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吳柏翰"
Now showing 1 - 4 of 4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利用可攜式眼鏡型微攝影機輔助視障人士即時識別公車車號(2011) 吳柏翰; Bo-Han Wu視障人士搭乘大眾交通工具(公車)時,面臨許多難題,其中最主要的問題就是無法得知迎面而來的公車車號。目前視障人士能解決的辦法,不外乎是請求旁人協助或手拿自製的公車車號板讓駕駛注意,但上述辦法皆不穩定且變動因素甚大。因此,基於影像處理技術的蓬勃發展,本研究改變以往只採用固定式攝影機處理的方式,利用“可攜式眼鏡型微攝影機”,在皆非固定的情況下(例如:背景、角度、車號等等),輔助視障人士即時識別公車車號,並以語音輸出告知其資訊。本研究採用主動搜尋與辨識,在不降低準確率的情況下提升系統整體速度。透過事前的分析歸納,直接擷取出輸入影像中感興趣的顏色範圍,並將其轉為二值化影像降低其資料量,再搭配設計的形態學遮罩來確保公車車號的完整性,且透過連通成份分析並挖取出車號區域,送入 MS MODI 做辨識,最後藉由 MS SAPI 在公車停靠前以語音的方式輸出。Item 咖啡因與碳水化合物攝取對阻力運動後能量代謝與同化性荷爾蒙之影響(2007) 吳柏翰; Wu, Bo-Han背景:本研究的目的在探討運動前攝取咖啡因與碳水化合物對阻力運動後能量代謝與同化性荷爾蒙反應的影響。方法:本研究的受試者為10名有規律阻力運動習慣的男性大學生。所有受試者在實驗前接受最大肌力 (1RM) 測驗後,以平衡次序分配進行攝取咖啡因 (CAF;6mg/kg)、碳水化合物 (CHO;1g/kg)、咖啡因+碳水化合物 (CHO+CAF;1g+6mg/kg) 與安慰劑 (CON) 等4次實驗,每次實驗間隔7天,受試者在阻力運動開始前1小時攝取增補劑,隨後進行阻力運動 (3組;75%1RM強度進行10次反覆;8個動作;每組休息時間為5分鐘)。在運動前1小時 (pre-60)、運動前立即 (pre-exe) 與運動後0、15、30分鐘 (P0、P15、P30) 抽取血液。本研究以相依樣本二因子 (實驗處理×時間) 變異數分析 (ANOVA) 檢定內分泌反應 (睪固酮、生長激素、皮質固醇、胰島素) 與能量代謝指標 (血糖、血乳酸、游離脂肪酸) 在不同實驗處理下是否有顯著差異。結果:數據分析後發現CHO在阻力運動後生長激素 (P0) 與胰島素 (P0、P15) 的濃度顯著提升,睪固酮 (P0、P15、P30) 和皮質固醇的濃度 (P0、P15) 顯著降低 (p< .05),CAF在阻力運動後生長激素的濃度 (P0、P15、P30) 顯著降低 (p< .05),CHO+CAF顯著提升阻力運動後胰島素濃度 (P0),降低睪固酮濃度 (P0、P15、P30) (p< .05)。結論:1.阻力運動前攝取葡萄糖提升運動後生長激素與胰島素的反應,降低血液中睪固酮濃度,並且抑制皮質固醇的分泌。2.攝取咖啡因降低運動後生長激素的反應,但對胰島素、睪固酮與皮質固醇沒有顯著影響。3.同時攝取咖啡因與葡萄糖提升運動後胰島素的反應與降低血液中睪固酮濃度,但對生長激素與皮質固醇並沒有顯著影響。因此,咖啡因的攝取可能會降低葡萄糖對阻力運動後同化性荷爾蒙分泌環境的影響。Item 阻力訓練對體重控制之影響(國立臺灣大學體育室, 2008-05-01) 陳勇志; 吳柏翰; 方進隆Item 阻力運動強度對運動後過攝氧量之影響(2004) 吳柏翰; Wu, Po-Han本研究的目的在分析相同作功量、高低不同強度阻力運動後的過攝氧量,並藉由不同強度阻力運動後的生理反應的分析來解釋造成運動後過攝氧量差異的成因。本研究的受試者為16名國立台灣師大體育學系男性學生,受試者分別接受高強度(3組、75%1RM的強度進行10次反覆)和低強度(3組、50% 1RM的強度進行15次反覆)的阻力運動測驗,在運動測驗中和運動後恢復期分別測量受試者的攝氧量、體溫、心跳率、換氣量、和呼吸交換率。本研究以相依樣本t-test考驗不同強度阻力運動後過攝氧量與各項生理反應的差異。結果分析後發現進行高強度阻力運動在運動後恢復期各階段的攝氧量和能量消耗皆顯著的高於從事低強度阻力運動(p<.05),此外,體溫、心跳率、呼吸交換率在恢復期各階段皆無顯著差異(p >.05)。因此,研究結果顯示相同做功量、高強度的阻力運動的確比低強度阻力運動更可以增加運動後過攝氧量,進而增加運動後恢復期的能量消耗。此外,高強度阻力運動中的能量消耗也顯著的高於低強度阻力運動。因此,本研究建議有意利用運動來增加能量消耗達到體重控制目標的運動愛好者,也可考慮以高強度阻力運動來作為體重控制的運動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