現提供回饋於動作表現與學習的效應。實驗一延續過去自我控制回饋研究發現,在非自我控制條件下對於誤差方向判斷錯誤的試作提供結果獲知,檢驗對於動作學習的效應;實驗二檢驗自我控制回饋的練習條件下檢驗安排寬帶回饋在動作表現與學習的效應。兩個實驗各招募24名成年人為實驗參與者 (實驗一16名男性,8名女性,平均年齡24.6 ± 2.2歲;實驗二18名男性,6名女性,平均年齡23.7 ± 1.9歲),以滑塊推滑 (puck-shuffling) 的力量控制動作為實驗工作。結果發現在非自我控制回饋的情境中於針對誤差方向判斷錯誤的試作提供回饋,並沒有產生動作表現與學習作用,而在自我控制條件下結合寬帶回饋則對於動作學習穩定度則有正面效益。誤差判斷錯誤的試作的實際動作表現較判斷正確的試作準確,且主觀估計的動作表現亦低於誤差判斷正確的試作準確;在自我控制的情境中,學習者要求回饋的試作動作表現較不要求回饋的試作準確,對於練習過程中的限制學習者可能採取自我調節學習策略。透過比對主觀與客觀動作表現誤差結果發現,學習者對於自我表現具有高估的現象。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伸手抓取動作之身體尺度比率界限
    (中華民國體育學會, 2009-09-01) 彭國威; 卓俊伶; 楊梓楣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促進女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策略
    (教育部, 2011-05-01) 范富強; 卓俊伶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健康促進模式與健身運動促進
    (中華民國體育學會, 1998-06-01) 吳姿瑩; 卓俊伶
    本文旨在介紹促進模式,首先說明理論與模式的要義;其次陳述健康促進模式的背景與架構內容,強調模式中各變項的關係建構,及比較其他與健康有關的理論或模式的差異之處,最後引用健康促進模式的核心重點,論述如何應用在健身運動促進。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健康體適能:理論與實務(三版)
    (臺中市:華格那。, 2016-01-01) 卓俊辰總校閱; 方進隆; 蔡秀華; 林晉利; 黃谷臣; 謝錦城; 卓俊辰; 卓俊伶; 劉影梅; 黃永任; 巫錦霖作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兒童在相對時宜工作的參數學習:檢驗練習變異假說
    (臺灣運動心理學會, 2003-07-01) 林靜兒; 卓俊伶; 張智惠; 謝扶成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兒童自我調整的發展與身體活動效應:動作模仿的表現與學習
    (2008) 吳國誠; Wu Kuo Cheng
    本研究探討發展階段與高低身體活動量兒童在動作模仿中,動作表現、學習與自我調整策略的差異。以立意取樣選取9歲與12歲組共122名學童依身體活動量分為高、低身體活動量組,各取12名合計48名,進行模仿手語工作,模仿過程全程錄影,並於24小時後進行保留測驗,並以系統觀察法因素分析手段分析影片資料。高、低身體活動量兒童在手語動作能力、自我調整策略及動作能力保留測驗上分別以2 (年齡) × 2 (身體活動) 單變項變異數分析 (ANOVA)、2 (年齡) × 2 (身體活動)多變項變異數分析 (MANOVA),及獨立樣本t考驗進行統計分析。結果發現,(一) 12歲者在手語動作表現 ( p< .05, η2 = .15) 及保留測驗 ( p < .05, η2 = .13) 上顯著高於9歲者,(二) 高身體活動量者在手語動作表現 ( p < .05, η2 = .09) 及保留測驗 ( p < .05, η2 = .02) 上顯著高於低身體活動量者,(三) 在低身體活動量中9歲的自我調整組合策略顯著高於12歲組 (Wilk’s λ = .72, p < .05) ; 在12歲組中高身體活動量者的自我調整組合策略顯著高於低身體活動量者 (Wilk’s λ = .61, p < .05),(四)9歲組兒童在觀察階段中自我調整策略顯著高於12歲組兒童 (Wilk’s λ = .61, p < .05,η2 = .15); 高身體活動量者在觀察階段中自我調整策略顯著高於低身體活動量者 (Wilk’s λ = .67, p < .05,η2 = .32),與(五)發展階段與身體活動量在非觀察階段的自我調整無顯著差異。結論為 (一) 自我調整策略受發展與身體活動影響,(二) 12歲組兒童在模仿手語工作上有較佳的動作表現,(三) 12歲組兒童在模仿手語工作上有較佳的動作學習,(四)高身體活動量兒童在模仿手語工作上有較佳的動作表現,與(五) 高低身體活動量兒童在模仿手語工作的動作學習上沒有差異。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兒童踢球動作型式之轉移:工作限制與年齡效應
