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吳俊憲"
Now showing 1 - 9 of 9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Giddens「第三條路」政治哲學及其在教育上的啟示(師資培育與就業輔導處, 2002-02-??) 吳俊憲; Wu, Jiun-shianItem 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課程運用Google Docs的學習成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 2008-04-??) 林怡君; 林建仲; 吳俊憲Item 國小英語課程革新的理念與作法(師資培育與就業輔導處, 2002-06-??) 吳俊憲; Wu, Jiun-shianItem 學校課程發展與社區夥伴關係營造之研究(師資培育與就業輔導處, 2009-03-??) 吳俊憲; 吳錦惠; Wu, Chun-hsienWu, Chin-huiItem 學校課程發展與社區夥伴關係營造之研究(師資培育與就業輔導處, 2009-03-??) 吳俊憲; 吳錦惠; Wu, Chun-hsienWu, Chin-huiItem 學習導向的教育領導:最佳實務建立、現況實徵分析與增能課程發展之研究-學習導向的縣市輔導團教師領導:增能課程發展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師資培育與就業輔導處, 2013-07-31) 張素貞; 鄭淑惠; 吳俊憲近年來各國的教育改革都致力於增進學生學習,使其具備一定的學習能力以因應迅 速變遷的世界趨勢,同時也能符合未來的社會需求。本研究主要係探討學習導向之領 導,著重促進學習、或追求學校進步為目的的領導又稱做學習領導(leadership for learning)。聚焦於我國縣市輔導團教師增能試作課程之發展,文獻探討首先對於學習導 向的領導趨勢、概念及相關理論深入評述分析,再綜述國內外相關研究及計畫,進而剖 析台灣各縣市輔導團教師,其扮演領導教師的角色,具提供專業支持的任務,對於促進 學校教師的學習,以提升學習成效之概況。此外,由於本研究係整合型計畫,其與另一 子計畫「學習導向的縣市輔導團教師領導最佳實務建立與現況實徵分析」雙軌並行,促 使所研發的增能課程發揮實質之影響力,體現理論與實踐的辯證發展。本研究之方法使 用文件分析、焦點團體訪談、問卷調查、個別訪談及觀察等進行蒐集資料,主要達成之 目的為探討學習導向的縣市輔導團教師領導知能、專業需求,分析學習導向的領導增能 課程之目的、內涵及實施方式,研擬學習導向的領導增能課程進行試作,再根據試作結 果修正試作課程,作為研發推廣課程之參考。Item 民間出版商發展教科書之影響因素分析(師資培育與就業輔導處, 2003-02-??) 吳俊憲; Wu, Jiun-shianItem 臺灣本土教育課程改革之研究(2006) 吳俊憲; Wu Jiun-Shian課程是教育的核心,認同臺灣本土、臺灣優先、以臺灣為主體的教育目標,在近十餘年來已逐漸形成社會的主流價值,推動臺灣本土教育課程改革絕對有其重要性,如何運作課程改革藉以落實本土教育理想的達成,如何促使學校與教師幫助學生習得生活化與本土化的課程,教導愛護自己生長的土地,培養在地關懷的特殊情感,建立正確的本土認同,此為本研究關注的重點。 基於此,本研究的目的有五:第一,蠡探臺灣本土教育的理念及其內涵;第二,瞭解臺灣本土教育課程改革政策的興革與發展;第三,分析臺灣本土教育課程改革的重要議題;第四,歸納臺灣本土教育課程改革的問題與影響因素;第五,綜合研究結果提出課程改革的相關建議。為達成上述目的,本研究主要採訪談法,並輔以文件分析法。 本研究依據研究發現,歸納重要結論如下: 一、本土教育是教育的核心內容,鄉土教育是實踐本土教育的基礎,而全球教育必須建立在本土教育的基礎之上。 二、臺灣本土教育的理念係以全體臺灣人民為教育的主體,重視臺灣主體、回歸教育的本質、「由近而遠,再回到近」的參照觀。 三、本土教育課程改革強調以學生為學習的主體所進行的課程改革,其課程內涵是保持中立的、關心多元文化的、省思後殖民境況的、符合學生需求的。 四、本土教育課程改革政策的推動,係受到解嚴後各項因素帶來的影響;其目的在深化本土認同、發揚臺灣主體、凝聚生命共同體、提升國家競爭力。 五、本土教育課程改革政策有:鄉土課程標準的修訂、本土教育委員會的設立、擬訂教育施政主軸政策、設置大學相關系所、編修相關參考資料庫等。 六、本土教育課程改革重要議題有:課程綱要修訂、教科書問題、鄉土語言課程與教學的問題;爭議重點主要為「去中國化」、內容比例、意識型態等。 七、國小推動「社會行動取向學校課程發展」及「社區總體營造學校課程發展」,惟是否達成本土教育課程改革與發展之目的,值得檢討與批判。 八、臺灣本土教育面臨的常見問題有:關懷不足、認知偏差、認識不夠、政策不定、人才缺乏、師資不足、教材混亂、資料貧乏、及其他等問題。 九、臺灣本土教育課程改革的影響因素,主要來自:社會氣氛的轉變、民間團體的影響、執政黨的影響力、行政首長的理念、大學教育機構及學者專家的主張、民意代表的介入等。Item 試辦中小學教專業發展評鑒之方案評鑑(Ⅱ)(2010-01-01) 潘慧玲; 王麗雲; 張素貞; 吳俊憲; 鄭淑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