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sitory logo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All of DSpace
  • English
  • العربية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spañol
  • Suomi
  • Français
  • Gàidhlig
  • हिंदी
  • Magyar
  • Italiano
  • Қазақ
  • Latviešu
  • Nederlands
  • Polski
  • Português
  • Português do Brasil
  • Srpski (lat)
  • Српски
  • Svenska
  • Türkçe
  • Yкраї́нська
  • Tiếng Việt
Log In
New user? Click here to register.Have you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1. Home
  2. Browse by Author

Browsing by Author "吳建華"

Filter results by typing the first few letter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國民小學推動組織學習之個案研究:以九年一貫課程實施為例
    (2003) 吳建華; Wu, Chien-Hua
      近年來,課程改革帶給學校極大衝擊,無論是學校的組織結構、文化、權力生態等皆產生重整的現象。本研究是以個案研究深入瞭解一所國小如何透過組織學習營造有利於實施九年一貫課程的環境,透過訪談、觀察、文件分析等資料蒐集方式取得實徵資料後,歸納出個案國小推動組織學習的歷程、影響因素、策略與議題等。在「組織學習歷程」方面,可分成奠基期、成長期與穩定期,各期皆有發展的重點與困境。在奠基期,學校主要是從時間、空間與人員選取等面向著手,營造一個組織學習的環境;在成長期的發展重點則是營造團隊學習的文化,困境則是成員理念的溝通與團隊學習的弔詭問題,而學校是透過平衡領導、團隊重組及共識營活動加以解決;在穩定期階段,學校著重研究理念的推動、學習活動的分殊與深化,困境乃缺乏足夠的研究時間及成員外部流動趨止,校長則是鼓勵教師進行協同合作研究及訂定職務輪調辦法解決相關困難。在「組織學習的影響因素」方面,外部因素有九年一貫課程政策、地方教育政策、學校社區環境等;內部因素則有校長領導的模式、校園空間的規畫、學習時間的運用等。在推動「組織學習的策略」方面有知識管理、系統思考、團隊學習、改善心智模式、教師評鑑等。在「組織學習的議題」方面有學校本位課程的發展、學習領域發展的競逐及基本學力測驗的推動等。   綜合言之,本研究根據實徵資料獲致下述的結論: 一、組織學習因應時空脈絡呈現不同發展階段 二、九年一貫課程政策是促發學校推動組織學習的動因 三、人員組成結構決定組織內部學習的可能性 四、組織脈絡與組織學習是互為影響的動態關係 五、交互使用「由上而下」與「由下而上」的領導模式是較佳的組織  學習推動策略 六、願景的回顧與省思是組織持續學習的催化劑 七、知識管理與組織學習是相互彰益的關係 八、團隊運作是啟動學校組織學習的關鍵   基本上述的結論,本研究提出對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國民小學及後續研究的建議: 一、對主管教育行政機關的建議 (一)發展國小學生基本學力測驗,瞭解學生的學習成效 (二)研發完善的課程與教學評鑑機制,作為推動組織學習的參考依   據 (三)實施教師分級制,形塑教師專業倫理文化 二、對國民小學的建議 (一)對學校行政單位的建議 1.校長應多花時間對學校教師行銷個人的辦學理念 2.願景建構完成後,應定期省思與回顧,並提出短期、中期與長期的 發展目標 3.九年一貫課程的組織學習活動規畫應朝專業發展、自我更新模式邁 進 4.成立領域召集人會議,作為學校課程發展的核心領導團隊 5.增益團隊領導者的課程領導知能 6.學習領域課程小組的組成,宜考量教師專長與興趣 7.營造組織知識共享的科技與文化環境 8.建立職務輪調制度,促進組織內部知識的更新 (二)對教師的建議 1.籌組異質的班群及學年團隊,進行課程與教學的研討 2.