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單文經博士"
Now showing 1 - 6 of 6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國民中學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實施九年一貫課程現況之檢討(2006) 陳秀標摘 要 本研究旨在檢討國民中學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實施九年一貫課程的情形。研究者以相關文獻的探討為基礎,理解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課程之特色、實施之現況與問題之後;其次,就民國三十七年以至民國八十九年九年一貫課程綱要頒布之間,各次修訂之課程標準或課程綱要為依據,詳為分析其課程目標及相關內容之變與不變,俾便掌握其演進的趨向與發展的重點。同時,研究者於九十三年七月至九十四年十月之間,透過質化研究方式,針對國民中學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教師四位及臺北縣國民中學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輔導團二位之教師實施訪談,以及文件分析等,獲得本研究之結論如下: 壹、健康與體育領域課程之實施,希望培養學生實踐健康行為能力習慣,擁有良好之體適能。貳、健康與體育領域課程實施現況,大部分教師仍以教科書為主要教材,採取分科教學,實施多元評量為不容忽視之要務。參、健康與體育領域課程實施產生問題,須加強理念交流,並採用適當的配套措施。 依據上述之結論,研究者分別對提出相關的建議如下: 壹、對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教師的建議:一、了解課程改革目標。二、提昇教師專業成長。三、發揮團隊合作精神。 貳、對學校行政單位之建議:一、積極支援教學需求。二、運用經費充實設施。三、提升行政效率效能。 參、對教育行政機構之建議:一、傾聽第一線人員聲音。二、建立專業的評鑑機制。三、行政計畫宜審慎周延。 最後,研究者針對後續研究的方法與對象方面,提出建議。 關鍵詞: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九年一貫課程、課程標準、課程暫行綱要、課程綱要Item 國民中學國文科專家教師 文言文教學專業知識內涵之研究(2003) 王詠本研究是一個微觀的探索性研究,旨在探討國中專家教師文言文教學專業知識內涵,試圖依據研究發現,提出可供一般國文科教師進行文言文教學的要點,作為國中國文科教師進行文言文教學時參考的模式。 本研究以「參與觀察法」、「訪談法」及「文件分析法」收集相關資料。研究樣本為在國中國文科教學方面表現優秀,經驗豐富,且合乎文內第二章第四節所述各項條件者。 研究結果發現,王老師的文言文教學信念,目的在於培養學生的基本能力,即聽說讀寫作的能力。她在文言文教學中,表現的學科表徵有詳解生難字詞、翻譯、剖析文言句法、補充作者的背景故事、串講比較文法及修辭、自繪篇章結構圖、培養美讀鑑賞能力、引導學習閱讀文言文的策略。 其次在教學專業知識內涵方面,按照修曼之文獻,依學科教學知識、學科知識、一般教學知識、情境知識、學習者的知識、課程知識及教師自我知能為依據,探討王老師所具備的教學專業知識。發現這七大類知識並非各自獨立割裂,而是互相影響相互結合,成為王老師教學之教學決定和教學策略安排的依據。 王老師的教學推理與行動過程並非直線進行,而是依班級學習氣氛、學生反應回饋及評鑑結果的不同而有所更動。尤其是她的教學模式,表現出許多教學方法和技巧,包括明定學生努力目標、善用發問技巧、類比、統整比較的識字教學、給學生回饋、刺激思考、引導學生發現錯誤等,使她的教學推理與行動過程複雜而靈活。