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吳毓瑩"
Now showing 1 - 7 of 7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以常態混組模型討論書籤標準設定法對英語聽讀基本能力標準設定有效性之輻合證據(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09-09-??) 吳毓瑩; 陳彥名; 張郁雯; 陳淑惠; 何東憲; 林俊吉本研究旨在探討書籤標準設定法(簡稱書籤標定法)應用於2005年台灣學生學習成就資料庫(TASA, Taiwan Assessment of Student Achievement)中之「英語文學習成就評量」的英語聽讀基本能力標準設定(Standard Setting)的判斷歷程,以及所判斷結果之輻合證據的有效性。研究樣本有10101名小六學生,分層抽樣自全台各地,施測方式採取平衡不完全區塊設計 (Balanced Incomplete Block Design),將70個聽與讀的題目設計成6個40題組成的題本。書籤標定法標準設定會議由十三位專家(七位學科內容教授、三位測驗教授、以及三位英語 專家教師)組成,會中共識設一切分點(Ө=-0.57),通過組學生佔全體72.9%。本研究利用常態混組模型(normal mixture model)之計量模式結果作為書籤標定法有效程度的輻合證據(convergent evidence),其估計的切分點(Ө=-0.40)與專家設定的分類結果達到 .87之Kappa一致性。文末研究者提出實務使用上以及理論上的討論議題。Item 幼兒教師在學習評量實踐知識上之專業發展―個人主體與幼兒園願景交互考量(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2017-12-??) 陳紀萍; 吳毓瑩; Chi-Ping Chen, Yuh-Yin Wu本研究目的是從學習評量實踐知識的觀點,提出幼兒教師專業發展的一條路徑:如何交互考量「幼兒教師主體」及「幼兒園願景」,以貼近幼兒教師評量專業精進需求。幼兒教師的學習評量之輔導的目的,在於幫助幼兒教師清楚得知幼兒學習狀況,得到佐證以評估學習的成效,並回饋課程與教學對幼兒學習的影響。筆者彙整國內實施學習評量文獻,發現存在兩個議題:(一)評量行動與評量目的落差:知道「做什麼」不知「為何做」;(二)評量信念與實踐的落差:知道「如何做」但無法「做得好」;此二問題往往導致無法有效評估學習成效、無法做出最佳評量決定、偏離原有評量信念、及易受外力左右評量行動的後果。學習評量專業發展即為改善評量實踐,幫助幼兒教師達成「知行合一」的目標。筆者針對幼兒教師評量專業發展提出兩個策略:(一)教師主體性與幼兒園願景鑲嵌互融:個人與幼兒園建立評量共識共創願景,勇於發聲進行社群專業對話,覺察並修正自己的評量實踐知識。(二)透過解決現場的實踐問題,教師協同合作提升評量知能:瞭解幼兒教師已有的經驗與知識,藉由協同解決問題產生成功經驗,關注問題解決中的幼兒園整體脈絡。期望藉由上述二策略,幼兒教師與幼兒園全體共同面對評量現況,在建構評量實踐知識的過程中提升個人專業,共謀園所願景,最終促進幼兒的學習成長。Item 幼兒教師形成性評量實踐知識之個案研究(2018) 陳紀萍; Chen, Chi-Ping本研究以個案研究法,探究一位具有十九年幼教年資的幼兒教師在教室中學習評量行動與形成性評量實踐知識,具體研究目的有三:1. 探究形成性評量實踐脈絡;2. 統整形成性評量實踐事件背後之實踐知識理據;3. 發現導引形成性評量實踐知識的層次,包含規則、原則與意象;4. 歸納形成性評量實踐知識之內涵。研究者經歷八個月51次入園,227小時的觀察、十次定期訪談及無數次觀察後立即訪談,採用開放編碼、主軸編碼、類別分析後,有以下發現: 一、學習指標是關鍵:主角老師同時關注全班整體進步及個別表現,規劃不同形式之形成性評量,學習指標成為理解與拆解核心素養與領域能力的理解與拆解的導引關鍵。 二、「評量身在學習中」(assessment in learning)的精神以及「掂估評量」(size-up assessment)的掌握:形成性評量的實踐目的在回饋教學與促進學習,融合正式與非正式方法,包含預先規劃評量任務與教室日常自然發生之師生互動。形成性評量之品質判斷多數源自評量指標的評量規準,同時融合幼兒教師對學習的多元價值,引發後續即時的適性與適齡教學引導。