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sitory logo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All of DSpace
  • English
  • العربية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spañol
  • Suomi
  • Français
  • Gàidhlig
  • हिंदी
  • Magyar
  • Italiano
  • Қазақ
  • Latviešu
  • Nederlands
  • Polski
  • Português
  • Português do Brasil
  • Srpski (lat)
  • Српски
  • Svenska
  • Türkçe
  • Yкраї́нська
  • Tiếng Việt
Log In
New user? Click here to register.Have you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1. Home
  2. Browse by Author

Browsing by Author "周淑卿"

Filter results by typing the first few letters
Now showing 1 - 8 of 8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借鏡於藝術的教學
    (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 2009-06-??) 周淑卿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教師與學生在課程發展歷程中的處境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02-03-??) 周淑卿
    泰勒傳統下的系統課程理論視課程設計為專家的工作,教師只須忠實地執行原定計畫,而學生則是一個等待課程傳遞的知識儲存體。課程發展的目的不再是為了人的發展,而是為了達成一套預設的課程目標,於是課程方案凌駕了人的重要性,反而成為教師與學生行動的控制者。然而課程若缺乏師生的詮釋及生活經驗的相互激發,將僅只是沒有生命的文本,不會對人產生意義。概念重建論強調,課程不是為了滿足任何外界預定的目標,而應是師生共同建構意義的一段歷程,所以課程設計與實施,都應該有師生的共同參與。然而課程作為一種制度性的文本,在多數國家裡仍然以系統理論觀進行課程發展。中央或地方行政當局往往設計一套次序井然的課程目標或綱要,再逐步檢核學生的成就表現。而教師則如同技術工人一般,依循既定的計畫,將一定範圍的知識傳遞給學生。這使得學校生活世界中真實的課程被壓抑了。教師的課程意識以及對制度性課程的反省批判、行動,成為改變師生處境的重要關鍵。教師應自許為知識分子,參與政策與政治領域的集體發聲,擺脫作為政策下游執行者的身分;追求對於自己和學生具有意義的課程,而不再不假思索地遵從學術界或行政界所倡導的方向。當教師與學生成為課程的真正主體,其經驗與知識成為課程建構的主要內涵,我們才算有一個真正的課程改革。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教師與學生在課程發展歷程中的處境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02-03-??) 周淑卿
    泰勒傳統下的系統課程理論視課程設計為專家的工作,教師只須忠實地執行原定計畫,而學生則是一個等待課程傳遞的知識儲存體。課程發展的目的不再是為了人的發展,而是為了達成一套預設的課程目標,於是課程方案凌駕了人的重要性,反而成為教師與學生行動的控制者。然而課程若缺乏師生的詮釋及生活經驗的相互激發,將僅只是沒有生命的文本,不會對人產生意義。概念重建論強調,課程不是為了滿足任何外界預定的目標,而應是師生共同建構意義的一段歷程,所以課程設計與實施,都應該有師生的共同參與。然而課程作為一種制度性的文本,在多數國家裡仍然以系統理論觀進行課程發展。中央或地方行政當局往往設計一套次序井然的課程目標或綱要,再逐步檢核學生的成就表現。而教師則如同技術工人一般,依循既定的計畫,將一定範圍的知識傳遞給學生。這使得學校生活世界中真實的課程被壓抑了。教師的課程意識以及對制度性課程的反省批判、行動,成為改變師生處境的重要關鍵。教師應自許為知識分子,參與政策與政治領域的集體發聲,擺脫作為政策下游執行者的身分;追求對於自己和學生具有意義的課程,而不再不假思索地遵從學術界或行政界所倡導的方向。當教師與學生成為課程的真正主體,其經驗與知識成為課程建構的主要內涵,我們才算有一個真正的課程改革。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綜合高中試辦學校實驗課程之實施與改進計劃
    (1998-10-01) 沈姍姍; 周淑卿; 周愚文; 張碧娟; 楊思偉; 溫玲玉; 蕭錫錡; 方志華; 葉興華; 謝美慧
