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吳宜真"
Now showing 1 - 2 of 2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一位小幼兒玩躲貓貓遊戲之研究(2007) 吳宜真摘 要 本研究採參與觀察法探討一位小幼兒玩躲貓貓遊戲的行為,並試圖詮釋她想法中的躲貓貓遊戲及她在遊戲中理解他人心理狀態的情形。研究者從自己女兒七個月大起至她十八個月大期間和她玩躲貓貓遊戲,觀察她在躲貓貓遊戲中的反應。 結果發現,她在躲貓貓遊戲中的行為可分為三個階段,最初為「觀察」,接著是「初步參與互動」,最後是「主動玩躲貓貓遊戲」階段。 她在「觀察」階段,主要的遊戲行為為注視及觀察、微笑及笑出聲。在「初步參與互動」階段,她在不同的躲貓貓遊戲情境中選擇性地發出笑容,出現重複拿開遮蔽物、模仿拿起放下遮蔽物及能預測遊戲對象臉再度出現位置的情形。在「主動玩躲貓貓遊戲」階段,約從十二個月大起,她先「練習操弄遮蔽物」就地取材地遮住臉,並開始對遊戲啟始訊號一ㄠㄣ有所回應。在十四個月大左右她對「練習遮眼」產生興趣,她先學習為遊戲對象遮眼,再練習以手或手臂遮住自己的眼睛,並在躲藏中露出一隻眼睛觀察遊戲對象。十七個月大起,她出現躲到家具旁的躲藏遊戲,但她仍會調整位置以便觀察遊戲對象的反應。此時,她在遮眼及藏身躲貓貓遊戲中能躲藏一段時間,並出現短暫抑制露出自己的情形。 她玩遮臉躲貓貓遊戲時,會重複出現注視與觀察、發出笑容與笑聲、拿開遮蔽物、重複玩及對一ㄠㄣ有回應等特質;從她獨特的躲貓貓遊戲玩法裡,可以看出她似乎以為只要她遮住眼睛,就是在躲藏,別人就看不到她。 從她遊戲中的反應,可推敲出她在十個月大出現預測遊戲對象臉出現方位的能力;在她十二個月大時,瞭解遊戲對象有意啟始遊戲的意圖;十六個月大左右,她更能主動扮演躲藏者—抑制露出,不讓遊戲對象看到。這些現象可能隱含著她在十六個月大前,已能初步理解他人的意圖,並預測他人的行動。Item 高中生中英翻譯錯誤與翻譯困難之研究(2014) 吳宜真; Yi-Zhen Wu本研究旨在探討台灣高中生中英翻譯錯誤與翻譯困難。研究兼採量性和質性方法,研究材料來自歷屆大學入學考試翻譯試題,研究對象為68位高三學生,依據其學測英文科級分為高成就與低成就兩組。量性方面以描述性統計分析兩組學生在冠詞/數量詞、代名詞、被動語態、時態、連接詞、詞性轉換、詞序及標點符號等八個方面的翻譯錯誤;質性方面則以回溯性訪談進一步釐清高中生遭遇到的翻譯困難。 量性研究結果發現,在代名詞、被動語態、連接詞、詞序及標點符號等五個方面,學生表現較為一致,顯示學生基本句型掌握度高,影響表現的因素絕大多數是單字問題;在冠詞/數量詞方面,高成就學生有複數類指名詞誤加定冠詞the的問題,低成就學生則是經常忽略名詞的複數詞綴-s;在決定時態方面,學生還是需要熟悉的中文提示;在詞性轉換方面,學生經常無法隨前後搭配的詞語變換詞性,因而產生錯誤。質性研究結果顯示,無論高低成就學生,採取的翻譯學習策略大多是背單字,導致寫作翻譯時過於依賴中文提示,也缺乏詞彙應用能力與搭配詞知識。研究最後根據上述分析結果提供翻譯試題命題原則及翻譯教學活動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