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吳美貞"
Now showing 1 - 19 of 19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一位外籍英師教學對英語聽力理解及聽力焦慮之影響:以北部郊區一所國小五年級學童為例(2017) 陳雅瀞; Chen, Ya-Ching隨著外籍英師的優勢被廣泛地討論,他們的教學對於學生實質的語言學習幫助愈發值得探討。在目前的研究中,卻缺乏相關研究,因此本研究主要目的為探討外籍英師對於年輕外語學習者的英力理解能力及聽力焦慮的影響。本研究主軸有二; 其一為檢視在外籍英師的訓練下,學習者聽力理解能力的培養過程及結果。 其二為檢視在外籍英師的教導下,學習者的聽力焦慮感的變化。為求研究結果的綜整性,質性的研究工具以及量性的研究工具皆會被使用,如聽力測驗、問卷、課室觀察及訪談等。 研究結果顯示,學習者的聽力理解能力在外籍英師的教學下有顯著提升。在研究中並發現學習者除了聽力測驗成績有顯著進步外,對於語言的敏感度、對目標語及目標文化的了解也整個有所提升。而聽力焦慮方面,量化研究結果呈現上升狀態; 質化研究結果則顯示學習者認為聽外師教學是一件享受且放鬆的事情。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對於英語教學及未來研究方向提供幾點建議,祈能更深入探討國內外籍英師在英語教學中扮演之角色。Item 以台灣高中為主的多面向英語論辯推廣計劃(2011/08-2012/07) 常紹如; 吳美貞英語論辯之諸多教育功能與價值早已為不爭之事實。但在台灣英語教育中,英語論辯一直未受到應有的重視。有鑒於此,我決定以過去執行英語辯論計畫之經驗與成果為依據,在全國北、中、南、東四區共招募三十五名高中英語教師為種子教師,自一百學年度起連續三年推動一名為「以台灣高中為主的多面向英語論辯推廣計畫」之研究計畫。本期末報告為第一年(亦為第一期)計畫之成果報告。報告一開始先引述文獻中有關辯論教育價值之探討,並整理了鄰近亞洲地區推廣英語辯論之現況,以凸顯於台灣高中推廣英語論辯教育的正當性與急迫性。報告其次陳述了本推廣計畫所涵蓋之面向(即「英語辯論競賽」、「英語論辯教學」及「英語論辯生活化」)及各面向下所設定之宗旨目標(即「英語辯論競賽」面向下之舉辦國內和國際英語辯論賽事以培養國內菁英學子具備國際級論辯水準;「英語論辯教學」面向下之英語口語論辯融入課堂教學以全面提升國內學生英語口語論辯之基本能力;及「英語論辯生活化」面向下之以辯論為表達及辨證工具協助高中生從分析生活中論辯實例並適時維護自身理念及權益)。針對本推廣計畫所採行之推廣方法與策略,報告中亦簡要陳述。針對第一年「規劃期」及其以「共享願景」、「教育訓練」、「諮詢與增強」及「支持性組織」為主的推廣策略,報告中列出符合該期目標與各策略有關之工作項目、執行過程與執行成果。其中包含英語論辯專業知能工作坊之舉辦、線上學習交流平台(Moodle)之設立、重點園丁計畫之籌畫與各計畫下論辯教材之編纂、一般園丁計畫之籌畫與施行、及第一期計畫教師參加心得調查。從實質成果來看,本計畫第一年結束已順利產出三本英語論辯教材,分別為「英語辯論競賽」面向下的《沒在怕!第一次帶英語辯論就上手:辯論指導老師教戰手冊》;「英語論辯教學」面向下的《我辨我辯我變變變:批判性思考融入課堂英語之教學指引手冊》和「英語論辯生活化」面向下的《那些年,嚕比一家人爭辯的大小事:英語論辯生活化首部曲》。有兩位種子教師亦將所學之論辯專業知能運用在中小學及幼稚(兒)園教師行動研究與教案編寫競賽上並獲得佳績。從種子教師在心得與回饋問卷調查結果來看,絕大多數種子教師認為本計畫所舉辦的一日工作坊對提升其論辯專業知能有具體幫助,但希望舉辦時間能更有彈性並加入實做與教學示範。對所創立的線上學習平台,多數種子教師亦肯定其資源提供之功能,但也認為該平台之運作模式可再斟酌。在比較加入和未加入重點園丁計畫教師的心得回饋後發現前者對本計畫的認同感與使命感明顯勝過後者,推估原因應和前者參與一整學期教材編纂之教育訓練有關,透過此編纂訓練,參加重點園丁計畫之教師在其專業知能和信心上應獲得相當程度之提升。