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張佳媛"
Now showing 1 - 1 of 1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洞山禪法與公案及其後世的詮釋與運用(2021) 張佳媛; Chang, Jia-Yuan本文以洞山良价相關之公案為研究主題。洞山良价為曹洞宗開山祖師,他嗣法於雲巖曇晟後傳曹山本寂與雲居道膺,其法嗣雲居道膺將曹洞宗傳至日本。本文從洞山良价師承出發,討論其先後所參學之禪師。並觀察洞山良价禪法特點,分析其所承繼之〈寶鏡三昧〉與其所創之「偏正五位」思想。 洞山禪法於晚唐頗為興盛,故其所流傳公案眾多。本文以開悟前所參悟之「無情說法」、悟道所作之「過水偈」以及開悟後接引學人的「洞山無寒暑」,以三則公案做為洞山良价生平中三個階段的代表。分析此三則公案意涵,討論此三則公案於後世中的傳播與詮釋。 唐五代時期「不立文字」的禪風,到了宋代禪宗逐漸轉變成不離語言,不避文字,且藉由文字語言詮釋宗門公案,作為禪者入門,啟悟學人的方式之一。宋代以來,禪師們透過重新詮解公案而產生頌古等表述形式;頌古為韻文體,闡釋公案意涵,以發明禪理。本文藉由解讀洞山公案內容,分析洞山啟悟學人的教學方式。並結合後世禪師對於洞山公案的詮解,了解洞山禪法於後世中的承繼與運用。後世禪師除結合洞山思想以進行詮釋之外,更多的是從自身胸襟頌出,闡發其獨特的詮解路徑。公案本身所具有的開放性意涵,使後代禪師可以藉此不斷的創造出更多的禪旨,並藉由此過程與禪師進行跨時空的對話,參與公案的再創造。 本文偈頌材料取自《禪宗頌古聯珠通集》以及禪師個別語錄,或具禪門法脈之燈史。如《祖堂集》為五代南唐時期編纂,與唐五代最為接近;而《景德傳燈錄》貼近於五代禪、唐代禪。 後世禪師雖已經脫離洞山公案當時的對話語境,然參學公案而至開悟最終以不同文學形式表達自身想法,參與公案意旨的再創造,觀察禪師如何進入洞山良价公案的語意脈絡之中,挖掘後世禪師對洞山良价公案的不同詮釋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