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周愚文"
Now showing 1 - 20 of 214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中國傳統婦女與家庭教育(師大書苑, 2005-10-01) 周愚文; 洪仁進Item 中國大陸升學競爭研究(2000-03-26) 周愚文Item 中國教育史中被忽略之兒童與婦女探討的檢討(2009-12-01) 周愚文Item 中國教育史中被忽略之兒童與婦女探討的檢討(2009-10-20) 周愚文Item 中國教育史綱(正中書局, 2001-12-18) 周愚文Item 中國文化教育大師(正中書局, 1992-01-01) 周愚文Item 中國歷代停廢科舉制度的探討(喜瑪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 2006-08-01) 周愚文Item 中國歷代停廢科舉制度的探討(2003-12-29) 周愚文Item 中華民國軍事學門建構策略之研究(2006) 王長河; Ching-Her Wong本論文在釐清軍事學門的範圍與類別,分析臺灣軍事學門發展現況,並提出軍事學建構策略的建議,以供決策單位參考。試圖回答何謂「軍事學」?軍事學門的範圍與類別為何?當前世界各國軍事學門的發展走向為何?臺灣軍事學發展現況、限制及策略為何?等問題。 軍事學定義應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軍事學定義為研究戰爭的知識體系,範圍隨科技、戰具、軍隊編組的改變而滲入、改變、擴大;狹義的軍事學是指研究作戰的知識體系,也就是兵學。軍事學研究的層級,不會因時代的演進而變化。軍事學建構有多重限制,主導者為政府,在政府及民間的文人必須參與,才能拙壯。軍事學在古代是經驗的累積,變數簡化,是從實踐到理論的過程;現代受人工智慧及電腦的輔助,變數掌握與預測更精準,加速理論到實踐的過程。軍事學在國際軍事交流下,更為豐富多元。 軍事學門與教育學門成立相似,與軍事相關的學科,初期仍按現行學科體系劃分,俟發展成熟後再歸併於軍事學門內。 建構軍事學門體系的條件有:經軍事教育專業訓練的教師、設有軍事專業碩、博士學位、有專業從事軍事學門的研發單位、出版軍事期刊及專書、有軍事專業的研究社群或學會、文武大學開設軍事專業課程、上層支持穩定政策等。 軍事學門認證權責單位應由國防部與教育部認證與核覆,或由教育部委託專業組合共同認定;推動與主管軍事學門發展、研究的主要機關,國防大學責任不可免;軍事學實際研究與執行機關為各級軍事專業教育院校、大專院校國防教育部門;軍事學門學位核定機關為各學院。軍事學門或學科的研發體系的建構層級在學校;軍事學門的發展策略無法按調查結果,仍應採由下而上策略。 軍事學門發展配套措施明顯不足,應制定發展計畫與預算,各院校系所軍事學科自我評鑑週期訂定為一至兩年。大部份受到成員願意參與建構軍事學科的工作,並期待有良好工作環境、獲得長官肯定、持續性的政策、決心與行動與經費支持等。Item 九年一貫課程教師基礎及進階研習與校長進階研習(2002-06-01) 周愚文Item 二十世紀後期英國教育史研究(1945-2000)(2009-07-01) 周愚文身為十九世紀世界強權的大英帝國,歷經第一、二次世界大戰,戰後美俄代之而 起。1960 年代前殖民地紛紛獨立,再歷經兩次石油危機,以致其政經影響力已不如前, 但在國際事務上仍與美國聯手扮演一定角色。至於教育方面的變化,二次大戰後,是 在1944 年教育法的框架下發展。1960 年代普勞頓報告書改採「兒童中心」的教育理念, 而影響之後初等教育的走向;羅賓斯報告書則促使高等教育的擴張;工黨大力推動綜 合中學,改變了先前的中等教育三分制。然而由於經濟表現失利,於是將教育當成替 罪羔羊,1980 年代遂進行教育改革,1988 年教育改革法頒佈,讓原有架構出現結構性 的變革。本研究即是在「英國近代教育研究(1780-1944)」的基礎上,繼續探討英國二 十世紀後期的教育發展,時間範圍自1945 年至2000 年止,空間限於英格蘭,教育階 段以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及高等教育為主。主要目的有三:一、探討英國二十世紀後 期教育制度的發展及其影響因素。二、檢討二十世紀後期英國教育制度變革的利弊得 失。三、尋求英國教育制度可資借鑑之處。Item 儒家文化與升學競爭(2000-03-26) 周愚文Item 兩岸國防教育政策之比較研究(2008) 黃財官摘 要 本研究主要針對兩岸國防教育政策進行比較研究,從宏觀角度思考影響國防教育政策的外在因素,微觀剖析檢視國防教育政策的內在問題。為求處理相關研究議題,以文獻分析、歷史研究法及比較研究著手,就歷史背景與實施概況、學校國防教育與課程規劃等因素,進行相對性的因素比較;就所蒐集與主題相關之理論與文獻,歸納篩選出適當者,做為研究假設之依據,實施綜合分析探討,最後歸納出結果與發現,進而提出解決當前問題相對措施,精進國防教育的作法,建構全民國防的架構,以提供決策單位研擬相關的國防教育政策法規的參考。 