最後,幾乎所有種子教師皆認同本三年期計畫之整體規劃及欲達成目的,部分教師亦針對某些目標或工作項目做出建議與提醒。綜觀各項具體成果與參與教師之心得回饋,本推廣計畫已踏出了成功的第一步。Item 以社會文化觀點探討學生的聽力過程:以一個國中EFL教室為例(2010) 曾鈺晴; Vivian Yu-Ching Tseng聽力已被廣泛認可為第二語言習得的重要基礎,但與其他的語言能力相較,聽力的教學或是相關研究卻只得到的少量的關注。再者,大多數的聽力研究都是奠基於認知理論上,致使其探討的範疇往往只侷限於學習者本身,而聽力學習過程也因而多半被簡化為學習者認知能力的運作,而容易忽略學習本身潛藏的的複雜性。本研究旨在透過社會文化理論中的社會語言觀點(Language Socialization) 檢視學生在EFL教室中的聽力學習過程,以期能呈現教室環境中的聽力學習於其本質上是一個動態的(dynamic)且情境的(situated)的過程。除了觀察聽力在此教室的呈現外,本研究亦深入探討了學生的聽力學習與其情境脈絡(context) 之間的關係。 本研究的參與者為一英文課堂上的三十位國一學生與其英文老師。資料蒐集的方式主要是透過教室觀察以及半結構性訪談。在六週的教室觀察期間,研究者實際參與課程並記錄在這段期間進行的教學活動。此外,六位學生及其英文老師接受了數次的訪談。在資料分析方面,除了研究者於觀察時歸納出的方向,亦受到史坦(Stern)與杜鐸(Tudor)相關論述的啟發與導引。 研究結果顯示,此一教室的英語教學偏重於口說,而聽力則明顯不是教學的重點。某些活動設計的本質原本就是口說教學導向,例如議題分享(ask and share)和主題簡報(presentation)。即使在其他較多聽力學習機會的活動中,例如電影欣賞(movie-watching)和聽力練習(listening practice),聽力的教學仍然不夠深入,著力甚淺。儘管如此,學生其實無時無刻扮演著聽者的角色,並以或深或淺的互動性(reciprocity)參與著教室活動。有別於一般英語教室中常見的非互動性聽力(non-reciprocal listening)教學,此教室中的學習者有機會在活動進行中判斷其所聽到的訊息並做出反應,並因此展現出互動性聽力(reciprocal listening)的學習。此發現體現了聽力在實際語言使用情境中的高度互動性,因此研究者認為聽力的定義必須跨越聽者本身「理解」的層次,進而包含互動中必需的「溝通」功能。鑑於社會文化理論對於情境脈絡(context)之於學習的重要性,本研究深入探討了來自於學校、老師、學生的脈絡因素如何形塑此教室中互動性聽力的呈現。結果顯示來自於此三方的脈絡彼此相互作用,且學習者的互動性聽力經驗與這些脈絡之間有著相互影響的高度關係。由此可知,語言學習在其本質上是脈絡式(contextualized)且情境式(situated)的一項經驗。最後,本研究提出了對於英語教學以及相關學術研究上的建議,並列出其不足之處,以供讀者參考。Item 全班性同儕指導策略對台灣國中生英語閱讀能力之效益研究(2011) 龔愛琳; Ai-lin Kung為了提供國中英語教師在面對異質教室和低成就學生在閱讀能力方面有困難的另一種教學方式,本研究旨在探討全班性同儕指導策略對台灣國中生英語閱讀能力的影響。研究對象為台北市某國中的兩班八年級學生,共六十八名學生被分為實驗組和控制組。兩組皆以前一學期的三次段考成績分為高分群和低分群。實驗組接受為期十周,每周三次的全班性同儕指導策略教學法,控制組接受傳統的文法翻譯教學法。本研究藉由學生的前、後測成績加以收集和分析,進行獨立樣本T考驗。此外,實驗組的學生在研究結束後須填寫一份問卷,藉以了解高分組和低分組學生對此教學法的觀感。 本研究主要發現為:一、實驗組和控制組的後測成績達顯著差異,表示全 班性同儕指導策略教學法能顯著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二、實驗組高、低分群,控制組高分群的後測成績皆達顯著差異。而由其進步幅度顯示,實驗組低分群進步幅度最大,其次為實驗組高分群,控制組高分群和控制組低分群。此結果顯示跟控制組比較而言,實驗組高、低分群之間的成績落差有縮小。