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sitory logo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All of DSpace
  • English
  • العربية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spañol
  • Suomi
  • Français
  • Gàidhlig
  • हिंदी
  • Magyar
  • Italiano
  • Қазақ
  • Latviešu
  • Nederlands
  • Polski
  • Português
  • Português do Brasil
  • Srpski (lat)
  • Српски
  • Svenska
  • Türkçe
  • Yкраї́нська
  • Tiếng Việt
Log In
New user? Click here to register.Have you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1. Home
  2. Browse by Author

Browsing by Author "吳曉虹"

Filter results by typing the first few letters
Now showing 1 - 15 of 15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動詞懸置刪略結構之比較研究
    (2011/08-2012/07) 吳曉虹
    本計畫的研究對象,是以形式句法角度對比分析漢語、日韓語中動詞懸置之動詞組刪略現象。一般對動詞懸置之動詞組刪略的定義,是跟語境裡的顯著先行成分有相同指涉語意的無語音缺省動詞組,其中較特別的是,此種結構在刪略後必須留下帶有所有屈折和對協成分之主要動詞在句中;也由於其表面現象與一般之空賓語句型非常相似,文獻上一直對是否應將其分析為動詞組刪略尚未取得共識。此計畫從調查現代漢語為出發,提出一些新的語料及測試方法加以區分、識別空賓語結構與動詞懸置刪略之不同,進而探討其此結構與日韓語之異同處,以尋求該語言在此句法問題上的啟發,而能更進一步地對相關語法理論驗證並修訂。本計畫執行期間,我們檢視了過去文獻所提出的各項論點,並加入全新的語料觀察,如語意歧異區域性、孤島效應、慣用成語及動詞一致現象,認為漢語與其它動詞提升語言(如希伯來語、愛爾蘭語)相同,提升至結構上較高之功能中心語位置的動詞能形式認可動詞詞組之刪略,也就是我們論證動詞懸置之動詞組刪略機制的確存在於漢語語法中;另一方面,日韓語之許多句法表現均顯現其類似空賓語之句型不該視為動詞組刪略結構。總括來說,本計畫對動詞懸置刪略結構和上述語言相關現象整理出了新的語料,也試著提供可能之分析,進一步來說,也對普遍語法中這方面的提供了更多面向之思維,預期本計畫對語料的蒐集和句法理論的辯證均能有相當的貢獻。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混合型分析下之漢語「比」字句研究
    (2018) 凃堡升; Tu, Bao-Sheng
    本論文旨在研究漢語中的「比」字比較句。主要關注的是直接型分析(DA)和刪 略型分析(RA)兩派別在分析「比」後組成成分之底層結構上的爭論。 直接型分析認為「比」後組成成分的底層結構正是我們在表面上所看到的。簡而言 之,直接型分析不認為「比」字比較句中牽涉比較句刪略之運作,也就是說在直接型分 析角度之下,「比」字比較句的底層結構中只有一個比較謂語的標記。然而,本文發現 直接型分析無法解釋某些底層結構需要包含兩個比較謂語標記之「比」字比較句,例如 帶有前置賓語、長被字句、把字句以及動詞複製結構之「比」字比較句。 另一方面,刪略型分析則認為「比」後組成成分含有比其表面結構更豐富的底層結 構。換句話說,刪略型分析認定「比」字比較句刪減了「比」後組成成分內部的比較謂 語。