    (臺灣運動心理學會, 2003-07-01) 彭國威; 卓俊伶; 楊梓楣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兒童身體活動量與同儕關係
    (臺灣運動心理學會, 2005-11-01) 陳鵬仁; 卓俊伶
    身體活動對兒童的健康與發展有其重要性。過去在兒童的身體活動與健康關係的研究,大多著重在生理方面,甚少探索兒童身體活動與其社會發展面向的關聯。本研究旨在探討兒童身體活動量與同儕關係及個人在團體中社會互動的關聯性,採用「國小學童身體活動量問卷」與「社交測量地位指數」的研究方法,以立意取樣方式,選取國小三年級某班28名學童(平均年齡10.7±0.8歲)為研究對象。研究結果以皮爾遜積差相關法進行統計分析,並使用社會關係圖探討兒童在班級團體中的關係。結果發現:身體活動量與社會地位指數呈正相關(r=.42, p<.05),顯示兒童身體活動量愈高,在同儕間的社會地位愈高;而社會關係圖發現身體活動量高的兒童,相對地在班級團體中的關係也較好。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分段自我控制回饋的動作表現與學習效應
    (2021) 洪瑞禧; Hung, Jui-Hsi
    本研究旨在探討部分自我控制回饋在獲得期練習期間的分段對動作表現學習的影響。共招募72名實驗參與者 (平均年齡23.4 ± 4歲) 並隨機平均分派至前段自我控制回饋組、後段自我控制回饋組、全段自我控制回饋組、前段相應回饋對照組、後段相應回饋對照組及全段相應回饋對照組。以屈臂推物為實驗工作、且以絕對誤差 (absolute error, AE) 值、動作修正誤差值與錯誤估計 (error estimation, EE) 值分別檢驗學習者在獲得期及保留測驗中的動作準確能力、動作修正能力及錯誤偵察能力。結果發現在獲得期練習期間,六組間的準確性動作表現沒有差異,但各組的準確性動作表現皆隨著練習區間增加而提升;動作修正能力方面發現全段相應回饋對照組在獲得期的表現較部分組別差,六組的動作修正表現亦隨練習區間增加而提升。而在保留測驗中,六組之動作準確能力及錯誤偵察能力的學習效果皆沒有差異。因此本研究結論為,部分自我控制回饋在獲得期練習期間的分段對動作準確性的學習及錯誤偵察能力的發展沒有影響;而當學習者完全無法掌握回饋行程時動作修正表現較差。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力量變異對飛鏢投擲動作表現的影響
    (中華民國體育學會, 2000-09-01) 賴世炯; 卓俊伶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動作失能者的心理特質與體育教學的因應策略
    (教育部體育署, 1996-06-01) 卓俊伶; 陳新燕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動作學習之最適挑戰點:效果與效率的檢驗
    (2021) 王重引; Wang, Chung-Yin
    挑戰點假說強調最佳動作學習效果與工作難度之間的關係。本研究先以三種不同工作難度之練習條件檢驗挑戰點假說;再進一步以動作學習效果與工作難度之間的關係曲線求取最適挑戰點,並改變練習量檢驗最適挑戰點的動作學習效果與效率。參與者被隨機分派至實驗一的三個工作難度組,低工作難度、中工作難度與高工作難度,以及實驗二中的三個不同練習量組,增加練習量、恆常練習量與減少練習量。根據本研究結果所提出的結論如下:(一) 中工作難度有最高的認知努力,而低工作難度有最高的自我效能;(二) 中工作難度引致最佳的動作學習效果;(三) 動作學習效果與功能性工作難度有曲線相關;(四) 改變練習量不影響自我效能與認知努力;(五) 減少練習量會導致動作學習效果較差;而增加練習量則無助於增進動作學習效果;(六) 練習次數與動作學習效果有曲線相關;與 (七) 減少練習量與維持練習量恆常為較有效率的練習條件。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動作學習的理念與實務應用
    (教育部體育署, 2007-06-01) 卓俊伶; 林靜兒
  • «
  • 1 (current)
  • 2
  • 3
  • 4
  • 5
  • 6
  • 7
  • »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25 LYRASIS

  • Privacy policy
  • End User Agreement
  • Se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