三、實驗組高、低分群學生對於此教學法的成效和執行情況,有不同想法,而對於其滿意程度,則一致表達正向肯定的態度。 本研究結果顯示,全班性同儕指導策略教學法對於學生閱讀理解能力是有助益的,而且能縮短高、低分群學生之間的成績落差。另外,根據問卷結果顯示,跟高分群學生相較之下,低分群學生對於此教學法的成效和執行情況表達較多困難,但是他們都對此教學法抱持滿意的肯定態度。對此,研究者建議英語教師可採用全班性同儕指導策略教學法於閱讀課程中,並同時提出不足之處和建議,以供將來研究參考。Item 前置組織因子應用於影片教學之研究(2007) 王艾; Wang Ai本研究在探討前置組織因子應用於影片教學中的效果以及學生對於前置組織因子和透過影片學習外語的看法。本研究所探討的兩種前置組織因子為圖像輔助以及生字教學。 111位台灣高職學生受邀參與這項研究。首先,學生分別接受圖像輔助以及生字教學,接著觀看影片,之後完成一份紙筆測驗;測驗的題目是針對影片內容設計出的十題選擇題,目的是要測量學生對於影片內容的了解程度。在經歷兩種前置組織因子教學,觀看影片,以及完成紙筆測驗之後,學生最後填寫了一份問卷;問卷的第一部分調查學生的性別、姓名、年齡、學習英文的時間長短、以及以前是否已經看過本研究所使用的影片,問卷的第二及第三部分是要探究學生對於兩種前置組織因子的看法、喜好程度,以及對於透過影片學習外語的看法和建議。資料以SPSS軟體作統計分析。 研究結果顯示:第一,整體而言,兩種前置組織因子都能有效的幫助學生了解影片內容,然而圖像輔助的效果優於生字教學。第二,學生對於兩種前置組織因子都持有正面的看法,然而學生對於生字教學的喜好程度超越圖像輔助。第三,學生對於透過影片學習英文表示支持,但是學生希望老師能從旁提供適當的輔助。本研究針對結果將對前導組織因子提出討論以提升學生的英語聽力並且促進影片教學品質。Item 基於雲端科技之英語創新教學與評量研究(2014/08-2015/07) 李忠謀; 柯佳伶; 林育慈; 吳美貞; 羅美蘭; 林至誠; 陳柏琳; 陳秋蘭本計畫擬發展以雲端運算為基礎的教學平台,並以國中一、二年級英語科為題 材,進行技術研發與教學實驗研究。本計畫將研發「eCard 雲端教學與評測平台」,包 含前端 eCard 使用者應用程式及後台教學所需關鍵技術雲端運算子系統,以提供創新 的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機會。教學目標則以提升國中學生的英文能力為主,將英文能 力分成聽說讀寫基礎能力及進階閱讀思考整合能力兩大區塊,分別由兩個研究群組負 責研發平台功能與課程內容並進行教學實驗,進而驗證學生的學習成效。 本計畫研究期程以兩年八個月為期,分兩階段進行:第一階段從 101 年十二月到 103 年七月止,歷時 20 個月,主要工作項目為研發雲端 eCard 平台與其相關學習內涵, 並於該階段進行小規模教學實驗,以測試雲端數位系統之各類功能和初步驗證計畫之 教學成效,作為修正教學內容與系統功能之依據;第二階段從 103 年八月至 104 年七 月止,歷時 12 個月,進行擴大教學實驗,預期透過 24 位國中英語教師的教學和學生 的學習過程,探討以雲端科技輔助英語學習的方法和成效,並舉辦教學觀摩及經驗分 享,推廣計畫成果。Item 基於雲端科技之英語創新教學與評量研究(2012/12-2014/07) 李忠謀; 陳秋蘭; 柯佳伶; 林育慈; 林至誠; 羅美蘭; 陳柏琳; 吳美貞本計畫擬發展以雲端運算為基礎的教學平台,並以國中一、二年級英語科為題 材,進行技術研發與教學實驗研究。本計畫將研發「eCard 雲端教學與評測平台」,包 含前端 eCard 使用者應用程式及後台教學所需關鍵技術雲端運算子系統,以提供創新 的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機會。教學目標則以提升國中學生的英文能力為主,將英文能 力分成聽說讀寫基礎能力及進階閱讀思考整合能力兩大區塊,分別由兩個研究群組負 責研發平台功能與課程內容並進行教學實驗,進而驗證學生的學習成效。 