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吳怡慧"
Now showing 1 - 12 of 12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TEDS資料的空間化與空間推論(2012-11-04) 林昌平; 吳怡慧; 徐永明; Chang-Ping LinItem 中年女性教師子女教養行為研究-母職與教職之經驗滲透與反思(2008) 吳怡慧; Wu Yi-hui本研究欲探討中年女教師教職與母職角色在教養子女行為時的滲透與反思,瞭解中年女教師子女教養行為裡教職與母職角色重疊下、其相互滲透與流動的情形。因此,本研究之主要目的旨在探究女教師中年生命階段在工作與家庭上的任務,進而分析教職與母職角色夾雜下的親子互動意涵與教養衝突的自我反思情況與因應之道。藉此研究呈現中年女教師的教養歷程、教養經驗、衝擊及其自我反思歷程。研究問題為:一、探究中年女教師子女教養問題及其教養方式為何?如何運用家庭與社會支持系統?二、分析中年女教師在子女教養過程中,教職與母職經驗如何相互滲透? 三、分析中年女教師如何反思其子女教養經驗及其影響因素為何? 四、比較中年女教師子女教養方式及反思類型之異同。 研究取向以質性研究深度訪談為主要研究方法,根據研究題意以立意抽樣選取兩位北部中年女教師為研究對象。資料分析採生命史深度詮釋與紮根理論譯碼概念交互分析、歸納中年女教師與子女教養間之完整關係以形成最終的架構與理論。 根據本研究結論歸納出中年女教師教職與母職經驗滲透有四種共同的現象:一、社會對教師的期待滲透母職角色。二、母職與教職均具移情、回應等關懷特性。三、回歸家庭母職角色突顯,教職退位。四、中年女性在關係中擴展有限的自主性。 最後根據本研究之發現與結論,提供建議給中年女教師在面臨教養困境時得以獲得協助管道,主動積極反思、調適自我與周遭的關係,進而改進教養策略,積極樂觀的面對困境、達到自我成長、終身學習的終極目的,更進一步提供未來後續研究之參考。Item 同異質分組並付之差異化教學(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師資培育與就業輔導處, 2014-09-??) 莊惠如; 王菀詩; 吳怡慧; Hui-Ju Chuang; Wan-Shih Wang; I-Hui Wu為了提升雙峰學生的學習動機,提供過合其程度的表現舞台,實施差異化分組教學,期望每個孩子都是教室中的主角。以基隆市某國中七年級學生為實施對象,南一版第二冊第二課Our Band Needs A Good Singer 為教學單元。教學活動採異質性分組,鼓勵學生相互學習分享與討論;評量活動採同質性分組,依照學生程度提供不同的學習單。百分之八十四學生認為以分組方式學習英語比以往的教學方式學得更快、更有好。學生表示分組教學可討論,很有趣',有參與感,能提高學習動機及效率。期望老師將來能多使用分組合作學習。藉由營造異質學生良性互動的學習氛圍,差異化分組教學確能落實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Item 國中普通班身心障礙學生親子互動、自我概念與學校適應之關係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018-03-??) 黃瓊儀; 游錦雲; 吳怡慧; Chiung-Yi Huang, Ching-Yun Yu, I-Hwey Wu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國中普通班七年級身心障礙學生親子互動及自我概念對多面向學校適應(師生關係、同儕關係、活動參與、學校氣氛、學業成就、合宜行為)之影響。本研究使用特殊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所蒐集的1,482位身心障礙學生資料,透過結構方程模式來檢定親子互動對自我概念與學校適應的直接效果、自我概念對學校適應的直接效果,以及探討親子互動透過自我概念影響學校適應之間接效果。研究結果顯示:親子互動對自我概念、師生關係、活動參與、學校氣氛、學業成就、合宜行為均有正向顯著影響,但親子互動對同儕關係之影響未達顯著;自我概念對師生關係、同儕關係、活動參與及學校氣氛有正向顯著影響,但自我概念對學業成就、合宜行為之影響未達顯著;親子互動透過自我概念對師生關係、同儕關係、活動參與、學校氣氛有正向顯著的間接效果。