然而,正如 Xiang(2003)所指出的,刪略型分析遇到了三個問題:「比」字比較 句缺乏次比較結構,「比」字比較句缺乏嵌入式比較標準,以及「比」字比較句中「都」 的分佈。儘管 Erlewine(2017)和 Hsieh(2017)都在他們的文章中為這三個問題提供 了一些解決方案,但本文發現他們的分析也存在一些尚待解決的問題。 此外,Liu(2011)更提出了一種混合型分析,他主張漢語有兩種類型的「比」字比 較句:短語型「比」字比較句和子句型「比」字比較句。 Liu(2011)提供了一些標準 來區分這兩種類型的「比」字比較句,但本文認為他的分類標準需要進行一些修改。 本論文提出一種修正版混合型分析,其中包含兩個主要論點:首先,本文認為兩種 「比」字比較句之分類取決於「比」後組成成分是否形成一個完整的成分;其次,在修 正版混合型分析中,「比」字比較句缺乏嵌入式比較標準以及「比」字比較句中「都」 的分佈這兩個問題可以分別利用「比」字比較句無嵌入約束和句法上的疊詞脫落來解釋。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漢語與臺灣閩南語比較詞素之對比分析
    (2014) 盧立祥; Li-hsiang Lu
    在漢語及臺灣閩南語的比較句之中,比較詞素可為隱性或顯性成分。隱性比較詞素及顯性比較詞素如漢語的「更」及臺灣閩南語的「較」在比較句中皆為必要的成分,因為比較詞素主要功能是在比較句中提供比較的語意概念,故不能省略。顯性與隱性比較詞素具有功能上之差異;具體來說,隱性比較詞素只在比較句中表達單純的比較語意,而顯性比較詞素情況較為複雜。某些顯性比較詞素如臺灣閩南語「較」,只有提供比較語意之功能,其他顯性比較詞素則包含其他功能,例如,漢語的「更」不僅能表達比較語意,還能傳遞隱含的前提意味。舉例來說,在「張三比李四更高」之中,「更」帶有一個前提為「張三和李四都是高的人」(C.-S. Liu 2010b)。 而漢語「還」同樣也不只具有比較語意,「還」在文獻上也分析為反預期標記 (Wu 2004, Wu 2009, Tsai 2013),且帶有主觀性 (Wu 2009, Tang 2009)。根據以上敘述,我們認為當漢語使用者不只想表達比較語意,也想表達其他額外的語意時,他們傾向採用顯性比較詞素;否則,他們將選擇使用隱性比較詞素來表達比較語意。因此,漢語比較詞素在中文通常為隱性成分,而臺灣閩南語比較詞素通常為顯性成分。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處所倒裝句結構之比較研究
    (2009/01-2009/07) 吳曉虹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論元外移現象之推導 
    (文鶴出版有限公司, 2013-06-01) 吳曉虹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論客語的否定詞與疑問句
    (2013) 謝雁茹; Yen-ju Joy Hsieh
    本研究主要著重在兩種句末否定詞的問句(VP-NEG questions),分別是當句末否定詞為mo或是mang的句構,藉由呈現客語VP-mo問句和中文正反問句的相同處(短語答句、副詞、語氣詞、能產度、中性問句),我主張客語的VP-mo問句其實就是我們所謂的正反問句,有鑒於這些相同處,我承接了黃(1991)在對中文正反問句的分析時所提出疑問曲折詞組(Interrogative INFL)的抽象概念,我認為VP-mo問句中的mo其實就是疑問曲折詞組的體現。在這樣的分析之下,我提出客語VP-mo問句的形成歷經了兩個階段,首先,否定詞mo歷經了NEG-I-C的位移,再者IP會整個移位到CP spcifier而得到疑問的語意。這樣的分析也適用於分析VP-mang問句的形成,雖然VP-mang不屬於正反問句,但由於mang自身就帶有時貌的語意,進而驅使了否定詞mang歷經NEG-I-C的位移。 