本計畫研究期程以兩年八個月為期,分兩階段進行:第一階段從 101 年十二月到 103 年七月止,歷時 20 個月,主要工作項目為研發雲端 eCard 平台與其相關學習內涵, 並於該階段進行小規模教學實驗,以測試雲端數位系統之各類功能和初步驗證計畫之 教學成效,作為修正教學內容與系統功能之依據;第二階段從 103 年八月至 104 年七 月止,歷時 12 個月,進行擴大教學實驗,預期透過 24 位國中英語教師的教學和學生 的學習過程,探討以雲端科技輔助英語學習的方法和成效,並舉辦教學觀摩及經驗分 享,推廣計畫成果。Item 外師與中師的協同教學對學生口說焦慮之影響:以台灣學童為例(2017) 徐嬿婷; Hsu, Yen-Tin從二十一世紀開始,台灣愈來愈多學校開始實行中師與外師合作的協同教學。也有愈來愈多的研究開始探討如何讓這樣的教學實行得更好,但卻少有研究探討協同教學中學生語言焦慮這一塊。焦慮是會阻礙學生學習成效及老師的教學品質,在協同教學中是一個相當重要不可以被忽視的因子。 本研究主要是要探討外師在台灣協同教學中對學生的語言焦慮有什麼影響。主要探討兩個研究問題:學生跟老師對學生在協同教學中語言焦慮這一塊的看法及感覺,以及學生語言焦慮跟他們口語表達的關係。 本研究總共有六十八位外師、一百四十位中師和四千九百七十位學生參與並完成改良版的外語焦慮問卷。有推行協同教學的兩間台灣北部的學校是本研究主要做課室觀察以及口語測驗的地點。資料經由混合研究得出,主要利用量化研究佐以質性研究來輔助。 根據問卷、口語測驗、課室觀察、訪談、筆記的資料得出外師的影響有兩大方面。創造更多機會讓同學可以用英文溝通以及外師持續鼓勵性語言及回饋降低了學生口說方面的語言焦慮。另外外師對學生口說能力也有正向的影響,學生口說在流暢度及準確度上都有明顯進步。但外師還是有其限制的地方,在學生一般的語言焦慮上,外師似乎還需要努力加強。 本研究希望藉由檢視學生及老師在協同教學中語言焦慮看法來提升大家對語言焦慮重要性的覺察,並進而可以讓台灣的協同教學可以更好。Item 外籍助教對英語學習之影響:以台灣學童為例(2016) 顏欣柔; Yen, Hsin-Jou本研究旨在探討外籍助教對台灣學童的英語學習之影響,主要是為了研究:台灣學童在學年初及學年末的英語學習態度、外籍助教(ETA)在學年初及學年末對於學生的英語學習態度的看法、本國英文老師(LET)在學年初及學年末對於學生的英語學習態度的看法和外籍助教如何影響學生在教室內的學習動機。 參與本研究的受試者來自台灣六個地區:台北、宜蘭、台東、高雄、台中和金門。此研究參與的受試者包含4056位學生(10-13歲學生)、149位老師(56外籍助教和93本國英文老師)。受試者必須填寫一份態度與動機問卷來測量學生的英語學習態度。針對學生及老師所填寫的問卷進行交叉分析,可得知學生在學年初及學年末的英語學習態度的概況。最後,透過訪問和課室觀察來提供學生動機與態度更多的資訊,並且深入了解學習情境、教師的角色、特定的文化主題,以及對於學生動機與態度具影響力的教學策略。 本研究分析結果如下:第一,學生有正面的英語學習態度,且能看出學生的英語學習態度在學年末相較於學年初有明顯的進步。第二,老師相信學生有正面的英語學習態度。老師們都相信學生的學習動機與態度皆在學年末提升,而從態度與動機問卷來看,外籍助教在學年初給的分數比本國英文老師還要低,究其原因在於不同的老師對於學生的熟悉程度、看法、文化背景、學習經驗及對於台灣的教育體系的了解程度不同。第三,從訪問和課室觀察可見外籍助教對於以下面向的影響:課堂氣氛之改變、老師們以及學生的互動、文化交流以及視野拓寬(全球化)。 最後,根據本研究結果,祈使未來研究者及英文老師以此為基礎,更進一步探究學生的英語學習態度在外籍助教指導之下的具體變化,並深入探析外籍助教如何影響學生學習態度、動機之改變。Item 外籍助教對英語學習者的學習動機、聽力焦慮與聽力表現之影響(2017) 黃詩涵; Huang, Shih-Han本篇研究旨在探討外籍助教(FTAs)對於台灣國中英語學習者學習動機和聽力焦慮之影響,以及在外籍助教的教導下學生從學年初到學年末的聽力表現變化。 受試者為105位來自台灣北部二所國中的七年級國中生。受試者必須在學年初與學年末分別填寫一份相同的問卷(包含動機和聽力焦慮量表)與接受聽力測驗,用以測量學生的學習動機、聽力焦慮和聽力表現。針對受試者所填寫的問卷以及施測的聽力成績,研究者使用成對樣本t檢定檢測受試者在學年初及學年末的學習動機、聽力焦慮和聽力表現概況。