Item 國民中學數學學習領域課程綱要實施現況之調查研究(2005) 張淑美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一)了解國民中學數學學習領域教師對學校課程的規劃與推動的理解評估情形。(二)探討國民中學數學學習領域教師對該領域課程實施現況的理解評估情形。(三)整理研究結果,提供教育主管機關、學校行政單位以了解基層教師的心聲,並作為未來執行或修正政策、數學教師擬定教學策略及相關研究的參考。 本研究方法為問卷調查法,受試者包括台灣地區公立國民中學數學科合格之在職教師;研究工具為自編「國民中學數學學習領域課程綱要實施現況調查問卷」,其中包括「學校課程規劃與推動分量表」與「數學學習領域課程實施分量表」兩分量表。 本研究以SPSS for windows 8.01版套裝統計軟體進行資料統計分析,茲將研究主要發現分述如下: 壹、國民中學數學學習領域教師對數學學習領域課程綱要實施現況各層面之評估理解分析結果 一、國民中學數學學習領域教師對其「學校課程規劃與推動」之 整體評估傾向一致性認同的觀點。又其中「課程計畫」、「課程實施」與「配套措施」三層面中,以對「課程實施」的認同度最高,而對「配套措施」認同度最低。 二、國民中學數學學習領域教師對其「數學學習領域課程實施」 的整體評估傾向一致性認同的觀點。又其中「教學理念」的認同度最高,而對「教學實施」的認同度最低。 貳、不同背景變項之數學學習領域教師其對「學校課程規劃與推動分量表」與「數學學習領域課程實施分量表」之評估結果 一、對「學校課程規劃與推動」的評估理解情形 以不同行政轄區的背景變項的數學學習領域教師在「學校課程規劃與推動」整體評估結果有顯著差異。其餘變項(性別、班級數、最高學歷、教學年資、職前教育、擔任課程發展委員、配授其他課程)沒有顯著差異。 二、對「數學學習領域課程實施」的評估理解情形 背景變項中以不同行政轄區、不同職前教育師資培育機構、是否編補教材與是否擔任課程發展委員的數學學習領域教師在「數學學習領域課程實施」整體評估結果有顯著差異,其餘變項(班級數、性別、最高學歷、教學年資、配授其他課程)沒有顯著差異。 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分別對教育實務與對未來研究提出具體建議。Item 國民中學數學學習領域課程綱要實施現況之調查研究(2005) 張淑美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一)了解國民中學數學學習領域教師對學校課程的規劃與推動的理解評估情形。(二)探討國民中學數學學習領域教師對該領域課程實施現況的理解評估情形。(三)整理研究結果,提供教育主管機關、學校行政單位以了解基層教師的心聲,並作為未來執行或修正政策、數學教師擬定教學策略及相關研究的參考。 本研究方法為問卷調查法,受試者包括台灣地區公立國民中學數學科合格之在職教師;研究工具為自編「國民中學數學學習領域課程綱要實施現況調查問卷」,其中包括「學校課程規劃與推動分量表」與「數學學習領域課程實施分量表」兩分量表。 本研究以SPSS for windows 8.01版套裝統計軟體進行資料統計分析,茲將研究主要發現分述如下: 壹、國民中學數學學習領域教師對數學學習領域課程綱要實施現況各層面之評估理解分析結果 一、國民中學數學學習領域教師對其「學校課程規劃與推動」之 整體評估傾向一致性認同的觀點。又其中「課程計畫」、「課程實施」與「配套措施」三層面中,以對「課程實施」的認同度最高,而對「配套措施」認同度最低。 二、國民中學數學學習領域教師對其「數學學習領域課程實施」 的整體評估傾向一致性認同的觀點。又其中「教學理念」的認同度最高,而對「教學實施」的認同度最低。 貳、不同背景變項之數學學習領域教師其對「學校課程規劃與推動分量表」與「數學學習領域課程實施分量表」之評估結果 一、對「學校課程規劃與推動」的評估理解情形 以不同行政轄區的背景變項的數學學習領域教師在「學校課程規劃與推動」整體評估結果有顯著差異。其餘變項(性別、班級數、最高學歷、教學年資、職前教育、擔任課程發展委員、配授其他課程)沒有顯著差異。 