另外,此研究也重新檢視了前人對客語疑問句的分類,我認為前人的觀察中,有三項是需要修正的,第一,客語句末的mo不應等同於中文句末的’嗎’,更進一步的說客語句末mo疑問句不應該被歸類為語助詞問句,因為真正的語助詞問句應該要可以跟否定詞一起出現;第二,我證明客語A-ya-m-A的句構不該被視為正反問句,因為A-ya-m-A不受限於孤島約束而且它的正向結構(A)和反向結構(not-A)是可以互換的;第三,我提出[you......mo]被視為正反問句的真正原因是因為mo為疑問曲折詞組的體現,並不是因為you和mo分別擔任A 和not-A的角色,證據來自於在[you......mo]這樣的問句中,省略you並不會改變疑問的語意,這點和中文的正反問句完全不同,因為省略正向結構(A)或反向結構(not-A)都會使得原來的句子喪失疑問的語意。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論漢語中的終結點選擇
    (2013) 張家豪; Chia-Hao Chang
    本文主要研究漢語中的終結點是如何決定。林若望(2003)指出漢語中,現在式選擇已終結事件,而過去式選擇未終結事件。 與林若望(2003)不同的是,我提出過去式的情境裡,終結點是由時態以外的的因素決定,例如受詞的定指與不定指、主要動詞的自然語意、以及漢語的內部時貌標記。關於內部時貌,我會引用Travis (2006)與廖偉聞(2004)在文中另外介紹。 我主要的結論是,時態為過去式時,漢語的終結點是由自然語意和內部時貌標記決定的。在分析過程中,我會提供實質的語料證據。另外,我會區分語意中實現貌與終結點的差別。除此之外,我還會提出漢語內部時貌標記與動詞的共現狀況,並且進一步推斷出漢語內部時貌標記的自然語義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論漢語修飾語語序
    (2015) 宋皓文; Sung, Hao-Wen
    本文旨在以製圖理論 (Cartographic Approach) 的理論框架研究漢語修飾語語序, 漢語修飾語可以帶有「的」或是不帶「的」之形式出現,藉由探索漢語兩種形式之修飾語語序,探討句法表面配置與句法深層結構之關聯。 首先,本研究發現漢語不帶有「的」之修飾語亦有嚴密的階層順序,符合Scott (2002) 所提出的理論:形容詞排序限制 (adjectival ordering restriction,AOR) 由深層的句法階層結構所決定。形容詞投射於相對應之功能投影層的指示語(specifier) 位置,形容詞固定排序則為相對應功能投影之階層的直接反應。本研究將形容詞排序限制擴展至漢語中所有不帶「的」之修飾語,大致而言漢語的排序限制符合Scott所提出的階層結構,唯仍有些微變異 (例如:MEASUREP之融合)。 再者,本研究發現帶有「的」之修飾語可出現於兩個不同位置和名詞組內部的訊息結構有關。帶有「的」之修飾語有兩個無標位置:出現在指示形容詞/數詞前 (外移修飾語),或是出現在名詞前 (原位修飾語),兩者關鍵的差異為外移修飾語會使得所修飾之名詞組成為殊指。本研究採用Interpretive Complex (Int)來解釋外移修飾語所造成之殊指現象,Interpretive Complex投射於DP的左緣結構。本研究也發現漢語在名詞組的表現和Gungbe語有許多相似之處,而Gungbe語中有明確構詞證據顯示有名詞組內部的主題(topic)及焦點(focus),因此兩者之高度相似可用以支持漢語亦有名詞組內部之左緣訊息結構。 藉由研究不帶「的」之修飾語以及帶有「的」修飾語的語序,本研究發現,就形容詞的階層結構而言,DP層內部的功能投射亦和CP層之功能投射一樣複雜。本研究亦發現DP亦有其左緣結構,如同CP一樣。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論漢語右置移位現象
    (2015) 姜玉娟; Chiang, Yu-Chuan