最後針對研究結果,提出相關討論與建議。Item 國中身心障礙學生家庭社經地位、社會資本、文化資本、財務資本與學習成果之關係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015-12-??) 黃瓊儀; 吳怡慧; 游錦雲; Chiung-Yi Huang; I-Hwey Wu; Ching-Yun Yu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七年級身心障礙學生家庭社經地位、社會資本、文化資本與財務資本對學習成果之影響。本研究使用特殊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Special Needs Education Longitudinal, SNELS)所蒐集的967 位身心障礙學生資料,透過結構方程模式來檢定家庭社經地位對社會資本、文化資本、財務資本與學習成果的直接效果,以及探討家庭社經地位透過社會資本、文化資本與財務資本而影響學習成果之中介效果。研究結果顯示:家庭社經地位對多面向學習成果皆為負向影響,而家庭社經地位對社會資本、文化資本、財務資本皆有正向顯著影響,且透過社會資本、文化資本及財務資本對多面向學習成果有正向顯著的間接效果。針對前述研究結果,提出相關討論與建議。Item 國中身心障礙學生家庭社經地位、社會資本、文化資本、財務資本與學習成果之關係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015-12-??) 黃瓊儀; 吳怡慧; 游錦雲; Chiung-Yi Huang; I-Hwey Wu; Ching-Yun Yu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七年級身心障礙學生家庭社經地位、社會資本、文化資本與財務資本對學習成果之影響。本研究使用特殊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Special Needs Education Longitudinal, SNELS)所蒐集的967 位身心障礙學生資料,透過結構方程模式來檢定家庭社經地位對社會資本、文化資本、財務資本與學習成果的直接效果,以及探討家庭社經地位透過社會資本、文化資本與財務資本而影響學習成果之中介效果。研究結果顯示:家庭社經地位對多面向學習成果皆為負向影響,而家庭社經地位對社會資本、文化資本、財務資本皆有正向顯著影響,且透過社會資本、文化資本及財務資本對多面向學習成果有正向顯著的間接效果。針對前述研究結果,提出相關討論與建議。Item 探討POE-Inquiry教學策略對國中八年級學生科學探究能力之影響(2014) 吳怡慧; Wu, Yi-Hui本研究旨在探討將POE(Predict-Observe-Explain)教學與科學探究(Inquiry)教學結合,形成POE -Inquiry教學策略(包含POE教學及POEI實驗設計活動)後,其對國中八年級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影響,同時亦探討實驗組學生接受POE-Inquiry教學後之學習感受情形。本研究採準實驗研究設計,研究對象為研究者任教之四個八年級班級,兩班為實驗組,以研究者所研發之POE-Inquiry教學策略進行教學;兩班為控制組,以傳統講述式教學法教學。教學單元為八年級上學期理化科,第三章波動與聲音、第四章光及第五章熱等三個單元,教學時間為兩個月。 本研究之研究工具包含「科學探究能力數位評量」、「POEI實驗設計活動學習單」、「學習感受問卷」以及半結構式晤談資料。將數位評量前、後測結果進行量化分析,了解實驗組與控制組學生經不同教學法之科學探究能力改變情形;再以POEI實驗設計活動學習單做質性與量化分析,了解學生科學探究能力改變的情況。最後整理學生在學習感受問卷的填答結果,輔以晤談紀錄佐證,了解學生對於接受POE-Inquiry教學策略之學習感受。 研究結果發現:一、在科學探究能力數位評量前、後測表現上,實驗組達顯著差異,控制組未達顯著差異,表示POE -Inquiry教學策略能夠顯著提升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二、由共變數分析結果發現,POE -Inquiry教學策略與講述式教學法對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提升無顯著差異。