    我國自八十五學年度起試辦綜合高中,預訂以三屆五年的期間,透過課程實驗試行此一新學制,促使我國中等教育後期,在原有高中、高職之外提供另一條進路,讓學生有更多的選擇和更好的發展。綜合高中的主要精神,在於「多元選擇、適性發展」。為達致此一理想,試辦學校宣導、招生、課程、教學、教材、師資、輔導、行政等方面都需做相當的調適與努力。其中,課程規畫是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如何在招進各種興趣、性向和能力的學生之後,透過多元豐富的課程協助他們適性發展、學習成功是課程規劃的重點所在。課程發展必須是持續不斷的過程。第一屆自八十五學年度起試辦的18所學校,自八十六年為高二學生施行職業學程,第二屆參與試辦的26所學校也在八十六學年度加入課程實驗,第三屆則有20所學校自八十七學年度加入試辦綜合高中行列。這64幾所學校的課程實驗,有賴專業的課程規劃小組進行輔導與協助,以利綜合高中理想之達成。基於上述體認,本計畫旨在由教育部委託的綜合高中課程規劃小組(以下簡稱本規劃小組),延續自八十四年以來的研發及輔導工作,協助試辦學校解決實驗課程所遭遇的實際問題,並修正課程設計。具體而言,本計畫的目標如下:1.檢討與改進已實施的部訂科目。2.檢討與改進已實施的職業學程。3.協助發展新加入試辦學校之實驗課程。4.舉辦各試辦學校課程發展的觀摩研討。5.檢討並解決實施課程時所遭遇的問題。6.建立綜合高中全球資訊網。7.建構區域性試辦與整合模式。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英國國定課程評析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1992-06-??) 黃光雄; 周淑卿
    英國在一九四四年頒佈教育法案,除了宗教教育之外,沒有有關課程的規定;1988年英國頒佈教育改革法案,在第一部分即涉及有關國定課程及國定測驗的條文。兩個法案相隔四十四年,課程政策由教師的自主演變成國家的制定,在英國激起很大的爭辯。即使在今天,雖然該法案已頒佈四年,但是爭辯的餘波仍然盪漾。本文擬分五部分加以介紹:一是國定課程制定的影響因素,二是國定課程的發展,三是國定課程的內涵,四是國定課程實施的評鑑,五是國定課程的批評,而暫不涉及國家測驗。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課程決定的賦權迷思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01-07-??) 周淑卿
    英、美、紐、澳等英語系國家在90年代藉由全國課程與測驗的架構,加強中央的控制權;其課程政策顯現出課程權力集中化的趨勢。然而在學校管理方面,則遵行私有化、市場化原則,強化學校自主管理,以促進其服務品質,表現出「離中化」的傾向。然而,全國測驗成績提供家長選校的依據,市場機制促使學校遵行國定課程。於是象徵離中化的自由市場與代表集中化的國定課程(及全國測驗),共同加強了中央政府的課程集權,間接造成教師的去專業化。我國的九年一貫課程提倡「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使我國的課程呈現出權力離中化的傾向,象徵我國的教師「賦權」時代來臨。但我國與前述國家的課程架構近似,不宜簡單地宣稱:離中化等於賦權。本文指出在九年一貫課程下,教師並未增加一些前所未有的課程決定權;由其課程決定的層次看來,也難以跳脫課程執行者的角色;受限於績效責任的要求,而使教師的責任多於權力。與其說在目前的課程改革中產生了「教師賦權」,不如說中央藉此政策要求「教師增能」。然而,若教師未能充分發展其專業知能,擴權只會適得其反;目前有限的賦予權責,未必不宜。賦權(empowerment)非但是讓教師「擴權」,更須「增能」。政策上對教師授權的多寡,應依教師能力而調整,方有利於教師成為真正的專業人員。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課程決定的賦權迷思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01-07-??) 周淑卿
    英、美、紐、澳等英語系國家在90年代藉由全國課程與測驗的架構,加強中央的控制權;其課程政策顯現出課程權力集中化的趨勢。然而在學校管理方面,則遵行私有化、市場化原則,強化學校自主管理,以促進其服務品質,表現出「離中化」的傾向。然而,全國測驗成績提供家長選校的依據,市場機制促使學校遵行國定課程。於是象徵離中化的自由市場與代表集中化的國定課程(及全國測驗),共同加強了中央政府的課程集權,間接造成教師的去專業化。我國的九年一貫課程提倡「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使我國的課程呈現出權力離中化的傾向,象徵我國的教師「賦權」時代來臨。但我國與前述國家的課程架構近似,不宜簡單地宣稱:離中化等於賦權。本文指出在九年一貫課程下,教師並未增加一些前所未有的課程決定權;由其課程決定的層次看來,也難以跳脫課程執行者的角色;受限於績效責任的要求,而使教師的責任多於權力。與其說在目前的課程改革中產生了「教師賦權」,不如說中央藉此政策要求「教師增能」。然而,若教師未能充分發展其專業知能,擴權只會適得其反;目前有限的賦予權責,未必不宜。賦權(empowerment)非但是讓教師「擴權」,更須「增能」。政策上對教師授權的多寡,應依教師能力而調整,方有利於教師成為真正的專業人員。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高級職業學校一般科目教科用書審查標準研究
    (1999-06-01) 沈姍姍; 許美瑞; 潘麗珠; 周淑卿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25 LYRASIS

  • Privacy policy
  • End User Agreement
  • Se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