    本論文主要探討的是漢語右置移位現象。右置移位現象在其他語言中,像是德文、西文、法文、日文、韓文等,是十分常見的,過去已經有許多學者針對此現象做了有系統的句法分析。但是相對來說,漢語的右置移位現象的句法討論尚未有一套完整的分析討論,因此本論文旨在探究此句法結構在漢語中的行為表徵,並進一步地提出其對應的句法分析。首先,我針對右置移位以及另外兩個表面相似的結構,即句後補充及呼語結構,提出區辨的方式;繼而回顧了右置移位現象在文獻上曾提出的分析方式,分別是移位、基底衍生以及刪略。本文根據右置移位的定義以及過去學者所提之分析方式,逐一檢視了漢語在右置移位的句法表現,發現三個文獻的主要分析法都各有其優缺點。我進一步提出移位分析才能夠較適切地分析漢語右置移位結構。具體來說,漢語右置移位結構先經歷了主題化,然後再藉由殘餘成分移位至焦點的位置。這樣的分析法不僅能夠正確衍生出表面的語序,並且也能夠解釋右置移位片語的言談功能。本論文期望可以提供未來對於右置移位結構研究奠定一些基礎的語料及分析。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論賽夏關係子句結構
    (2010) 李定武; Ting-Wu Terry Lee
    本篇論文主要探討賽夏關係子句結構及其之句法衍伸行為與句法上之特徵。一般而言,語言學者普遍認為關係子句具有跨語言之普遍性,並且存在語序上、用詞上、句法特徵上、策略上之差異。句法特徵實為本論文之重點。 自六零年代末,Smith(1969)以降,提出關係子句與冠詞(determiner)之間關係緊密,關係子句研究與論述如雨後春筍。然而七零年代,Chomsky (1977)提出關係子句結構與疑問句結構之間的相似性後,驗證關係子句為一種修飾性片語,以Adjunction 方式緊扣名詞組,並且形同疑問句之內在衍生方式,以算符(operator)做 A’-movement, 留下軌跡視同變數(variable),並有算符,變數,與先行詞三者共指(co-index),達成關係子句之派生,成為普遍接受之論。然而舊聲未絕,進入九零年代,Kayne (1994)之反對稱理論(Antisymmetry),使得句法結構以純粹右傾,並且在深層結構中普遍帶有spec-head-comp的語序之外,更將關係子句與冠詞之間密不可分關係予以重新討論,令冠詞D° 選擇關係子句作為補語,進入兩方理論激烈爭論時代(c.f. Borsley 1992, 1997; Bianchi 1999, 2000; De Vries 2002)。 本論文經過發音人反覆驗證,目前認為,賽夏關係子句單純,沒有明確之關係子句標記,亦無疑問詞作示。前人所言功能詞 ’ima 為關係子句標記(Yeh 2000)並不全然正確,畢竟’ima 可出現於一般直述句而領導謂語;語序上,過去學者認為賽夏具有兩種語序,意即名詞先行詞前與後並存 (ibid.),此論點使賽夏似於其他南島語與其特徵(c.f. Liu 2004; E. Aldridge 2004),然而,因為賽夏關係子句無明顯標記 (其他複雜句亦如是),實難區分該表達為先行詞後關係子句(postnominal),或為相同主題所鏈的兩個完整句子。故此,在缺乏證據下, 本文暫不排除也不考量先行詞後關係子句之可能性。然而先行詞前關係子句,必須由「語序」作為關鍵證據。策略上,賽夏語具有限定與非限定之結構,但非限定結構使用之環境極為受限,本文將提出兩者之區辨,以及使用之分布。 句法上,過去學者普遍採取Chomsky (1977)之論證,將關係子句視為 Adjunction 結構 (Liu 2004 謂之傳統分析法);後隨補語分析法 (Complementation approach) 盛起,近來句法學家大致採以此法,即使仍有不少學者並未放棄前言,甚至提出折衷之道 (c.f. Aoun and Li 2003)。根據語料所得,本文將採用補語分析法,並以提出相關語料佐證,證實以補語分析法,最能解釋賽夏關係子句之句法現象,同時,藉由Bianchi (1999)同時針對左緣結構之擴充(Rizzi 1997) 以及Kayne (1994)理論之補述,反映出其理論對深層語法解釋能力。 最後,本論文也深入探討採用補語分析法分析賽夏關係子句後所造成的困難,包括量詞詞組本生位置,先行詞絕對的高範疇以及由來,以及以探針-目標關係(Probe-Goal Dependency Chomsky 2001)解釋外冠詞與先行詞之間如何達成構詞上的呼應(Agreement).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論郡社布農語之動詞居首語序現象