三、由POEI實驗設計活動學習單分析及科學探究能力數位評量前、後測檢定結果發現,實驗組學生在「提出問題」、「選擇變因」、「流程規劃」、「資料轉化」以及「產生推理」等五項科學探究能力有顯著進步。四、學生在POEI實驗設計活動項目中,感到最困擾的項目排序是1.寫出結果與解釋2.提出預測理由3.提出預測結果4.提出問題5.寫出實驗變因6.寫出實驗步驟7.觀察與紀錄。五、學生對POE -Inquiry教學策略持正向感受,多數學生喜愛POE-Inquiry教學策略,因為可以自行設計並操作實驗,藉此訓練思考能力,上課生動有趣,提高學習參與感,並希望能多以這樣的方式上課。 根據上述結論,本研究做出相關建議,作為現階段國中科學探究教學與未來研究之參考。Item 教室裡的企鵝爸爸--三位國中男性教師關懷經驗之探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2003-01-??) 吳怡慧本研究乃透過研究者自身教學經驗的反省,對教師關懷的重要性產生認同感,然後在關懷倫理學對關懷價值的重新肯定之下,開始教師關懷的一連串探究。首先針對相關文獻作一回顧,從關懷倫理學的起源與建構開始論述;然後探討關懷的意涵與主體,進而分析關懷倫理的性別爭議;接著則分析教師關懷的方式,最後則介紹國內外教師關懷的相關研究。 繼之,透過教師訪談、教室觀察與文件分析,進行三位國中男性教師關懷經驗之瞭解與分析,歸納出國中男性教師複雜多變的關懷圖像關懷經驗主要,研究所得結論如下:壹、受訪國中男性教師對教師關懷之看法:關懷是一種雙向的、互動的感受;關懷是一種自然的、本能的情懷;關懷是一組多元的、探索的行動。貳、受訪國中男性教師向學生表達關懷之方式:一、完全瞭解與真心接納;二、運動競技與學生培養感情;三、亦師亦友的相處模式;四、鼓勵的話語與高度的期許;五、幫助學生解決生活問題;六、靈活彈性的管理原則;七、幽默風趣的個人特質;八、勇於認錯的處事態度;九、朝夕相處的情感建立;十、噓寒問暖的日常關懷參、在受訪國中男性教師的關懷經驗發展中,具影響力之因素一、求學歷程中的教師;二、個人背景影響教師關懷的認知與方法;三、學生回饋增加教師關懷的動機與信念;四、教師性別對於教師關懷具有重要的影響力。Item 教室裡的企鵝爸爸--三位國中男性教師關懷經驗之探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2003-01-??) 吳怡慧本研究乃透過研究者自身教學經驗的反省,對教師關懷的重要性產生認同感,然後在關懷倫理學對關懷價值的重新肯定之下,開始教師關懷的一連串探究。首先針對相關文獻作一回顧,從關懷倫理學的起源與建構開始論述;然後探討關懷的意涵與主體,進而分析關懷倫理的性別爭議;接著則分析教師關懷的方式,最後則介紹國內外教師關懷的相關研究。 繼之,透過教師訪談、教室觀察與文件分析,進行三位國中男性教師關懷經驗之瞭解與分析,歸納出國中男性教師複雜多變的關懷圖像關懷經驗主要,研究所得結論如下:壹、受訪國中男性教師對教師關懷之看法:關懷是一種雙向的、互動的感受;關懷是一種自然的、本能的情懷;關懷是一組多元的、探索的行動。貳、受訪國中男性教師向學生表達關懷之方式:一、完全瞭解與真心接納;二、運動競技與學生培養感情;三、亦師亦友的相處模式;四、鼓勵的話語與高度的期許;五、幫助學生解決生活問題;六、靈活彈性的管理原則;七、幽默風趣的個人特質;八、勇於認錯的處事態度;九、朝夕相處的情感建立;十、噓寒問暖的日常關懷參、在受訪國中男性教師的關懷經驗發展中,具影響力之因素一、求學歷程中的教師;二、個人背景影響教師關懷的認知與方法;三、學生回饋增加教師關懷的動機與信念;四、教師性別對於教師關懷具有重要的影響力。Item 教室裡的企鵝爸爸--三位國中男性教師關懷經驗之探究(2002) 吳怡慧; Wu,Yi-Hui本研究首先透過研究者自身教學經驗的反省,對教師關懷的重要性 產生認同感,然後在關懷倫理學對關懷價值的重新肯定之下,開始教師關懷的一連串探究。本研究主要採關懷倫理學的觀點,希望能夠瞭解國中男性教師教師關懷的觀點與經驗、表達教師關懷的方式及其影響因素。最後提出促進國中男性教師關懷倫理發展的建議,以供國內關懷倫理學相關研究之參考。 本研究首先針對相關文獻作一回顧,從關懷倫理學的起源與建構開始論述,然後探討關懷的意涵與主體,進而分析關懷倫理的性別爭議。接著則分析教師關懷的方式,最後則介紹國內外教師關懷的相關研究。 