培養個人第二專長 3.加強非正式關係,成立學習社群 三、對後續相關研究的建議 (一)研究對象與主題方面 1.研究不同背景學校的推動經驗 2.探究學校內部團隊的運作情形 3.瞭解學校班群空間的使用情形 (二)研究觀點方面 1.以「微觀政治」的角度探究 2.以「組織文化」的觀點切入 3.以「組織演化」的視域分析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是故鄉,還是異鄉?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發展處, 2006-10-??) 陳鏗任; 吳建華
    為了經營與生活的兼顧,越來越多臺商在前往中國投資的同時,放棄短期兩地奔飛的模式,改而在中國大陸定居。舉家搬遷所帶來的子女教育銜接問題則透過臺商子 弟學校的辦理,來磨合中國大陸與臺灣兩方法規、銜接兩地生活、與兩地升學制度接軌等需求。 學校是形塑認同的重要機構,而臺商及其子女一直也都是兩岸政府所極力爭取的對象。社會環境、家庭、學校文化、師資來源、課程經驗等因素所帶來的拉扯與影 響,使臺校學生在認同問題中有更多的敏覺。研究者以臺校學生從學習經驗中所理解的故鄉與異鄉認同為範圍,以參與式觀察與訪談,輔以文件分析來進行探究與報 導,並據以提出相關建議,希望政策當事人能以積極措施與支持,以促進臺商子女的臺灣認同。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珠三角臺商子女跨界流動的學習經驗及其身分認同意象
    (2014) 吳建華; Chien-Hua Wu
      近20年來,隨著大陸經濟與生活環境提升,有愈來愈多的臺商「舉家遷移」到大陸生活,臺商家庭在珠三角寄鄉採跨兩岸的移動模式在當地生活。而臺商子女在跨兩岸的社會場域下,由於他們是「移民第二代」(或第1.5代),容易有「無根的」漂泊心理,或多或少有「身分定位」的迷惘,會追問:「我從哪裡來?我在哪裡?我要走向哪裡?我怎麼去?」「我過去是誰?現在是誰?未來又會是誰?」「他人認為我是誰?」等一系列有關個體和群體身分的問題。面對這些問題,他們必須有和諧一致的完整詮釋,才能有效因應環境經常轉變所帶來的心理風險,讓自己與變動的環境,取得意義聯結和重建關係。於是,我從分別訪談:曾就讀臺商學校、大陸學校及國際學校的學生共21位(臺灣籍17位,菲律賓籍2位,香港籍1位,多重國籍1位),臺校校長及教師共6位,臺校家長1位。關注問題為臺商子女多少經歷跨兩岸或國際文化的洗禮,他們形成何種身分認同意象。本研究根據實徵資料獲致下述的結論: 一、臺商家庭移居珠三角寄鄉之動力來自追求更好的個人或企業發展之機會,當地生活與教育環境的提升是其舉家搬遷的重要因素,而在移居過程中,臺商子女無形中傳承父輩跨界移動的性格。 二、持續的跨兩岸移動生活模式為臺商家庭在珠三角寄鄉工作、生活或學習,提供抱團取暖的支持系統,並形塑出臺商族群的身分意識。 三、臺商家庭在珠三角寄鄉擇校考量,是以培養子女健全品格及跨界移動能力為目標,故品格教育、英語學習及升學機會是臺商家庭擇校的主要指標,但家庭經濟能力則限制實際的擇校空間。 四、當前兩岸政府的相關政策大致有助臺商子女跨兩岸移動。移居政策開放友善;教育政策有助臺商子女在當地安定與跨界學習,也促進臺校生源增加。 五、珠三角寄鄉不同類型的學校教育,對臺商子女的身分認同具有不一樣的劃界與跨界促進作用。 六、臺商子女對臺灣原鄉具有濃厚的原生情感,本島臺灣人的人文素養更是支撐他們把自己歸屬為臺灣人身分的關鍵,故其對臺灣原鄉有落葉歸根、回饋故里之情感認同。 七、臺商子女移居珠三角寄鄉懷著過客的暫居心態,大陸人缺乏現代文明素養與生活品味是他們不願融入當地生活的原因,但高速的城市建設及廣大的開發市場是其考量繼續留在大陸工作的原因。 八、跨界生活與學習經驗對臺商子女的身分認同具有深化與混雜的促進作用,對自己身分的歸屬主要來自情感認同,對他人展演自己的身分則有較多工具利益上的考量。 九、跨兩岸的家庭、學校與社會環境對臺商子女的身分認同各有不同程度與層面的影響。家庭影響力呈現在核心價值觀念的形塑,學校影響力則在凸顯族群視野意識的拓展,社會影響力則深化既有的臺灣人身分歸屬。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25 LYRASIS

  • Privacy policy
  • End User Agreement
  • Se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