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sitory logo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All of DSpace
  • English
  • العربية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spañol
  • Suomi
  • Français
  • Gàidhlig
  • हिंदी
  • Magyar
  • Italiano
  • Қазақ
  • Latviešu
  • Nederlands
  • Polski
  • Português
  • Português do Brasil
  • Srpski (lat)
  • Српски
  • Svenska
  • Türkçe
  • Yкраї́нська
  • Tiếng Việt
Log In
New user? Click here to register.Have you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1. Home
  2. Browse by Author

Browsing by Author "孔立哲"

Filter results by typing the first few letter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台美臉書溝通模式對比分析
    (2014) 孔立哲; Joseph Breed
    近年來網絡溝通越來越普遍,與異國人士溝通也越來越方便。然而,即使對話者使用相同的語言,仍然必須了解對方文化圈的溝通模式,才能進行成功的溝通。目前已有不少研究指出美國以及東方文化之差別;主要發現為東方文化較多透過人際關係定義自我、較多執行合作性的行為、且傾向使用較為間接的溝通模式(Ma, 1996;Gao, 1998;Chang, 1999;Yang, 2009;許,1985;楊,1995);而美國文化透過個體的特徵定義自我,且使用較為直接的溝通模式(Yu, 2005;Markus與Kitayama, 1991;Kanagawa, Cross與Markus,2001)。然而,許多研究依靠問卷以及其他非自然語料,且較少分析閒聊的溝通習慣。本研究目的為彌補此缺失,以來自社交網站臉書之語料分析台灣人以及美國人的溝通文化之異同。 筆者收集到133個台灣以及美國臉書使用者的近況更新以及針對更新之回應當語料,將近況更新及回應分類統計,再分析兩組數據所透露的文化異同。研究結果發現,台灣組以及美國組數據大致相似,僅有美國組較多針對社會議題發表意見、較多提出自己生活之正面事件以及自己的動作;而台灣組較多討論自己的生活哲理、生活中之負面事件以及自己遇到的事件。在兩組更新收到的回應中,發表意見的回應比其他類型多,但美國組收到的比例比台灣組更多,且台灣組收到較多表示親近感的回應。此結果顯示,美國人比台灣人願意忍受積極顏面威脅,但兩組對消極顏面威脅的容忍度無明顯差異。另外,兩組皆出現相似的間接性及合作性傾向。 在教學應用部分,本文提供一項粗略的教案,使用討論、觀察以及練習的方法,提高華語學習者對台灣溝通文化的意識,並讓學習者更理解如何在台灣社會中進行恰當、禮貌的人際溝通。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25 LYRASIS

  • Privacy policy
  • End User Agreement
  • Se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