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sitory logo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All of DSpace
  • English
  • العربية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spañol
  • Suomi
  • Français
  • Gàidhlig
  • हिंदी
  • Magyar
  • Italiano
  • Қазақ
  • Latviešu
  • Nederlands
  • Polski
  • Português
  • Português do Brasil
  • Srpski (lat)
  • Српски
  • Svenska
  • Türkçe
  • Yкраї́нська
  • Tiếng Việt
Log In
New user? Click here to register.Have you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1. Home
  2. Browse by Author

Browsing by Author "呂坤和"

Filter results by typing the first few letter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城市造境-以台北多面向建築為創作題材的探討
    (2003) 呂坤和
    時代、環境與個性是藝術品形成的主要因素(泰納語),這是活生生的社會現實。生長在這個現實裡,對於周遭事物那有不被感動的道理。 「生活是創造的泉源,生活是第一位的。寫生是畫家奔向生活、認識生活、豐富生活感受、積累創作的經驗、吸取創作泉源的重要一環。……到生活去「觀察、體驗、研究、分析」,然後進入創作過程,使自己作品富有生活氣息和時代氣息。」   本專題創作研究《城市造境-以台北多面向建築為創作題材的探討》為題,作為自己繪畫創作思考的論述。本題目之訂定,乃因自身處於大台北高度發展的都會叢林,生活環境劇烈變遷,尤其是當代建築面貌的多樣變化,讓個人深感其造形與質感之豐富,乃想藉此作為研究創作的探討目標。故擬從歷史的觀點出發,自歷代與當前建築繪畫的作品中,分析、歸納、整理,以探究其創作手法、整理出不同時期的表現風格及其時代面貌,藉以鑑古識今作為創作思維的根底。期能從不同的形式與角度,嘗試呈現當代建築不同風貌、不同特色。 在研究創作當代建築繪畫作品過程中,試以傳統筆墨用具,混入當代媒材來思考,嘗試如何表達生活在當代城市中的冰冷、孤寂、擁擠與雜亂感,特別是著重於呈現台北現代的都會景觀。由於台北適處於中西文化匯流中樞,其環境與藝術的關聯性甚高,因此特在其中找尋具備開創性與時代性的新脈絡,進而反映分析本創作的時代特質,開創出屬於個人特色的一段歷程。 以下就是本創作論文的架構,共分六章,茲分述如下: 第一章 緒論:探索研究與創作的關係、研究動機及目的、研究範圍與媒材、形式的創作方法。 第二章 「台閣界畫」的表現內容:本章將探討傳統中國繪畫中的建築「台閣界畫」所呈現的面貌,從其筆墨、色彩、空間透視、造形逐一來分析其重要性與特色。台閣界畫是一門值得注意的藝術題材 ,它在晉朝之前就有一段漫長的發展,元明進入衰弱期,直到清初才又恢復了界畫的偉大傳統。民國以來逐漸式微,代之而起的是多樣化,風貌眾多的現代建築描繪。 第三章 當代畫家建築繪畫面貌:以台灣當代畫家,所曾經描繪過的建築題材作品,或以建築為創作素材所呈現的面貌為例,探討其內在思維,並分析其在形式、技法上的特點。 第四章 「城市造境」的創作理念:從瞭解先人的藝術成就、同時代畫家的特點、外來藝術的優點,再加入自己的觀點。闡述個人對於現代建築與都會繪畫的美學理念,以創造出富有時代面貌和個人特質的作品。 第五章 作品解析:研究的目的在於闡析自己的創作理念,並將這段時間所創作出一系列作品的過程做詳實的說明。 第六章結語:將這一系列建築繪畫創作做階段性的總結,探討建築繪畫的可能性、同時導引出未來的創作研究與方向。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如夢之境山水的建構 再造太魯閣峽谷的創作研究
    (2010) 呂坤和
    創作研究的意義在於創作實踐可能性之拓展以及創作理論之探索,透過深入探討繪畫技法與學理,試圖以此將創作的領域大為擴展與理解。筆者認為,做為一位台灣的山水畫家,應該用心體會台灣的山林形貌,反應本土自然與在地特色,見證時代的脈動。因此,筆者希望藉由相關文獻理論的梳理探討,充實繪畫創作的美學思維與提升創作技法的研究 本創作研究論文以太魯閣峽谷作為題材,以「如夢之境」為題探討新的山水創作組構與表現的面向。論文共分五章,依序為第一章:緒論。第二章:如夢之境山水境域的再生。第三章:創作如夢之境山水的美學與實踐。第四章:如夢之境山水的建構系列作品解析。第五章:結論。 本論文採用法蘭克福學派中阿多諾的美學理論,以藝術的社會批判功能及「間離」創作手法來論證「如夢之境山水的建構」之意涵,並從中國歷代的哲學思想中,汲取道釋思想、空間意識,加以整理、融會,轉化為個人創作上的泉源,藉此深化創作廣度與內涵。反映在筆者以太魯閣峽谷為題材的山林夢幻作品中,探索它在山水創作中的獨創性與地域性,透過個人對當前台灣環境生態的體認與觀察,作為創作研究之切入面向,繼而開展出具體可行的實踐方法。 新的社會型態促進新的時代氛圍,不一樣的生活體驗必然會有新的感受與新的表現方式;筆者從生活體驗出發,嘗試將藝術的「間離本質」學理與實務探討結合,應用現場寫生進行創作整理的資料,以「如夢之境」四大系列「峽谷美的呈現系列」、「峽谷山河變色系列」、「峽谷超越真實系列」與「峽谷原鄉關懷系列」為創作主軸,將太魯閣峽谷的形貌與生態變化,擷取記錄,再應用各種媒材工具以及水性壓克力顏料、版畫的拓印技法,以壓印、擦拭等手法,進行各種技法的實驗、挪用、混搭與重組。巧妙地記錄出山水景觀的變異,意圖展現太魯閣峽谷如實若幻的夢境,來彰顯藝術的批判功能,讓「夢境」的呈現是以虛假性、擬境、反諷來批判現實。建造屬於自己理想中的「如夢之境」,不僅完成山水繪畫美學與技法的探討,更完成一系列「異在性」特質的山水創作。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25 LYRASIS

  • Privacy policy
  • End User Agreement
  • Se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