    (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 2013-04-01) 吳曉虹
    本文探討郡社布農語中動詞-主語-賓語(VSO)語序之本質。我們主張此語言之動詞居首語序並非為基底衍生而來,而是由謂語詞組前移所導致產生的。此種看法可以正確捕捉並合理解釋郡社布農語裡的主、賓語不對稱性以及動詞和語法助詞之句法分布現象。進一步來說,本文所提出的最大投射謂語前移分析至少對下列現象能提出一套系統性的解釋並得到實證支持:動詞組內部如副詞、補語等的分布情形,非動詞性謂語之存在,以及非殊指無定主語和句運符間的範域語意詮釋。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論郡社布農語的疑問句構
    (2010) 張中揚; Chung-yang Marco Chang
    本文主要是探討台東郡社布農語的疑問句構。筆者除了從田調蒐集之語料中描述介紹郡社布農語的疑問句型外,並以疑問詞疑問句(wh-question)的結構和疑問助詞(Interrogative particles)的句法呈現(syntactic representation)為研究重點,佐以審視疑問詞的分布和探討主語優勢制約(subject-sensitive constraint)現象等。 我們認為郡社布農語的疑問詞問句是一種準分裂句(pseudo-cleft)結構,由句首基底衍生謂語(base-generated predicate)加上無中心詞關係子句(headless relative clause)形成。我們首先對郡社布農語疑問詞問句結構提出兩種分析假設:疑問詞前移分析(wh-fronting analysis)和分裂句構分析(cleft analysis)。從理論及語料實證顯示,分裂句構分析才能適當地解釋郡社布農語疑問詞問句結構。主要論證有以下幾點:第一、疑問詞問句在表面句法結構上相似於準分裂句;第二、疑問詞問句結構和準分裂句結構一樣都沒有遵守承接條件(Subjacency Condition)、無法顯現孤島效應(island effect),這顯示郡社布農語句首疑問詞並非經由移位衍生而來。而透過運用概化控制(generalized control),郡社布農語疑問詞的依存關係(wh-dependency)仍可以被建構出來;第三、以未來式標記(irrealis marker) na的句法位置而言,郡社布農語句首疑問詞在分裂句構分析下具有謂語的特質,na可成為其前綴(prefix),但在疑問詞前移分析下,na卻永遠無法為其前綴,不合語法。此外,我們發現疑問詞mavia為首的問句結構不同於其他疑問詞問句。運用Rizzi (1997)的大句子分裂假說(Split-CP Hypothesis),我們認為mavia跟其他疑問詞比較起來,在句法上基底衍生於較高的位置,也就是疑問結構(INT)的標示語(specifier)位置。此外,對於所有郡社布農語疑問詞皆須強制(obligatorily)位於疑問句首的現象,我們認為這確切地違背了Keenan (1976)的主語優勢制約理論。 關於郡社布農語的疑問助詞的句法呈現,我們認為這些疑問助詞是基底衍生於CP的中心詞(head),且帶有強烈特徵的疑問([+Q])和擴展投射原則([+EPP])。而先前研究認為郡社布農語是非問句中的adu是不帶有強烈特徵[-EPP]的疑問助詞;但我們發現郡社布農語是非問句中還有另一個疑問助詞ha可以和adu同時出現於句中,而我們認為ha仍是帶有強烈特徵[+EPP]的疑問助詞,而adu在句法表現上比較像是一個非實現情態副詞(irrealis adverb)。參照Rizzi (2002)整合副詞位置在句子左緣(left periphery)結構的製圖理論(cartographic approach),以及Cinque (1999)所提出的副詞位階(adverbial hierarchy),我們認為adu是基底衍生於句子左緣區域(left-peripheral domain)非實現情態副詞修飾語結構(MODirrealis)中的標示語位置。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郡社布農語動詞序列研究