二、對「數學學習領域課程實施」的評估理解情形 背景變項中以不同行政轄區、不同職前教育師資培育機構、是否編補教材與是否擔任課程發展委員的數學學習領域教師在「數學學習領域課程實施」整體評估結果有顯著差異,其餘變項(班級數、性別、最高學歷、教學年資、配授其他課程)沒有顯著差異。 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分別對教育實務與對未來研究提出具體建議。Item 國民中學語文〈英語〉學習領域實施九年一貫課程的現況之檢討(2006) 董育明本研究旨在檢討國民中學語文(英語)學習領域實施九年一貫課程的現況。研究者以相關文獻的探討為基礎來理解英語學習領域課程之特色、實施現況與問題;其次,就民國三十七年以至民國八十九年九年一貫課程綱要頒佈期間,各次修訂之課程標準或課程綱要為依據,詳為分析其課程目標及相關內容之變與不變,俾便掌握其演進的趨向與發展的重點。同時,研究者於九十四年六月至十月期間,透過四所國民中學六位英語教師之訪談,獲得本研究之結論如下: 壹、九年一貫課程理念方面:一、「十項基本能力」的迷思;二、多元入學方案的實施。 貳、課程教材及學習方面:一、運用審定教本再參考國定課程綱要,妥善規劃課程之教學內容;二、可聘請外籍教學顧問或教師以協助課程的實施;三、注重國中小課程銜接;四、改善環境設備、促進課程統整,安排主題統整週;五、建立系統的在職進修制度。參、教學評量方面:一、國中基本學力測驗影響教學;二、運用多元智能理論,採取多元評量。 依據上述之結論,研究者分別對提出相關的建議如下:壹、對主管教育行政機關之建議:一、落實課程評鑑;二、因應課程改變,增進教師專業能力;三、國中、小英語師資合流培育。貳、對課程教學上的建議:一、實施英語分級式的能力分組教學;二、編選符合溝通式教學觀之教材、並施行溝通式教學。最後,研究者並從研究領域及研究對象二方面提出對未來研究之建議。Item 教師發展標準取向(Standards-based)課程之行動探究── 以國民中學課程為例 ──(2005) 封四維; Sweet Feng這是集合專家智庫與教師協同研究團隊共同參與、分享與學習的旅程。其研究目的在於釐清教改相關詞彙的真正意涵,探究標準取向課程理論與實踐的相關策略及其配套,以建構一合理可行的標準取向課程發展模式,從而成就課程變革由混沌轉為清明的契機。首先,透過文獻探討與工作坊研習,集體慎思標準、能力指標、核心問題、科際整合、指標性評分等關聯性意義及其對課程變革的影響,瞭解學校課程地圖的規劃、課程發展路徑、及評量機制的更新;次而對照台北美國學校的實地觀摩體驗,參與研究教師協同配合學校教學,進行英語文與其他學科整合的課程設計;最後在台北二所國中,以協同行動研究方法,進行理論與實作交互辯證的實驗教學,探索標準取向課程落實在教室現場的可行性。運用觀察、訪談、錄影、日誌與反省札記等,自2003年9月至2004年6月,長期實地觀測參與研究教師進行課程構思、實作與反省的歷程,比較學生的實作表現的差異,分析標準取向課程實施的方式及其限制,了解核心問題、指標性評分的功能,及其對學習邁向深度理解的影響。綜合研究分析與討論,獲致以下的結論: 1. 篩選標準是展示優質教學的重要手段,而標準的落實必須是團隊分享而非獨立作業。核心問題與探究學習則是邁向理解學習的關鍵指標。 2. 課程是為解決問題才產生的,科際整合的課程應該是用來解決課程需碎片段的組合,並提供更多的關聯性。有助於學生袪除傳統知識的刻板印象,主動積極擴展學習的視野。 3. 協同行動研究即是一解決問題,探究學習的歷程,它需要熱情、協同、好奇、反省與承諾,它也是增進教師專業知能成長的有力方式。 4. 能力的培養不是速成的,必須採標準與指標性評分活用於教室教學,以規準引導,範例說明,運用實作表現重組學生的知識基模,化為智慧能力,以落實多元質性評量的真意。 5. 課程改革應以期望學習成果或意圖的學習成果做為領域的課程目標,透過單元課程融入情意價值的潛移默化,以展現課程美學。 同時,陳述研究心得與建議,並對後續進階研究作出具體的規劃。簡言之,整體研究均在揭示:如何使學生喜歡上課,享受學習樂趣,擁有契而不捨的探究精神與實作能力,以彰顯教育改革的核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