主角教師在形成性評量實踐中蘊含「評量身在學習中」與「掂估評量」的觀點,充分展現評量與學習互動的實踐精神。 三、師生合作堆砌沙堡的隱喻:主角老師的形成性評量實踐知識有三個層次,分別為1. 意象層次—「師生合作堆砌複雜的沙堡」;2. 原則層次—「堆砌沙堡的運作理念」:每一個孩子都不能落、每一個家都參與;3. 規則層次—「堆砌沙堡的行動」:手把手的引導、每一刻都不能等、每個機會都值得、每日都有回家任務。 四、幼兒教師形成性評量實踐知識,包含自我知識、教學環境知識、領域與課程知識、教學與評量方法知識、幼兒發展與學習特質知識等五項類別。 本研究根據結果提出重點討論,包括形成性評量的有效性、教學評量與學習評量的關係、幼兒教師生活經驗的滋養、評量意象的轉變與定位、研究者省思等議題。最後歸納結論並提出在研究上與在實務上的建議。Item 東南亞裔新移民女性之子女的學業成就真的比較差嗎?與本地對照組比較之三年追蹤探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14-03-??) 吳毓瑩; 蔡振州; Yuh-Yin Wu, Chen-Chou Tsai本研究目的在探究東南亞裔新移民女性子女學業成就三年追蹤狀況,並蒐集類似父親教育背景的同班、同性別之本地同學做為對照組,以瞭解控制了父親教育背景後,學業成就表現是否與母親為新移民女性有關?抑或因居住地區而不同?研究樣本取自都會區及非都會區共六縣市,自2005年起追蹤三年,包括一、二、三、四、五共五個年級的新移民子女422人、本地對照組400人。結果顯示,第一年時,新移民子女學業成就落後本地組,但在第三年時已無差異。都會區中,兩組學生表現類似,漸次升上高年級,乃至於國中時,國語名次持續下滑,落後同儕。非都會區中,兩組學生亦有類似狀況,國語學業成就在剛升上新年段(如二升三年級、四升五年級)時明顯退步。新移民子女與本地對照組困境型態類似,都會區之學習困境不同於非都會地區,顯見母親是否為新移民非關鍵因素,居住地區為一潛藏因子。Item 東南亞裔新移民女性之子女的學業成就真的比較差嗎?與本地對照組比較之三年追蹤探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14-03-??) 吳毓瑩; 蔡振州; Yuh-Yin Wu, Chen-Chou Tsai本研究目的在探究東南亞裔新移民女性子女學業成就三年追蹤狀況,並蒐集類似父親教育背景的同班、同性別之本地同學做為對照組,以瞭解控制了父親教育背景後,學業成就表現是否與母親為新移民女性有關?抑或因居住地區而不同?研究樣本取自都會區及非都會區共六縣市,自2005年起追蹤三年,包括一、二、三、四、五共五個年級的新移民子女422人、本地對照組400人。結果顯示,第一年時,新移民子女學業成就落後本地組,但在第三年時已無差異。都會區中,兩組學生表現類似,漸次升上高年級,乃至於國中時,國語名次持續下滑,落後同儕。非都會區中,兩組學生亦有類似狀況,國語學業成就在剛升上新年段(如二升三年級、四升五年級)時明顯退步。新移民子女與本地對照組困境型態類似,都會區之學習困境不同於非都會地區,顯見母親是否為新移民非關鍵因素,居住地區為一潛藏因子。Item 東南亞裔新移民母親之家長參與及其與子女學校生活適應之關聯(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發展處, 2010-12-??) 吳毓瑩; 蔡振州; 蕭如芬本研究之目的在瞭解東南亞裔新移民母親之家長參與,及其與子女學校生活適應之關聯,以臺北、桃園、臺中、雲林、 屏東與澎湖等六縣地區為取樣範圍,並依據新移民子女性別及父親教育背景,在同班級內挑選本地家庭作為對照。以問卷 調查與電話訪問蒐集資料,共計三百九十五組新移民家庭與五百零九組本地樣本,資料採因素分析、卡方與變異數分析。研 究結果為:一、新移民子女同儕關係感受較本地組差,其餘面向無族裔差別;二、新移民母親除學校活動參與,與本地組無差外, 其餘層面皆較弱。兩族裔呈現出母親涉入家庭規矩頻率與子女學習方法/態度、學校環境感受有關,家庭環境豐富性亦與子女師生 關係有關,惟家庭規矩與同儕關係在新移民子女身上無關。研究者最後提出討論與建議。Item 過程技能能力要項藉由能力指標聚焦並轉化成實作評量設計之行動研究(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 2005-12-??) 魯俊賢; 陳美英; 吳毓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