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sitory logo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All of DSpace
  • English
  • العربية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spañol
  • Suomi
  • Français
  • Gàidhlig
  • हिंदी
  • Magyar
  • Italiano
  • Қазақ
  • Latviešu
  • Nederlands
  • Polski
  • Português
  • Português do Brasil
  • Srpski (lat)
  • Српски
  • Svenska
  • Türkçe
  • Yкраї́нська
  • Tiếng Việt
Log In
New user? Click here to register.Have you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1. Home
  2. Browse by Author

Browsing by Author "吳武典教授"

Filter results by typing the first few letter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資優教育教師專業認定類型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
    (2011) 張芝萱
    教師專業認定的探究,多源於對教師主體與教師世界等現象理解的興趣,並期望能對教師專業相關議題獲得見識。爰此,本研究以國民小學資優教育教師為研究對象,進行教師專業認定類型及其相關因素之探究。具體而言,本研究的目的有三: 一、探討國小資優教育教師專業認定之相關因素。 二、了解國小資優教育教師專業認定相關因素彼此的關係。 三、探究國小資優教育教師專業認定之類型。 根據研究目的,本研究採用解釋式混合方法設計,先運用問卷調查量化資料分析現況,再透過個案訪談,蒐集教師回溯的經驗敘事資料,以解釋或擴展量化分析的結果。 在量化分析階段,本研究運用自編之「資優教育教師之專業認定」問卷及吳武典、張芝萱(2010)「資優教育師資專業標準」之實務調查問卷,以分層隨機叢集取樣方式,從臺灣北、中、南、東四區八個縣市設有資優班的學校蒐集260位資優教育教師資料,以了解教師專業認定之現況,分析相關因素的關聯,進而探索與驗證資優教育教師專業認定可能的社會心理結構。繼之,依問卷調查的結果,邀請13位不同代表性的教師參與訪談,透過教師的經驗敘事,了解國小資優教育教師對專業自我與工作處境的覺知與詮釋,探討相關因素對其專業認定可能的影響。 根據上述兩階段的研究設計,獲得以下結論: 一、國小資優教育教師專業認定之相關因素可從六層面分析之:內在標準、外在結構、認定突顯、認定落差、社會認定機制與認定困境等。 二、上述層面下包含的因素有:「內在標準重要性」、「內在標準具備程度」、「內在落差」(前兩者的差距);「外在結構重要性」、「外在結構影響程度」、「外在落差」(前兩者的差距);「認定突顯程度」;「社會分類」、「社會比較」、「積極區分」(同屬社會認定機制);「缺乏正向回饋」、「不被了解或被忽略」、「維持其他的認定」、「外在價值期望」(同屬認定困境)。 三、不同認定狀態的教師(定向成功、尋求認定、依順認定、認定迷失)在「內在標準重要性」、「內在標準具備程度」、「內在落差」、「外在結構影響程度」、「認定突顯程度」、「社會比較」、「積極區分」、「缺乏正向回饋」、「維持其他的認定」、「外在價值期望」等十個因素上有明顯的差異。在「外在結構重要性」、「外在落差」、「社會分類」與「不被了解或被忽略」四個因素上,彼此的差異不顯著。 四、透過區別分析發現,以上述因素為預測變項,區分為三組的區別函數求得的線性組合分數能有效的將教師的專業認定狀態進行分組,其中「內在標準具備程度」、「缺乏正向回饋」、「認定突顯」、「社會比較」、「維持其他認定」與「外在價值期望」有較大的結構係數。 五、透過階層迴歸分析發現,「認定突顯」、「認定落差」對教師專業認定的預測效果會受到「社會認定機制」與「認定困境」的中介影響。 六、透過結構方程模式驗證發現,資優教育教師專業認定狀態與認定突顯、認定落差、社會認定機制及認定困境等潛在變項的關聯,主要有以下四條路徑:(1)認定突顯經社會認定機制至認定狀態的間接效果,其效果僅次於第二條路徑;(2)認定突顯經認定困境至認定狀態的間接效果,其效果值最大;(3)內在落差經認定困境至認定狀態的間接效果;(4)內在落差對認定狀態的直接效果,其效果與前者相當。外在落差在本研究模式中的關聯效果不顯著。 七、從本研究的結構模式中獲知,有助於教師專業認定狀態朝定向成功發展的有利因素為認定突顯與社會認定機制。教師除了自身對資優教育專業充滿熱情與承諾 (認定突顯) 外,也需適度的將自身專業的區別性展露出來,以獲得社會認定。而教師專業認定的危險因子為認定困境,內在落差越高則認定困境也越高。 八、本研究根據量化分析與質性訪談的發現,綜合闡述國小資優教育教師專業認定類型及其相關因素,並提出國小資優教育教師專業認定發展軌跡之概念圖,以解釋不同的教師專業認定狀態可能的發展軌跡與其間互動之相關因素。 最後,依研究結果對國小資優教育教師之專業發展提出六項建議,並對未來研究提出六項建議。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高中職普通班身心障礙學生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
    (2006) 林怡慧; Yi -hui Lin
    本研究旨在探討高中職身心障礙學生融合在普通班級中的各項學校生活適應狀況、適應問題與學校環境適應情形。 首先用文獻法分析我國高中職身心障礙教育的現況與問題,依據修正「高中職學生學校生活適應問卷」,分別選取高中職一般學生(有效樣本3751人)及身心障礙學生(有效樣本1240人)進行問卷調查。 依據文獻分析,可知: (一)高中職身心障礙學生就學普通班已成為重要安置型態,融合教育成為後期中等學校特殊教育的主流。 (二)十二年就學安置計畫,使身心障礙學生進入高中職學校就讀人數大為增加。 (三)私立高中職是高中職階段融合教育的主要就學安置場所,學生比例近六成 (四)高中職融合教育理念有有待建立,教學品質與支持服務工作有待加強。 依據問卷調查結果,發現: (一) 高中職身心障礙學生的學校生活適應狀況大多優於一般學生。 (二) 高中職身心障礙學生的學校生活適應問題低於一般學生 (三) 不同障礙類別的身心障礙學生在學校生活適應狀況、學校適應問題及環境適應有顯著差異以學習障礙、嚴重情緒障礙、自閉症及智能障礙者適應較差 (四)不同性別身心障礙學生的學校生活適應有顯著差異,女生普遍較男生佳。 (五)不同年級身心障礙學生的學校環境適應有顯著差異,三年級較一、二年級為佳。 (六)不同入學方式的身心障礙學生在學校生活適應有顯著差異,且以甄選申請入學及登記入學者為佳。 (七)不同學校類別的身心障礙學生在學校生活適應有顯著差異,且以就讀公立高中者適應較佳。 (八)學校設有資源班其身心障礙學生的師生關係適應狀況與環境適應較佳。 綜合本研究結果可發現,在十二年就學安置計畫推動下,我國高中職身心障礙學生融合教育已初具效果。最後,根據研究結果,研究者對教育行政機關及學校教育兩方面提出十二項改進建議,以期進一步提升高中職融合教育的成效。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25 LYRASIS

  • Privacy policy
  • End User Agreement
  • Se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