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sitory logo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All of DSpace
  • English
  • العربية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spañol
  • Suomi
  • Français
  • Gàidhlig
  • हिंदी
  • Magyar
  • Italiano
  • Қазақ
  • Latviešu
  • Nederlands
  • Polski
  • Português
  • Português do Brasil
  • Srpski (lat)
  • Српски
  • Svenska
  • Türkçe
  • Yкраї́нська
  • Tiếng Việt
Log In
New user? Click here to register.Have you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1. Home
  2. Browse by Author

Browsing by Author "張哲榕"

Filter results by typing the first few letters
Now showing 1 - 5 of 5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十週水中有氧訓練對女性老年人功能性體適能之影響
    (臺灣運動生理暨體能學會, 2005-12-01) 黃泰諭; 張哲榕; 林曼蕙; 方進隆
    研究目的:探討經由10週水中有氧訓練對女性老年人功能性體適能的影響。研究對象:35名平時無規律運動的女性老年人(年齡67.91±5.31歲、體重58.94±8.37公斤、身高153.61±4.73公分),研究方法:接受10週水中有氧訓練(3次/週、55-60分/次,強度為40-85%最大心跳保留值),訓練前、後進行功能性體適能測驗,結果:包括30秒坐椅站立(17.57±3.48 vs. 22.40±5.09)、30秒屈伸臂(22.71±4.00 vs. 26.83±4.97)、2分鐘原地踏步(110.43±9.46 vs. 127.94±12.56)、坐椅體前伸(7.16±9.64 vs. 10.94±8.66)、抓背伸展(1.32±6.50 vs. 2.69±9.46)、坐站協調能力(6.33±1.14 vs. 5.00±0.60)及6分鐘走(510.30±106.05 vs. 595.80±57.82)。以相依樣本t考驗進行統計分析,α=.05為顯著水準。發現除了抓背伸展外所有測驗項目,在訓練後皆顯著改善(p<.05),結論:十週水中有氧訓練對於女性老年人功能性體適能有改善效果。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學校音樂欣賞教學模式之建構與詮釋
    (2014) 張哲榕; Che-Jung, Chang
    本研究旨在建構學校音樂欣賞教學模式,採以「修正式德懷術」為研究方法,研究者首先探討音樂欣賞教學相關文獻,並訪談教育美學、教育心理學專長之教授,以及高中音樂教師等學者專家,據以形成「學校音樂欣賞教學模式建構之調查問卷」初稿,並經由內容效度之檢驗而建立本研究實施德懷術調查之正式工具。 為使本研究之調查符合德懷術實施之規範,研究者邀請音樂教育、音樂教育美學與音樂教育心理學專長之教授各1人、普通高中音樂教師3人、職業學校及綜合高中音樂教師2人、藝術高中音樂教師1人與完全中學高中部音樂教師2人等,共11位專家參與本研究之德懷術調查。本研究問卷採五等第李克特式量表,以四分差、平均數與眾數分析各題項之趨向。經過兩次德懷術調查之實施,獲致11位專家意見之一致性,確認學校音樂欣賞教學模式及其各面向內涵,研究結論如下: 壹、 本研究建構之學校音樂欣賞教學模式其歷程包含:「確立素材組織、教學目標、評量與設備」、「首次聆聽與欣賞先備能力評估」、「各樂曲之核心概念教學」 與「學習評量與教學省思」等四項。且教學模式各歷程均包含教學步驟及其所對應之美學與心理學等三個面向,而每一面向各自具有十三項內容,總計卅九項。 貳、 本研究建構之學校音樂欣賞教學模式反映「審美教學模式」,其藉由「聆聽式的審美歷程」、「藝術作品的本質」、及「對藝術作品的聆賞回應」,分別符應原先學校音樂欣賞教學模式之「教學步驟」、「教學步驟對應之美學」與「教學步驟對應之心理學」等三個面向,其間呈現立體之交互作用與共存關係,且由前述之四項歷程漸次聚歛而完成教學,其間學生背景、音樂偏好與學校屬性等亦為教學可考量的因素。研究者並以個人為職校及綜高教師之角色,提出後期中等學校音樂欣賞教學示例,以具體詮釋所建構之學校音樂欣賞教學模式於教學實務之應用。 最後,研究者依據研究結論提出相關建議,包含音樂欣賞教學、教育行政單位、及後續研究等。 關鍵詞:音樂欣賞教學、教學模式、後期中等教育、修正式德懷術、音樂美感、音樂行為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客語生活學校施行客家歌謠教學之個案研究