此外,透過課室觀察、訪問和談話來提供更多資訊,以深入了解外藉助教如何影響學生的學習動機、聽力焦慮和聽力能力。 本研究之主要發現摘述如下: 1.學生的英語學習動機在學年末相較於學年初有些微的下降,可能的原因有:期末考試壓力、教室座位安排、逐漸習慣外籍助教的教學方法、課堂活動難易度的適切性、外籍助教講話速度太快、對外國人不夠了解、中西方教學風格的文化差異、複雜且多層面的文化學習。 2.男學生比女學生在學年末的動機量表進步比較多的項目,外籍助教的出現可能是提升男學生語言學習動機的一種方式。 3.學生的英語聽力焦慮在學年末相較於學年初下降,可能是在全英語授課下學生較常接觸口語英文、外籍助教提供有意義的溝通環境以及在以視覺化輔助教學。 4.在質性的資料中發現單字是影響學生聽力焦慮的因素。 5.學生的聽力成績在學年初和學年末有大幅進步,可推論在經過一年外籍助教提供大量真實的語言輸入(authentic input)之下而讓學生的聽力有所進展。 最後,根據本研究結果,本研究針對研究理論、教學及未來研究,在探討外籍助教對台灣學生英語學習之影響提供進一步的建議。Item 外籍英語助教對中小學生英文聽力理解能力之影響(2019) 呂紹柔; Lu, Shao-Jou本研究旨在探討外籍英語助教(NEST)在協同教學的模式中,對台灣學生於溝通式取向之英文聽力能力之影響。參與本研究的受試者來自台灣五個地區:北部、中部、南部、東部、離島,此研究的受試者包含584位學生,年齡分布為12至14歲,受試者分為兩組:一組為具有一年以下外籍英語助教的協助,另一組則有三年以上外籍英語助教協助。透過比較兩組受試者的英語聽力測驗分數以及在各大題的作答情形,以及課室觀察報告的分析,探討學生於溝通式取向之英文聽力能力的表現,以及外籍英語助教對其表現結果的影響為何。 研究結果顯示如下:第一,有三年以上外籍英語助教的學習環境之學生的英語聽力測驗結果分數高於有一年以下外籍英語助教的學習環境之學生。第二,在各大題的表現上,有三年以上外籍英語助教的學習環境之學生的英語聽力測驗結果顯著高於有一年以下外籍英語助教的學習環境之學生,這個研究結果顯示因為三年以上外籍英語助教的學習環境讓學生有更多接觸道地英文的機會,例如在日常生活中聽從英文的指示,或是較長的英文口說內容,因此學生對於未知的訊息有更好的包容力與耐心,也就是與本研究聽力測驗相類似的對話。 最後,根據本研究結果,對未來研究提出建議,期許未來研究者以此為基礎,更進一步深入探討學生在溝通導向方面之英語能力在外籍英語助教的協助之具體變化。Item 外籍英語教師的課堂活動特色分析研究(2019) 陳卉雅; Chen, Hui-Ya許多學者經過實驗證明,教室內的學習活動在語言學習過程扮演重要的角色並協助老師達成教學的目標。過去研究亦指出,英語協同的教室內,教室活動的本質明顯呈現出口說教學導向,以促進學生達到溝通能力的培養。然而,在其時間和空間有限的研究條件下,加上研究者單一的觀點,其探討的範疇往往帶有侷限性,而容易忽略教學活動本身潛藏的複雜性和多樣性特色。 有鑑於此,由於協同教學是一實施多年的計畫,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方法,並透過文件分析(Document analysis)匯總,從外籍教師、中籍教師以及教學顧問的觀點出發,分析過去七年來,臺灣五個地區的協同教學記錄檔案,包含外籍英語教師的回饋報告、中籍英語教師的回饋報告、外籍英語教師雙周教學反思報告、協同教學教案設計、教學顧問的課堂觀察報告以及教學回饋報告,將所得的資料內容以三角驗證 (Triangulation)交叉進行分析,探究外籍英語教師課堂教學活動的特色以及其教學活動伴隨而來的益處。 研究結果發現,外籍教師的課堂教學活動呈顯出多元的特點。第一,外籍教師將學習活動情境化(Contextualized learning),幫助學生將英語學習和日常生活做有意義的連結。第二,外籍教師藉由遊戲的成分融入活動進行教學,如此一來,增加了學生練習語言的機會、讓英語學習更有趣、同時減少學生心理上的學習壓力。第三,外籍教師將文化學習結合語言學習,建構學生對不同文化有基本的認識,同時培養學生以正確的態度來接觸不同文化。