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周愚文博士"
Now showing 1 - 4 of 4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國軍進修教育階段政治課程學員學習滿意度調查研究(2008) 鄭振壽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軍進修教育階段政治課程學員的學習滿意度,採問卷調查法,以「國軍軍事院校進修教育學員對政治課程學習滿意度調查問卷」為研究工具,以國軍8所進修教育學校97年上半年受訓學員為研究對象,共發出問卷571份,回收問卷556份,有效問卷541份,回收有效問卷率為94.7%。研究結論如後: 一、國軍進修教育學員對政治課程整體學習滿意度高,其中又以「同儕關係」構面為最高。 二、國軍進修教育學員對政治課程學習以「我會與分組同學互相合作學習」感到最滿意,但對「學校軟硬體設施」滿意度較低。 三、國軍進修教育學員對政治課程學習滿意度因背景變項不同,而呈現差異情形。 (一)性別上,男性學員滿意度顯著高於女性學員。 (二)服務年資上,服務年資4-7年學員滿意度顯著高於8-12年。 (三)受訓時間上,不同受訓時間者無顯著差異存在。 (四)基礎教育上,畢業於國軍基礎軍事院校的學員學習滿意度顯著高於畢業於民間大專院校的學員。 本研究主要建議如後: 一、對國防部政策主管單位: (一)軍事教育資源整合後投資應擴及進修教育,並優先充實軟硬體設施。 (二)課程教材結合時勢符合學員需求。 (三)針對滿意程度差異找尋縮小的方法。 (四)提升教師教學熱誠合理課程比例。 二、對國軍進修教育學校: (一)改善學校教學設施,以滿足學員需求。 (二)營造舒適學習環境,以安定學習情緒。 (三)教師教學方法宜求多元化,以提升教學品質。 (四)精進行政作業流程,以加強學習服務。 (五)運用同儕合作學習,以增高學習興趣。Item 我國國軍政治教育變遷之研究(2008) 李緒安本研究旨在探究我國國軍政治教育的實施情形,藉由瞭解國軍與政戰制度的變革,國軍政治教育的變遷,及社會變遷對國軍政治教育的影響,並分析美國、日本及中共軍隊政治教育的情形,進而探索國軍政治教育未來可能的發展方向,以作為規劃未來政治教育的參考。透過歷史研究、文獻分析、比較等方法,獲致結論如下: 一、國軍政治教育隨時空與政治需求轉變而有不同。政治教育在威權國家當中不僅可以做為意識形態的傳遞管道,在現今的民主國家中更可作維護政權穩定與政治安定的重要工具。 二、世界主要國家為確保軍隊能確為國家所用,亦多實施政治教育。目的皆是在培養軍人的民主憲政價值觀念,讓軍人確實效忠國家。 三、國軍政治教育受到政治、國防政策變遷及社會因素的影響,不斷配合調整。國軍的角色定位,已逐漸朝文人領軍、軍隊國家化及軍隊專業化的方向邁進。 四、國軍轉型的過程中政戰制度與政治教育扮演重要角色。戒嚴時期,政戰制度扮演文人(黨)領軍的工具性角色。解嚴後,政治教育成為「軍隊國家化」和「文人領軍」的宣揚者,以及軍隊與社會互動的協調者。 五、政治教育是主政者貫徹其政治意識的重要管道。政治教育變遷過程中,不易避免執政黨政治意識的影響。 六、政治教育具有穩定社會關係的功能,對內發揮了凝聚共識的功能,對外扮演的宣揚與化解意見的角色。 依據研究發現與結論,本研究對於未來研究主題與研究方法方面,分別提出若干建議事項,俾精進政治教育工作。Item 日治時期臺灣桃竹苗地區的客家教育(1895-1945)(2013) 江孏乙; Shyan-Yii Chiang本研究主要是透過日治官民調查的各項資料、校史紀錄、耆老訪談,與訪談所得的文件、照片,輔以今人的論著等資料,以探討代日治時期桃竹苗地區客家子弟教育推動的情形,包括對新式教育的因應情況、對傳統文教的傳承與轉化,及受教情況與社會地位的關係等三大項。主要研究發現如下: 一、 桃竹苗地區客家人勇於接受且支持新式的學校教育 早期桃竹苗地區各地學校的設置有限,客家人也對新式教育包持觀望的態度,但是當這些受過新式教育者,有機會成為社會上的老師、醫生、庄長、企業家等精英階層後,學校教育就變成地方士紳競相支持的對象。以關西地區而言,雖位屬偏僻,但在咸菜硼公學校設置後,前幾屆的畢業生即培養出當地最早的西醫、庄長與農園實業家,而且女子教育也開始受到重視。 二、 桃竹苗地區客家人努力進行傳統文教的傳承與轉化:漢學的延續與詩社的勃興 首先,漢學的延續主要在非立案的書房,表現出傳統語言文化的傳承,但立案書房設置後採納新式教育學科與師資又是一種轉化。其次,桃竹苗地區詩社數量在日治時期的不降反升,反映出傳統文教成就的傳承;但是詩社參與者受教方式與身分的改變,及創作內容的因應時事,顯然又是一種轉化。 三、 接受學校教育有助於桃竹苗地區客家精英階級的養成及家族地位的維持 傳統教育被系統化的學校教育取代後,能成功掌握新式教育機會的人,就能得到更好的社會地位。於是留日也好,留臺就學也罷,總有某幾個關鍵人物、某幾個家族,成為迎向新式教育,向社會上層流動的帶領者。例如:日治時期石光公學校就有呂、朱、陳、范四大家族表現優異,影響當地對教育的重視。 總之,客家人重視教育的傳統,由清代延續至日治,教育方式由儒學轉往學校教育發展,透過個人、家族與鄉親共同努力,終於培養出許多社會上的精英階層,使得客家人在不同的政權交替後,一樣能享受成功的教育果實。Item 陸軍專科學校發展軍事專業特色課程之研究(2009) 邊光輝; Kuang-Huei Bien國軍為培養各軍種所需之領導與技術人才,因而依其屬性設立不同性質之軍事院校,並藉由課程設計與實施,期能發展軍事專業特色。軍事教育乃屬國家教育之一環,平時關注有限,然各軍事院校以「為戰而訓、訓用合一」為前提,積極以各式課程培育優秀的國軍幹部。 本研究探討陸軍專科學校軍事專業特色課程之發展,分析學校課程發展組織與運作方式,旨在了解課程實施現況及困境。為達研究目的,本研究採質性取向,透過文件分析與實地訪談蒐集實徵性資料,獲致研究結論如下: 一、學校以升格技術學院為發展目標與願景。 二、學校課程發展採泰勒模式,以完善的課程架構誘發學習興趣。 三、設置三級課程發展組織,學校成員各司其職。 四、以軍事基礎教育為發展專業特色課程之前提。 五、以體能要求進而發展一般特色課程。 六、軍事專業特色課程發展之困境有待積極作為。 依據研究結論,本研究對教育主管機關、學校成員、後續研究者提出相關建議,期能提供是類學校爾後發展軍事專業特色課程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