    (2006) 張哲榕; CHANG, CHE-JUNG
    二十世紀中葉開始,多元文化主義的思想在國外因移民與族群問題興起。台灣自1987年政治解嚴之後,本土意識復甦,開始正視不同族群之語言與文化。因應多元文化教育的實施,台灣各族群文化在音樂教育中也逐漸受到重視。 歌唱是音樂教學中重要的項目,也是落實多元文化音樂教育不可或缺的活動。客家是台灣的族群之一,客家歌謠是客家文化獨特的資產。因此,本研究遂以探討客家歌謠教學實施多元文化教育為目的。 本研究採個案研究,以客語生活學校之春景國小(化名)為研究對象。首先藉由文獻探討了解多元文化音樂教育與客家歌謠之意涵,接著參與客家語言班與客語歌謠班一學期(2/14/2005~6/28/2005)之觀察,並訪談該校任課老師及教務主任。根據資料分析,歸納出以下結論: 一、多元文化音樂教育之意涵 多元文化教育以達到公平受教與尊重他人為目標;多元文化音樂教育藉由音樂欣賞、演唱演奏與統整課程等方式,讓學生欣賞、尊重與包容不同之文化。台灣多元文化音樂教育始於民歌採集運動,解嚴後對不同歌曲的選擇在音樂課程綱要中漸趨明顯。 二、客家歌謠之意涵 客家歌謠的內容繁雜,有「九腔十八調之稱」,依曲調可分成老山歌、山歌子、平板與小調等四類;客家歌謠在演唱、歌詞、曲式與調式上,具有特殊之藝術性。 三、客語生活學校施行客語歌謠教學之背景 客語生活學校之實施需要政府政策與教育政策之配合,如客委會提供經費補助,辦理客家歌謠教學與九年一貫課程鄉土語言之實施;另外,客家歌謠教學也需要學校行政配合。 四、客語生活學校施行客家歌謠教學之方式 客家語言班教師施行歌謠教學之理念為引起學習動機、讓學生容易學習與營造學習環境,其教材與課程設計活潑;客語歌謠班教師之教學理念為自然、生活化與結合奧福律動之教學,其教材與課程設計具多樣性。歌謠班學習成效良好,對學校、教師與學生皆有正面影響。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水中有氧運動的介入對老年女性平衡能力及下肢肌力之影響
    (2006) 張哲榕
    面對全球高齡化的來臨,老年人的健康促進是值得重視的課題。老年人的跌倒是嚴重的身體功能之退化,尤其是在平衡能力及下肢肌力的部份。許多研究顯示,適度之陸上運動訓練能增進平衡能力及下肢肌力,且水中運動的種種特性適合老年人進行運動。是否水中有氧運動的介入對老年人平衡能力及下肢肌力有所影響是本研究欲探討之課題。 本實驗之受試者為33位年齡高於65歲之老年女性(平均年齡為68.9± 3.9歲,平均身高153.3± 4.7公分,平均體重58.9± 7.5公斤,平均安靜血壓值:收縮壓131.7 ± 20.9mmHg、舒張壓75.2± 11.3 mmHg,平均安靜心跳率76.7 ±10.2次)。於2005年3月7日至5月13日完成10週、每週3次、每次60分鐘及目標心跳率達到最大心跳率之65%至80%之水中有氧運動課程。 所有受試者在水中有氧運動課程介入之前後,各接受平衡能力及下肢肌力檢測,包括:(1)靜態平衡:閉眼單足立測驗及開眼單足立於Castsys2000平衡能力測試儀器; (2)動態平衡:8呎起立-走測驗;(3)下肢肌力:垂直跳及30秒坐站測驗。所得資料以描述性統計及成對樣本t考驗進行統計分析。 研究結果發現,受試者接受10週的水中有氧運動課程後,在閉眼單足立、開眼單足立於Castsys2000平衡能力測試儀器、8呎起立-走測驗、垂直跳及30秒坐站測驗之成績皆明顯優於運動介入前,達到統計上顯著差異。 水中有氧運動在增進老年女性平衡能力及下肢肌力上都有相當好的運動效果,可建議老年人從事類似相關的水中運動。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西班牙音樂之旅
    (師資培育與就業輔導處, 2011-03-??) 張哲榕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25 LYRASIS

  • Privacy policy
  • End User Agreement
  • Send Feedback