第四,外籍教師的教學活動能滿足不同學習風格學生的需求,包含視覺型、聽覺型、和動覺型的學生。第五,外籍教師的教學活動呈現出對正確發音的重視,因此外籍教師除了糾正學生的發音之外,也將發音教學融入課堂活動之中,使學生獲得更純正的發音。本研究期待能提供課程規劃以及課堂設計活動者更深入了解外籍教師課堂活動的特色及其課堂活動帶來的益處。Item 將創意思考技巧融入中學英語資優班英語寫作課程之案例研究(2023) 張育瑄; Chang, Yu-Hsuan本研究探討在中學英語資優班英文寫作課堂中融入創造性思考技巧對於學生寫作創意能力的影響。研究對象為中學英語資優班英文寫作課的學生,研究者觀察到學生往往在面對寫作課程會感到焦慮及缺乏信心,認為自己沒有寫作靈感與想法。此研究希望藉由將創造性思考策略融入課程,觀察此教學方是是否能有助於提升學生的寫作創意力,並進一步了解學生對於總體寫作課程的體驗與學習心得。本寫作課程教學架構之設計奠基於Kelly(1991)提出的"創造力循環"理論,並進一步引用Nielsen(2016)所提出的"The Shower and The Funnel"(S&F)理論,以此理論模型更直觀且具像化地呈現"創造力循環"的階段運作,藉以增進我們對創造思考過程的理解,其中兩個不可或缺的階段包含擴散和聚斂思考。課堂所應用的思考策略專注於擴散思考的過程,而相關課堂練習活動與最終產出成果則屬於聚斂思考的過程。課程於擴散思考階段主要應用之創意思考技法包含如下: 交叉連結、心智圖和隨機靈感,並透過實際練習增進學生思考技巧之應用能力;最後透過任務聚斂與總結想法並呈現成果。 本研究之評量方法包含以TTCT創造力測驗以及TTCT寫作創造力評量表去檢核學生經過一學年的創意寫作課程後,創意力以及個人寫作創意之前後變化。研究結果顯示,雖然在學生的創意力在TTCT創造力測驗中沒有明顯進度,但在針對寫作而設計的TTCT寫作創造力評量表的評量下,可以看到學生寫作創意度的提升,顯示課程的設計與創意思考之應用對於學生的創意力培養有一定的幫助及成效。 此外,本研究另一評量方為藉由質性課程心得問卷,了解學生在體驗創意寫作課程中的學習心得。根據研究結果整理顯示,學生在經歷一年的寫作課程後,對於自身寫作的能力之信心度有提升,並能感受到課程對其點子發想歷程之助益。綜合學生的回饋及實際寫作表現,以下為結果延伸討論,藉以了解此教學設計在未來應用所需調整與注意之處。首先關於課堂創意思考技法之應用,研究結果發現,雖然三種創意思考技法本質上皆為擴散性思考技法,但事實上在擴散思考的過程中,亦須考量擴散點的邏輯性、關聯性、隨機性等面向。這些因素會影響思考技法本身的難易度並間接影響學生在實際應用與操作上之成效。此外,在學習新的思考技法的過程中,須提供學生充足的練習時間,將有助於學生於寫作上針對該技巧的實際應用成效。在課程教學其他須注意之面向亦包含須提供學生興趣和挑戰相符的多樣寫作主題或體裁選擇;強調創意思考的過程中同時亦需兼顧語言能力之發揮,並適時提供引導與協助。另一方面,雖然在學期課程的一開始有針對「創意」的概念進行介紹,事實上,除了在寫作中的引導,也建議於寫作完成後,帶領學生一同賞析、討論與分享成果中的「創意」,藉以協助學生更清楚地了解創意的展現可以很平凡,創意其實離我們不遠,在生活中或作品中都可以看到他們以不同的樣貌展現。Item 探究外籍英語教師對於國中學生英語口語流暢性之影響(2017) 李乃文; Li, Nai-Wen引進外籍英語教師進入台灣的英語教學可成,已成為各級學校與機構之常態,而外籍英語教師的往往被認為能增進英語學習者的口語能力,例如:口語流利度等。然而,過去台灣的研究多半未涉及外籍英語教師對於學習者口語表現的影響,且鮮少由研究以實測的方式驗證外籍教師是否增進口語的流暢性。 有鑑於此,本研究旨在研究外籍英語教師對於國中生英語口語流暢性的影響。在學期初以及學期末,研究者對於來自國中兩個班級的學生施測,欲透過朗讀文章與看圖說故事等題型,比較學生是否在期末時顯著增進英語口說的流利度。此外,研究者亦進入外籍教師的課堂觀察,確實地記錄外籍教師的教學策略、手法與活動,以了解其教學影響學生口語的可能情形。 本研究發現,國中生的口語流暢度在期末有明顯的增進。舉例而言,學生在口語速度上明顯加快,多數學在朗讀與看讀圖說故事作答字數上有明顯增加,且減少了句子當中暫停的頻率。