透過教師訪談、教室觀察與文件分析,進行國中男性教師關懷經驗之瞭解與分析,歸納出國中男性教師複雜多變的關懷圖像關懷經驗主要,研究所得結論如下: 壹、國中男性教師對教師關懷之看法:關懷是一種雙向的、互動的感;關懷是一種自然的、本能的情懷;關懷是一組多元的、探索的行動 貳、國中男性教師向學生表達關懷之方式: 一、完全瞭解與真心接納;二、運動競技與學生培養感情 三、亦師亦友的相處模式;四、鼓勵的話語與高度的期許 五、幫助學生解決生活問題;六、靈活彈性的管理原則 七、幽默風趣的個人特質;八、勇於認錯的處事態度 九、朝夕相處的情感建立;十、噓寒問暖的日常關懷 參、在國中男性教師的關懷經驗發展中,具影響力之因素 一、求學歷程中的教師;二、個人背景影響教師關懷的認知與方法; 學生回饋增加教師關懷的動機與信念;四、教師性別對於教師關懷具有重要的影響力。 針對上述研究結論,本研究針對國中教師提出重新認識教師關懷、多元化的教師關懷及勿讓教師性別成為教師關懷的盲點等三點建議。對於後續的研究則針對研究方法論與研究內涵提出相關建議。Item 教室裡的企鵝爸爸--三位國中男性教師關懷經驗之探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2003-01-??) 吳怡慧本研究乃透過研究者自身教學經驗的反省,對教師關懷的重要性產生認同感,然後在關懷倫理學對關懷價值的重新肯定之下,開始教師關懷的一連串探究。首先針對相關文獻作一回顧,從關懷倫理學的起源與建構開始論述;然後探討關懷的意涵與主體,進而分析關懷倫理的性別爭議;接著則分析教師關懷的方式,最後則介紹國內外教師關懷的相關研究。 繼之,透過教師訪談、教室觀察與文件分析,進行三位國中男性教師關懷經驗之瞭解與分析,歸納出國中男性教師複雜多變的關懷圖像關懷經驗主要,研究所得結論如下:壹、受訪國中男性教師對教師關懷之看法:關懷是一種雙向的、互動的感受;關懷是一種自然的、本能的情懷;關懷是一組多元的、探索的行動。貳、受訪國中男性教師向學生表達關懷之方式:一、完全瞭解與真心接納;二、運動競技與學生培養感情;三、亦師亦友的相處模式;四、鼓勵的話語與高度的期許;五、幫助學生解決生活問題;六、靈活彈性的管理原則;七、幽默風趣的個人特質;八、勇於認錯的處事態度;九、朝夕相處的情感建立;十、噓寒問暖的日常關懷參、在受訪國中男性教師的關懷經驗發展中,具影響力之因素一、求學歷程中的教師;二、個人背景影響教師關懷的認知與方法;三、學生回饋增加教師關懷的動機與信念;四、教師性別對於教師關懷具有重要的影響力。Item 陽剛少女國中校園性別操演的敘事探究(2011) 吳怡慧; Yi-hui Wu自從2004年制定性別平等教育法之後,校園中的性別少數學生(非主流性別氣質、同志、跨性別)的權益,已經明確受到法律保障,性別友善校園不僅是性別少數學生的權益,更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義務。但是,在異性戀與陽剛霸權持續宰制著校園性別秩序的同時,這些性別少數學生的主體性仍受到傳統性別規訓的壓抑。 鑑於陰柔氣質男學生的研究日增,而缺乏陽剛氣質女學生的研究,我的探究乃從個人教學現場經驗出發,以敘事探究的研究方法,從後結構女性主義的視角,探究國中陽剛少女校園性別實踐與操演的歷程。 我主要的發現如下:其一,因為男陽剛/女陰柔,人人都是異性戀的性別鑄模牢不可破,使得陽剛少女因為其身體扮裝與非主流的性別氣質而被指涉為同性戀,校園性別政權試圖以此收編性別少數學生;其二,陽剛少女對於性別規訓有著既馴服又抗拒,既抗拒又再製的多重性歷程。她們以自己的身體扮裝與陽剛操演抗拒性別鑄模的線性歷程,但在性別觀念上也有女生說髒話就破功、長髮T很可怕、女生比較不會打籃球等性別二分對立的觀點;其三,陽剛少女的性別位置乃隨情境而變動。在與同儕的互動相處上,陽剛少女的性/別是不固定的,與男學生進行的身體遊戲,陽剛氣質讓陽剛少女的身體去(異)性化就是把自己當兄弟看,對方是女學生,則陽剛少女的身體又成為陰性;其四,從陽剛少女的故事中,我也從自身的教學反思到教師性別意識開啟之不易,但持續更難;其五,性別化的校園空間複製性別意識;其六,性別平等有時成為政治正確的口號;社區與社會的性別意識型態對學校的影響力不容小覷。 最後,我建議運用敘事探究來解放教師的性別意識型態,強調歷程性的活動;設計以性別少數學生為中心的課程,如束胸的穿著與選擇,以性別少數學生的故事為核心;最後,在性別平等教育的活動設計,應該涵括圍牆外的學區,以減緩社會性別霸權削弱學校的性別平等教育理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