    (2009/08-2010/07) 吳曉虹
    本計畫的研究對象,為郡社布農語的動詞序列 (verb serialization) 結構。一般對動詞序列的定義,是單一句中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動詞、動詞組接連出現,各自獨立不為附屬,而且沒有顯性連接詞連接的結構。此結構在形式句法理論之文獻討論中,尚未達成一個普遍被接受的結論,而其中主要有五大分析方法: 隱性並列、雙頭中心語、隱性代詞、不同結構點之並列、賓語移位等;本計畫藉著討論布農語的動詞序列結構,其中一個目的就是希望檢驗上述之動詞序列理論研究;另外由於此議題在傳統的討論焦點中,來自述語前置 (predicate-initial) 的語言語料相對地較少,因此布農語的語料勢必能為這個議題注入新的觀點,激盪出新的思維。另外,在南島語的研究中,動詞序列結構也一直是一個相當受到關注的議題,特別是在以下兩個問題上: 動詞詞類、施事者焦點限制。前者是指南島語中的詞類區別本屬不易,尤其是動詞這個類別,因此在探討動詞序列結構,我們也必須對詞類區別提出明確的定義及測試方法;後者則是指在許多南島語之動詞序列句型中,非主要動詞之動詞形態都必須帶主動語態 (Active Voice) 的限制情形,此研究也將討論此議題並進行布農與其他台灣南島語之比較。此計畫將由調查布農語不同的動詞類別所組成的動詞序列開始,抽絲剝繭的討論上述議題,雖然可能尚有許多問題待解決,我們相信本計畫的發現與分析對動詞序列的問題能提供極佳的釐清,並有相當的貢獻。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郡社布農語名詞組內刪略現象之探討
    (2010/08-2011/07) 吳曉虹
    本計畫旨在以形式句法角度分析名詞組內的刪略現象,並將重點聚焦於郡社布農語上。名詞組刪略(NP Ellipsis)指的是跟語境裡的先行成分有同指涉語意的無語音缺省成分。在原則與參數的理論框架下,名詞組刪略的研究對於至少下列兩個議題具有指標性意義-名詞性的詞組投射及允許刪略之認可條件。首先,文獻上已普遍認為並證實刪略的研究對於認清名詞組內的各種結構成分具有實質幫助,特別是日耳曼與羅曼斯語系的研究對名詞組內部結構的進一步細分提供了重要的證據,同時也讓名詞組內限定詞範疇的存在有了有力的論點。因此,藉由探討名詞組刪略現象,本計畫的其一目標在於研究郡社布農語名詞組結構,特別是修飾語標記tu的句法分布與狀態;同時本研究也將對比漢語及日語相類似的成分 “的” 及 “no”。其次,一般認為刪略現象需要某些認可條件才能成立;然而,對於影響刪略能否進行的充分認可條件仍然眾說紛紜。特別是,若將名詞組刪略也視為其它常見刪略現象的一類,則依目前理論,刪略只有在指示詞(Specifier)位置被填補的功能詞組的補語位置才能進行。換句話說,藉由導入郡社布農語語料,本計畫預期將能有助於延伸對相關研究的實證資料的補足,並可進一步驗證目前相關理論是否能夠充分解釋這些語料。若否,則理論的修訂即為必然,這部分也會在計畫研究中一併涵括討論。最後,如果時間允許,也會試著藉由文獻上的記載,適切比較研究其它有類似修飾語標記的台灣南島語。雖然可能尚有許多問題待解決,相信本計畫能夠對郡社布農語的名詞組刪略結構及相關語言和現象提供極佳的釐清並有相當的貢獻。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關於動詞組刪略認可條件的一些註記
    (文鶴出版有限公司, 2014-01-01) 吳曉虹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25 LYRASIS

  • Privacy policy
  • End User Agreement
  • Se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