此外,課堂觀察也顯現出外籍教師的教學型態給予學生發表意見的機會,且期末學生亦增加與外籍教師的互動。 本研究期待能給予課程規劃與設計者更深入了解外籍教師對於學生的實際影響。Item 文化學習課程對於臺灣國中學生英語學習影響之探討(2019) 王建順; Wang, Chien-Shun本研究旨在探究在國中課程架構下,學生是否能透過文化學習課程來提高跨文化覺察,並對英語學習產生影響。教師研究者亦觀察省思課程設計理念、教學方法、及教材的設計。藉由實施質性及量化研究的資料收集和分析方法,可以了解以下三個研究問題: (一)文化學習課程是否能提升學生文化相關內容的知識? (二)文化學習課程如何提升學生的跨文化覺察能力? (三)學生對文化學習課程的反應如何?教師未來能如何設計相關課程? 此後續研究使用的工具包括前後測的問卷、前後測問題比較分析、學習省思札記以及非正式訪談。本研究有以下發現: (一)透過學生的四個文化學習主題之前、後測比較分析可發現,此文化學習課程之前三個主題有助於提升學生的相關知識,而第四個主題則未達顯著差異。學生對課程主題亦提供反思與回饋。 (二)學生在跨文化覺察之四個面向當中,除了跨文化溝通相關知識未達顯著差異,其餘三個部分,包含跨文化互動態度、跨文化互動技巧以及跨文化覺察表現,皆有明顯提升。透過質性資料亦可證明學生在跨文化覺察能力之提升。 (三)透過後測問卷的開放式問答,教師研究者發現學生對於不同文化學習主題的偏好,主要受到學習風格以及語言程度之影響。從學生的反思與回饋,教師研究者亦歸納出四點此課程帶給學生之收穫。 最後,此研究之教師研究者同時是課程的設計者,透過此行動研究亦不斷反思。本研究針對國中英語教師在文化學習教學層面、課程設計及未來相關研究提出良善之建議。Item 英文老師對Python的電腦輔助語言教學專業成長之態度(2022) 林岳瑾; Lin, Yueh-Chin本研究旨在探討電腦輔助語言教學專業成長中,英文老師對程式語言Python的態度。參與本研究的受試者來自於台灣北部一間研究所,此研究的受試者包含20位國中及高中英文老師,年齡分布為20至49歲。透過一學期的師資培育課程,每堂課程兩個半小時,共七堂課,教導受試者Python,並在第一堂課及最後一堂課透過問卷測試態度。此外,每堂課程在結束前,會請受試者填寫自我省思問卷,並且另外挑選五位受試者,在所有課程結束後進行訪談,藉此深入探討態度形成的原因。研究結果顯示如下:第一、受試者第一堂課的態度和最後一堂課的態度有正向的轉變,其中能使用Python提升備課效率為轉變的重要因素。第二、受試者受到課程的時間限制,在理解程式語言方面遇到挑戰,然而,透過視覺化的授課方式,受試者較能理解程式語言及其原理。第三、本研究意外發現,在教學創新、問題解決、課程教法等面向中,學習Python能幫助英文老師成長。最後,根據本研究結果,建議未來繼續將Python融入師資培育,藉此提升英文老師使用科技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在英文教學層面持續地成長。Item 行動研究: 探究式學習對英語學習者主動學習影響之探討(2024) 徐怡芳; Hsu, Yi-Fang英語能力在台灣被視為個人成功與國家競爭力的基石,而英語教育在台灣也一直都是教育改革著重的目標之一。新課綱與雙語國家政策的施行將英語教育的重要性更往上提升。在提升國家整體英語水平的期待下,新課綱卻縮減英語授課時數,而在教育現場的教師關注的困境則普遍是學習動機的低落。兩政策目標的內涵及現況的教學困難將促使英語教師進行英語教學上的改變:在有限的時間中給予學生有意義的學習情境來深化學習,提升學習者語言學習的情意動機。動機和主動學習密不可分,主動學習者最大特色在於主動建構知識而非被動接受知識,並在學習過程展現積極正向的學習熱情。探究式學習重視學習者的自主性,過往的文獻指出應用於高等教育的語言教學上可促進學習者主動學習樣態。本行動研究旨在探討一般英語課室內使用探究式學習促進高中生主動學習能力養成的可能性。研究者使用英文課本內容作為議題討論開端,配合探究式學習的五個階段,觀察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是否展現主動學習的樣貌。