全文分為六章,第一章緒論。敘明研究背景、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方法與步驟、研究範圍及限制等。 第二章文獻探討。針對國防教育政策的基本概念、政策的理論、西方國家國防教育的例證、大陸與臺灣國防教育研究文獻,找出相關因素,做為國防教育政策的論述、理論分析依據。 第三章探討大陸國防教育政策的實施,依歷史背景、實施概況、國防教育政策及綜合分析等探討。有關大陸國防教育政策形成背景、影響分析,並對實施概況、相關法源、教育目標及學校國防教育的實施及綜合相關因素探討之。 第四章探討臺灣國防教育政策的實施,與大陸實施相對性的比較因素,依歷史背景、實施概況、學校國防教育的實施及綜合分析等探討。有關臺灣國防教育政策作為,包含軍訓制度發展及國防通識課程的改革等因素,綜合比較探討。 第五章綜合分析比較與檢討。根據上述兩岸國防教育的比較分析,針對我國國防教育現存的問題,提出檢討與省思,並前瞻我國國防教育未來發展,研擬國防教育政策的具體措施與願景。 最後第六章為本文之結論與建議。就理論及實際層面之研究發現作一總結,並作為未來研究發展及提出可能的建議。 以中共實施國防教育為借鑒,有助於對敵情環境的認識與瞭解,培養國防教育師資、教材設計與課程規劃設計人才,建立國防教育的教學能量與發揮教育效能,有利任務之遂行。故藉由本研究的探討,期使國人對國防教育能有更深的認識,並前瞻國防教育未來願景發展,如何有效整合國防教育相關智庫與知識平台,並能結合國防教育整體資源,發揮事半功倍或相乘的效果,進而精進國防教育政策與作為,提供我國國防教育政策與實施之參考與借鏡。 【關鍵詞】全民國防、國防教育、國防教育政策、國防通識教育。Item 八十六學年度高級職業學校採行學年學分制之規劃(1998-10-01) 侯世光; 方崇雄; 周愚文Item 公平與能力分組評述(師大書苑, 2006-05-01) 周愚文Item 北宋的三次教育改革(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1986-06-??) 周愚文我國自隋代開科取士之後,由唐至清,教育制度即與科舉制度同時並行;士子可以先入學校受教,然後再參加科舉入仕,亦可直接參加科舉,而不需接受學校教育。如此一來,科舉成為士子入仕的必經管道,而學校教育則可有可無,以致造成士子重科舉而輕學校,使得教育成為科舉的附庸。而且由於歷代政府,對於學校教育重視的程度又多不及科舉,因此歷史上遂只見取士而少有養士的政策。既然國家取士是以科舉為主,考試若能充份發揮選擇的功能,確實為國發掘到人才,則政事就可推動;否則所考非所用,必於政事之推動有所扞格。又科舉所取之士只重藝業而不知其德行有悖為政尚德輕才的傳統,尤為世所詬病。這種現象及問題,在北丹時期就已產生。當時由於內政外交上發生種種的困難,而政府又缺乏可用之才來應付難局,因此改革之呼聲,時有所聞。Item 北宋的三次教育改革 (摘要)(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1986-06-01) 周愚文我國自隋代開科取士之後,由唐至清,教育制度即與科舉制度同時並行;士子可以先入學校受教,然後再參加科舉入仕,亦可直接參加科舉,而不需接受學校教育。如此一來,科舉成為士子入仕的必經管道,而學校教育則可有可無,以致造成士子重科舉而輕學校,使得教育成為科舉的附庸。而且由於歷代政府,對於學校教育重視的程度又多不及科舉,因此歷史上遂只見取士而少有養士的政策。既然國家取士是以科舉為主,考試若能充份發揮選擇的功能,確實為國發掘到人才,則政事就可推動;否則所考非所用,必於政事之推動有所扞格。又科舉所取之士只重藝業而不知其德行有悖為政尚德輕才的傳統,尤為世所詬病。這種現象及問題,在北丹時期就已產生。當時由於內政外交上發生種種的困難,而政府又缺乏可用之才來應付難局,因此改革之呼聲,時有所聞。Item 匱乏時代的教育(師大書苑, 2003-01-01) 周愚文Item 十九世紀首位美籍傳教士裨治文在華教育事業與美國教育制度的引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19-12-??) 周愚文; Yu-Wen Chou本文旨在探討十九世紀首位來華美籍傳教士裨治文的教育事業,及其對引介美國教育制度的影響。本文採歷史研究法,經考證及分析一手中、英文史料後發現,裨治文在華31年間,除直接布道外,還藉翻譯聖經、出版書籍、發行報刊及設立學校來傳福音。他所撰《美理哥合省國志略》是首部美人介紹美國及其教育制度之作,廣為時人鈔引。另他在穗、澳、港、滬設立學塾,教育貧童,並倡「設學輔教」策略,起初未獲所屬美部會支持,但仍以己力募款興學。裨夫人也積極在穗、滬、京設立女塾,興學輔教。直到他病逝後,1877年在華各差會才改變態度,改支持興辦教育事業。之後,美部會擴展華北教育事業,更建立教會學校系統,故裨治文早期引介美國教育制度的先驅角色實不可忽視。Item 〈反對競爭:讚許可鍛鍊的分析及哲學的顛覆性〉評析(師大書苑, 2007-03-01) 周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