研究問題如下:使用探究式學習對外語學習者的主動學習行為的影響為何?研究資料蒐集包含研究者的課室觀察、學習者的學習歷程與個別訪談。分析資料顯示了三個與主動學習相關的樣態包括:(一) 學生從知識的接受者轉化為知識的建構者,(二) 學生展現正向的學習態度,(三) 學生習得不同的學習技巧。行動研究重視理論與實務的結合並重視研究者的反思及修正,故本行動研究在施行第一次探究式循環後進行反思與修正並施作第二次循環。針對第一次修正內容及檢討二次循環過程,研究者也提出完善建議。此研究將有助於未來行動研究者施作探究式語言學習,或促進語言學習者的主動學習之參考。Item 註解模式與進行活動時間對於臺灣國中學生英語字彙辨識學習之效益研究(2012) 邱淑伶; Shu-Ling Chiu本研究目的在探討國中學生在閱讀情境中,輔以單一註解或多重註解後,對於英語單字字彙之辨識學習成效以及對於多重註解的感知;另外也提出對於不同註解可能所需不同操作時間的實驗方法作檢定;希望能透過合理的實驗時間設定,進一步了解學生在閱讀情境中,何種註解方式能帶給學生最大的單字辨識學習效益。本研究提出三個研究問題:(一)對於國中學生,何種註解方式在單字辨識學習上有較大的助益?(二)在多重註解的實驗設計中,施測時間長度是否會影響單字的學習效果?(三)國中學生對於多重註解的感知為何?本研究以北台灣某國中三個班級共96位九年級學生為實驗對象,將此三個班級分為單一註解、多重註解、及延長時間多重註解共三個組別。所有學生均參與字彙前測,在確定學生都不會目標單字後,閱讀測驗活動開始實施;三個組別均閱讀相同文章及回答相同理解問題,不同組別接受不同類型的單字註解,而延長時間組別則可多獲得3分鐘的閱讀活動時間,閱讀活動進行完後即接受立即後測;實驗結束的二個星期後,則接受延宕後測。多重註解組及延長時間多重註解組的學生需另填一份問卷;最後再視學生的回答能力,從這兩組中各挑出5名學生作為焦點訪談團體,以進一步了解國中學生對於多重註解的感知。 量化資料顯示,在相同的閱讀時間下,多重註解不見得會比單一註解產生較多的字彙辨識學習效益;但若給予多重註解組足夠的閱讀時間,學生多能善用時間在推論過程,進而使多重註解組明顯地產生較高的字彙辨識學習效益;本實驗結果符合了Hulstijn 和Laufer提出的專注量假說(Involvement Load Hypothesis),亦即能引發較高專注量的學習活動通常能產生較高的字彙學習量;而引發較高專注量的學習活動通常也需花費較多的時間。另外,由質化資料分析得知,約有七成的研究對象,對於在國中階段使用多重註解於閱讀練習中抱持正面或不排斥的態度;深入分析訪談後,多重註解組的學生們認為在閱讀中使用多重註解 (1)能使字意推測變得較容易;(2)能強化學生對於單字的印象;(3)是能引起學習動機且具有挑戰性的。 最後,針對本研究結果,作者認為融合多重註解進入國中生的閱讀練習中在字彙認識上有一定的幫助,但仍需就課程實施者的目的、時間與實施情境來考量,因此提出幾項建議作為國中教學實務及未來研究上的參考。Item 辯論不應在臺灣高中英語教育中缺席:論未來高中英語辯論教學之宗旨目標、面向內涵、推動管道及預期效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師資培育與就業輔導處, 2014-12-??) 常紹如; 吳美貞; Shau-Ju Chang; Angela Mei-Chen Wu為國內高中英語辯論教學之催生請命,論文首先闡述圍內外文獻所提及有關「英語」辯論之學習效益,並介紹東亞地區包括中國、日本、韓國與我國等地之英語辯論現況,藉以證明高中英語辯論教學之正當性與急迫性。論文次節提出以「外語社會化理論」為依據架構英語教育中之辯論教學,即將英語辯論教學視為幫助學生達成三種與辯論相關之社會化過程,包括強調「辯論菁英培訓」的「英語辯論比賽」、強調「辯論基本知能發展」的「課堂英語辯論教學」、及強調「辯論生活化」的「辯論與現代公民養成」等三大目標與類型。論文最後針對臺灣中、高等教育之人物力現況提出高中英語辯論教學之可能推行方式,並就高中英語辯論教學所將帶來之效益與貢獻做一綜合推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